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
作者: 陈燕 袁璟瑾 曹将栋[摘要]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的实践探索。目标一致性、方向同向性、内容互补性体现了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融通特性。在排除阻力、凝心聚力、精准发力“三力”驱动下理顺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创新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优化协同育人的内容和方法,可形成强大的协同育人合力,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对高职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核心作用,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陈燕(1982-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袁璟瑾(1982-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曹将栋(1979- ),男,江苏南通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SJG409)、2021年江苏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重点项目“交通类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B11)和2019年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类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YJY/2019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4-0102-0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不仅对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充分体现了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需要。所以,我们要给予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充分的认识,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找到合适的路径,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但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渗透,实现价值引领和专业成长的有机统一;不但可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还可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补充作用,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因此,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对高职院校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2.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极易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是应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需要的新突破。一方面,通过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在完成“教书”的同时实现“育人”,从实质上改变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一意孤行”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社会热点或焦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教育形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所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需要。
3.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高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不仅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还需具备扎实的学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方面,可以通过“双管齐下”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行的修炼,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纯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挚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其在砥砺奋进中增长才干,不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双轮驱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不但要尊重学生个体主观意愿的发展,还要注重引导其增强大局意识和树立全局观念,科学地将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努力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因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二、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融通特性
1.育人目标的一致性。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均是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重在用知识性和学理性讲明政治性,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政治素养和内在涵养。而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精神得到洗礼、灵魂得以浸润,是知识传授、价值传播、精神塑造的重要载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达到目标与任务的高度一致。
2.育人方向的同向性。高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实质为育人方向的一致。从政治层面看,思政课程旨在用透彻的学理、事实的真理引导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政治认同和家国观念,并能够主动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而课程思政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帮助他们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和行动自觉。从文化层面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同向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遵循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也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使二者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完美结合,让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越发坚定。
3.育人内容的互补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其内容具有较强的学理性、思想性、政治性和时代性,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为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课程思政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一种新形式,通过挖掘提炼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元素并将其恰到好处地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精神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在育人方面,课程思政的渗透性、综合性和辅助性作用与思政课程形成互补,有效规避了传统思政课刻板、陈旧、吸引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大大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育人的实效性。
三、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力”驱动路径
1.排除阻力,理顺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第一,廓清认识误区。目前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单片面地将课程思政理解为思政课程的一种转化或升级,割裂了其内部的知识结构与育人元素的互嵌性;二是主观认为思政课程包含在课程思政之中就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忽略了思政课程的主导作用和课程思政的补充作用;三是直接用课程思政来替代思政课程,使课程思政变成一种“机械化”的课程,无法实现价值提炼和情感传递。究其原因,是没能把握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不同本质,没能认清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课程体系。所以,要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我们必须先认清二者的本质。思政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具有特殊政治属性的课程。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去教育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提升政治素养、内在涵养和精神修养,其核心地位是任何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而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在高校立德树人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它具有一套独立的课程体系,即将专业课程中挖掘出的思政元素适时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不仅能获取专业知识,也能增强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第二,理清内在关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质上是要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解决当前思政课程意识形态单一化问题,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生力军。同时,通过引领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此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现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思政课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课对大学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熏陶,使学生能够明辨事理、讲清道理、掌握真理。课程思政则将知识传授、品德塑造和价值遵循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强国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第三,厘清功能边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作为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均有其各自的边界,鉴于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边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育人功效的发挥,而课程思政则可为思政课程提供必要的补充,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可达成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补充的课程育人体系,并在深化思政课程改革的同时厘清课程思政的功能和边界,不能简单地把思政课程建设成课程思政,也不能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思政课程,要尽可能实现二者功能互补。通过进一步明确思政课程中所能承担和不能承担的任务,给课程思政的课程设置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要求,不断追求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合力。同时,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编制要在仔细研究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建构一个有限度且立体开放的课程教学体系,发挥各门课程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思政课程的错位性补充使课程思政的功能大大提升。
第四,澄清教学内容。鉴于思政课程是进行思想引领、课程思政是实现专业育人的现实差异,二者在日常教学内容上也需澄清。思政课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识课,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教学内容、教育目标等方面具有全面性、统一性的特征。旗帜鲜明讲政治、价值引领为根本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键,教师不得随意更换既定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专业课程主动性的升华,每一门专业课都承载着具体的教学内容,思政课程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的重要地位。在专业课教学中必须遵从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切不可忽视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能够捕捉各专业课程中自然呈现的内在思政元素,还要善于挖掘出由外部浸润后能与原本专业内容相结合的内嵌思政元素,使教学内容不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学科概念和原理中,而是升华为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练就过硬本领,促进他们在不断反思中坚定信念,明确人生方向。
2.凝心聚力,创新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第一,提高站位,建立“党委+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学校党委要总体统一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开设课程思政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和体制层面的藩篱,让各类学科资源和师资队伍得以整合,全力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保驾护航。党委书记、校长和班子成员不但要主动参与教师备课,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为协同育人出谋划策;还要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给学生授课,并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与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此外,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或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系学院制度,选派一批优秀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深入各二级学院,参与指导课程思政工作。通过定期组织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层次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新动态,鼓励教师占领网络信息传播新阵地,用新技术、新方法有序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在守正创新中形成特有的教育优势。只有这样,校园内才能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指导的“大思政”格局,有效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