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时代机遇及提升策略
作者: 张海宁
[摘要]文章从新冠肺炎疫情对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影响出发,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调研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办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新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趋势。基于调研结果,文章认为,面对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困境,应当以区块链思维赋能国际化办学管理改革、以交互式应用强化沟通效果、以标准化理论规范国际化办学教学秩序、以虚拟技术阶跃国际化办学远程线上教学模态,进而提高国际化办学的风险适应能力。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
[作者简介]张海宁(1980-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研究员,博士。(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重点创新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中文+职业技能’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1YH029CX5,项目主持人:谢永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20年度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中文+职业技能+X等级证书’标准和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YH14B,项目主持人:谢永华)、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高职院校跨境教育项目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SJZDA114,项目主持人:张海宁)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4-0074-06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全球化转型关键期,整个社会因为新冠疫情发生了重大变化,疫情的持续扩散也给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带来了种种挑战。国际化办学作为教育全球化的产物,有强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求,在此次疫情中面临着学生流动困难、外国教师招聘困难、学校管理实施困难等多重困境。面对这些挑战,绝大多数办学机构以线上授课的方式应对社会环境变化,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获取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工作中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新需求,研究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趋势,探索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机制及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国际化办学的风险适应能力。
一、调研设计
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大多数学者从宏观层面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进行阐述。本文认为,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是本土高职教育面向世界的一种交流与合作,重点在于教育资源的全球化与共享化,具体表现为国家与地区之间在教学、科研、服务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项目。目前,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教育主要表现为生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资源国际化、专业培养目标国际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等。基于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内涵的认知,本研究明确了调研对象、调研方法及调研步骤。
1.调研对象。本研究针对疫情暴发期间职业院校各层面的新需求以及对后疫情时代相关管理、教学和学生服务方面的改进策略展开问卷调查,因此在院校选择上,研究样本选取了开设国际化课程或采用国际化教学模式的职业院校。受访职校中,国家级重点高职院校(主要指“双高”、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单位)占比79.4%,省级重点高职院校占比12.7%,一般高职院校占比7.9%;行业类高职院校占比44.4%,地方综合类高职院校占比55.6%;开展融合式国际化办学项目模式的高职院校占比55.6%,开展嫁接式国际化办学项目模式的高职院校占比25.4%,开展松散式国际化办学项目模式的高职院校占比19%。共收回有效问卷660份,计算获得信度标准化Cronbach α系数为0.766,大于0.7,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
2.调研方法与步骤。本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研究初期,将疫情暴发期间政府、企业及学校涉及国际化办学所发布的文件与通知作为分析文本,在对这些文本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国际化办学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方案。研究中期,选取开设国际化课程或采用国际化教学模式的院校,以管理维度、交流维度、教学管理维度和教学方式维度四大方面进行调研,探析在线教育的短板并调研高校实施国际化在线教育的具体情况。最终阶段,根据调查结果总结未来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机遇及当前各高职院校国际化在线教育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一方面全方位弥补已发现的不足,并制定相应措施预防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将自身优势放大加深,最大程度地结合办学主体双方甚至多方参与主体的资源,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独特优势,持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政府的政策关注、留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情况、网络教学基础设施应用等因素均为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发展机遇,新教学模式的出现为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优化完善提供了难得契机。
1.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合作、援助以及防疫宣传的作用受到政府重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人类发展未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该理念契合了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开启了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征程。中国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取得的成就世界共享,中国经验正在为世界传递信心和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经验分享的态度。疫情暴发期间,职业院校通过辅助国家、省市或地方政府进行了国际援助。经调查,17.46%的受访单位增加了承办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的国际合作或援助项目,53.97%保持原有数量,28.57%的受访单位降低或大幅降低了国际合作或援助项目。由此可见,大多数单位仍在疫情暴发期间增加或保持承办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的国际合作或援助项目,表明职业院校国际化工作在践行国家政策、服务国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我国率先控制疫情为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再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践证明,中国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有力有效,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这使中国广大中小企业对今后发展坚定信心,为企业今后创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政府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经济也为国际化办学指明了改革方向。问卷调查后发现,有超过60%受访单位的国际化职能部门认为,中国政府针对疫情所采取的防疫和经济振兴举措对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发展策略的制定有较大帮助;有接近30%的受访单位国际化职能部门认为,中国政府针对疫情采取的防疫举措对国际化办学发展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由此可见,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对后疫情时代职校国际化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3.疫情窗口期为职业院校完善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契机。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随着产业格局的更新与重构,将迎来新的更多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在科研成果向产业产品转化的过程中承担着联结、纽带作用。因此,职业院校既具有学校性质,承担教育功能;又具有企业性质,承担生产功能。疫情暴发期间,人员流动受到很大限制,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所受的冲击较大。产业多样化造成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管理难度加大,产业分散化造成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对教学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沟通难度更大,人才培养实践化对线上教学体验式技术需求更高。针对疫情影响展开的调查显示:仅有11.11%的受访单位已经完善了来华留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53.97%的受访单位来华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正在完善,25.4%的受访单位仍在计划制订过程中,仅有9.52%的受访单位尚未形成计划。这表明,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疫情暴发期间国际化办学所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管理维度、交流维度、教学管理维度和教学方式维度四大方面。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模式亟待智能化、现代化,在线教育的全面推进亟待网络教学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
1.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阻碍教育资源的全球跨境流动。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全球范围内仍在持续扩散,疫情在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对中外合作办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2020年年底联合国网站公布的数据,疫情暴发期间有177个国家关闭了校园,课程被取消或者进行网上授课,原定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学生海外交流等全部停滞,大批进口科研设备采购放缓致使实验室建设进度滞后。与国际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是,有意申请入学的学生无法参加考试,各种出国留学计划被取消;国际学生无法前往校园或返回家园;教职人员被要求不要前往疫情严重的国家或被要求不要出国。人才招聘、入职等工作由于存在一些必须到现场的环节,也有一定难度。
2.逆全球化冲击下中外合作办学举步维艰。疫情助推了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种族歧视等思想,这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办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毕业学生在国外就业也越来越困难,部分家长和学生丧失了出国学习的信心。国外疫情蔓延伊始,大批在合作高校就读的学生和家长联系学院寻求帮助,甚至愿意放弃国外高校的学习机会转入国内高校就读。中外合作办学因为涉及外方师资、国际形势、全球时差等各个因素,使得教学工作变得尤为复杂,须考虑调整教学方案,将教学方式由线下转入线上,而传统的教育治理模式尚未更新,导致教学质量、教师管理、学生测评等基本处于粗放管理阶段。此外,线上教育在教育安全、教学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以考试为例,受疫情影响,法国升学会考笔试已全部取消,改由平时成绩代替,且为公平起见,隔离期间的平时成绩将不被计入。这表明当前部分高校无法完全信任在线测试,但在需要实际考核的学历教育中,高校的治理模式尚未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3.线上教学取代传统课堂亟待教学模式变革。疫情暴发期间,学生基本适应了在线学习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校方看到了中外合作办学开发远程在线授课模式的可行性,有利于在线教育系统的完善和提升。但由于各国线上教学采用不同的平台且无统一的国际在线教学环境,无法保证线上教学系统与网络的良好耦合,在教学功能方面也无法满足众多教育环节的诉求。目前,学院外方在线教学多以录播形式开展,在传授“陈述性知识”上效率较高,但缺乏完善的在线互动,实际上削减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实时互动解惑环节,无法开展个性化指导以及同伴互动帮扶。随着云视频通信技术的成熟,跨国网络教育资源同步还有望进一步提升。但是,云视频通信技术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线上教学对于网络宽带的要求较高;二是上网课还受到硬件费用影响和通信网络条件限制,通信技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院校难以达到传统课堂的教学质量水平。在线教学产生的数字鸿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4.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管理模式亟待智能化。在就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管理方面还需要引进哪些高科技手段而展开的相关访谈中,所有参与者均认为亟须推进国际化办学统筹管理全业务上网,从供给侧推进供给模式升级,提升国际化办学管理效率。此外,还要发挥高等教育的研发优势,开发学习、管理和教学一体化软件。建设全球互通连接平台、信息共享对接平台、国际化在线学分银行,外方教师管理、考评系统,虚拟实训教学平台,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融入大数据、5G技术、人工智能服务、区块链等技术,构建适应国际化办学的交互式“云管理”平台。
5.在线教育的全面推进亟待网络教学基础设施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方针大体可概括为: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宗旨、以高质量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育高技能人才为本位。教师、学生和企业是国际化办学的主要直接参与者,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的新需求能够为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办学的办学方向提供一定线索。本研究设计了针对任课教师希望教学平台提供的国际化教学支持与服务项目需求情况方面的调研,经调查:受访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率高达91.11%,对相关案例分享方面的需求为72.59%,对软件支持和技术保障方面的需求均超过60%,对相关技术培训方面的需求有57.78%。以上数据说明,当前在线教育中存在着网络课程质量较差、缺乏真实教学案例、软件支持与技术保障力度相对不足、教师技术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网络教学基础设施亟须转型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