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人才培育视角下艺术院校思政课程的价值锚点探寻

作者: 韩璐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为培育新时代的文艺人才指明了方向。思政课程作为艺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育人效能的发挥应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相关重要论述的前提下,基于文艺人才培育的视角,探寻既能彰显课程自身育人效能又能助力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培养的“共赢性”价值锚点,进而在角色意识、创作观以及规范意识这三重锚点支撑下,依托融通专业课程、打造特色教学团队与开展红色艺术实践教学的现实路径,切实为文艺人才培育不断提供价值增量。

[关键词]文艺人才;思政课程;价值锚点;艺术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082-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繁荣和发展新时代文艺事业的新目标,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1]。这一重要论断对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强调,凸显出这一群体在新时代文艺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文艺工作者是推动新时代文艺发展与创新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聚焦这一群体的使命担当与品德修养问题,既有“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职责锚定,也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的殷殷嘱托。这些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文艺人才的培育指出了明确方向、提出了要求。思政课程作为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相关重要论述的前提下,基于文艺人才培育的视角,探寻既能彰显课程自身育人效能又能助力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培养的“共赢性”价值锚点,使思政课程自身的内涵式演进趋向与外迁式影响特质在文艺人才培育这一共同目标下实现协调一致。

一、艺术院校思政课程培育文艺人才的三重价值锚点

如何真正实现思政课程的育人效能,是明晰其本质属性、目标导向与总体路径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等重要论断确立了思政课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基准。而明确方向与实质的下一阶段则是推动总体要求的具象化,使之在具体条件下与特定主体相连接,这一过程即为探寻与确立价值锚点。这些锚点需兼具稳定性与深刻性,从而能够为具体语境下的思政课程育人效能提升提供长期价值。

处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服务文艺事业发展”两大目标的交界点,如何将育人使命置于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中进行审视是艺术院校的思政课程亟待回应的重要问题。而在诸多有关人才培育、文化创新的理论中,文化自觉理论为探寻文艺人才培育视角下的艺术院校思政课程价值锚点提供了理论支持。所谓文化自觉理论是指人们对自身所处文化体的自我觉醒、批判性审视与创新性构建。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自信、自省、自强状态的体现,因而构成了文艺创新的基本要件与文艺人才的核心素养。在唤醒自觉、形成内驱力这一教育目标层面的共识达成之外,基于思政课程自身特质及新时代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文艺人才的文化自觉培育则需叠加现实反思、问题批判与创新导向等内容,进而形成角色意识、创作观、规范意识这三重价值锚点。

首先,具有清晰的角色意识是进行育人价值锚定的前提。做出人生选择、锚定个体价值往往始于对自我角色与身份进行省思。自我角色认知混沌必然导致个体价值评价体系的矛盾化、异变化,使之无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动并对抗由他人选择和行为带来的干扰。可以说,开展育人价值锚定的前提是帮助个体找到自我价值的锚点,科学回答“我是谁”“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因此,角色意识的培育应当成为贯穿于艺术院校人才培育全过程的一条红线。其中思政课程应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宏观视角,指明文艺人才的成长方向,致力于为这一群体画像;专业课程则应聚焦于职业规划与发展,做好针对性引导与解惑,为这一群体的长期职业发展领航。二者合力的成果就是培育出一大批在时代大潮中能够实现自我角色准确定位的高素质文艺人才。同时,从现实角度看,有的文艺从业者仅将自己视为文艺产品的生产者,强调自身创作行为的经济属性,忽视其文化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因此产生了作品内容一味迎合用户需求、低质低俗乃至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严重问题。教育问题往往是现实问题的投射,而开展教育改革则是应对现实痛点的良方。从根源上杜绝文艺乱象、推动文艺市场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文艺人才身份自觉意识的培育。明确角色才能勇于担当使命,进而产生创作高质量文艺作品的内驱力,由此与第二个锚点“创作观”贯通起来。

其次,具有正确的创作观是进行育人价值锚定的关键。文化自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个体文化自觉不仅体现于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更要体现于在把握文化整体内涵与面貌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赋予其现代性与时代性意蕴。可以看出,角色意识的树立是为角色自身的文化形象“正名”的过程,而创作观的树立则是由“正其身”走向“笃其行”,以自我的感悟、思索为文化发展注入鲜活生动的全新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3]。创新创作能力既是艺术院校人才培育成效的试金石,也是艺术院校人才培育体系聚焦的关键。艺术创作行为的实现有赖于创作之“道”与“术”的传授,而创作观显然属于“道”的范畴,解决的是剥离具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后存留何种思想、观念与态度的问题。但以往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看重创作技巧传授而忽视思想内核塑造的倾向,进而产生了精巧包装下的陈词滥调、脱离群众生活的悬浮作品等现象,加剧了人民对优质文艺作品需求与现实供给之间的矛盾。而思政课程能够从理论的视角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创新的基本观点,讲明创新实践是主体精神与自由精神的集中体现;能够从现实的视角讲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重要论断的深刻意义,使学生明确想成为文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就必须发挥好创新这一“第一动力”;能够从历史的视角讲好党的文艺事业诞生于人民革命历程之中、服务于人民中心原则、扎根于人民立场之上的精彩故事,使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这一角色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正确的创作观能够为学生的艺术生涯发展提供贯穿全程的明确指引,使之行有所止、言有所戒,进而自然关联到第三个锚点“规范意识”确立的问题。

最后,具有明确的规范意识是进行育人价值锚定的基石。对文艺从业者规范意识的呼唤与强调是当前高度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叠加于文艺发展版图之上所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文艺产业快速市场化的过程中,行业实践往往存在于行业规范之先,因此容易出现一些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文艺失范行为,如抄袭融梗、低俗擦边等现象。针对这类问题,一方面要依靠加强制度建设、全程监管来杜绝,用制度和治理来规范市场行为;另一方面要从提升全行业职业道德水平的视角提升育人实效,用教育的方式预防个体职业失德失范行为的产生,而这正是艺术人才培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政课程应当着力回应的“现实之问”。文艺人才职业规范意识的培育首先有赖于引导其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聚焦于其职业自律思维的培育。基于前瞻性与未来性的视角,根据文艺产业发展的趋势,督促学生超越“不禁止即合理”的道德认知局限,代之以“灵魂铸造者”的高度职业自觉与自律,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与职业活动中严于律己,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始终牢记传播真善美的职责。规范意识之所以是文艺人才培育的基石,正是因为在崇德尚艺与媚俗失德之间不存在中间地带,对文艺失范现象的“一票否决制”已充分说明规范意识的缺位将会使文艺人才培育的全部投入化为乌有。

二、三重价值锚点支撑下的艺术院校思政课程育人价值确立

在涵盖角色意识、创作观、规范意识的三重价值锚点支撑下,聚焦文艺人才培育的艺术院校思政课程发展方向愈加清晰,即以培育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为根本目标,以培育学生的身份自觉、价值自觉、规范自觉为教育着力点,在引导学生坚定艺术理想、坚守人民立场、遵循职业规约的过程中,有效彰显课程的育人效能。

(一)定角色:唤起学生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自觉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使学生明晰新时代青年历史使命的内涵则应成为办好思政课程的起始环节。“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任务,要办好思政课程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积极探讨引导“强国一代”的青年树立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有效办法。而艺术院校思政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则要在此基础之上,以实现文化产业与文艺事业向好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明晰文艺工作者作为时代记录者、书写者、歌颂者的职业使命,进而产生躬行从艺的强大内驱力。

首先,唤起学生作为艺术传承者的身份自觉。角色意识的树立是个体明辨是非、担当尽责的前提,也是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政课程教学应引导学生找到个体成长与时代发展的交汇点,在历史发展坐标上锚定自我角色,从而将小我有机融入大我之中。作为未来的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传承文艺瑰宝、在艺术领域精耕细作的职责使命,艺术院校的思政课程应通过教学使学生明晰艺术传承的特殊性及艺术传承者的职责。可以看到,由身份自觉的缺失而导致的重技轻艺、有匠气而无匠心等现象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讲清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反映。而将艺术传承理解为一种非意识形态属性的技能教育则是明显的误读,也是对艺术社会功能的矮化与否定。在讲清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还应讲清艺术传承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传播的特殊性。艺术传承往往既非实体的物的留存,也非抽象的意的传递,而是一个依托传承者将艺术形式与内容“活化”留存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布的《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曾这样形容艺术传承过程:表演与创造行为是无形的,其技巧、技艺仅仅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4]。作为传承链条上的一环,艺术院校学生承担着艺术瑰宝活态传承的职责使命,其个体追求决定了艺术发展的高度,其个人素养决定了艺术演进的厚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5]正是基于文艺工作者的素养是决定文艺事业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这一考量。通过思政课程教学唤起学生作为艺术传承者的身份自觉,可以有效防止艺术教育与艺德教育相背离趋向的出现,使学生产生自觉担当、完成职业使命的内驱力,为学艺过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唤起学生作为内容创作者的身份自觉。对于优质文化内容产品的需求是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实现这一需求的满足有赖于我国文化产业有序向好发展所带来的优质产品供给。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依托于一支高素质的内容创作队伍,而艺术院校学生是构成这支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尤其在内容创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趋势下,各类创作行为大规模转移至网上,大批在校大学生成为互联网内容产业的生力军。互联网内容创作因其具有传播维度广、速度快、即时反馈等特点,能迅速为创作者带来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等回报,同时也因行业规范不健全、维权确权难而成为抄袭、媚俗等不良行为大量滋生的土壤。要有效整治行业乱象、持续推进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从提高从业者素质和加强从业队伍管理入手。在此过程中,专业思政教育不应缺位。应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根本目标的角度讲清文艺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进而使学生明确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旺盛需求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催生内容产业等众多新业态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为内容供给端的操守与责任,从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角度思考创作问题。同时,在网络内容产业规范尚不健全的当下,应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学生加强引导与教育。既要从理论层面讲清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要从现实层面讲明违背职业道德、急功近利的危害,使学生明确即便在一定时期内行业规范的确立滞后于行业实践,但从长远来看,内容产业形成明确、完备、有效的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是必然的趋势。越早在职业活动中确立自律的内心规约、自觉遵守道德与法律的要求,越能在竞争激烈的新兴业态中获得发展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基于个体发展维度和产业发展维度的内容创作观,是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厚度与温度兼备的必由之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