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作者: 李培暠[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专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自身言行为学生阐释工匠精神。专业教师在教学全过程融入工匠精神这一思政元素,其根本是以生为本,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其不仅体现了知识体系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统一,而且强调了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联系,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以漆工所展现的工匠精神为论述视角,以教师为主体,探讨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旨在深入发掘工匠文化内涵与工匠精神价值。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实践路径;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104-05
高校课程思政是我国特色教育理念,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要在知识与技能讲解、课堂讨论与练习、课后练习与总结、作业评析与反馈等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诚实质朴与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笔者曾在《论中华漆工精神传承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指出,工匠精神归根结底是对手艺的精神与思想层面的追求。工匠精神包含多种层面的价值,最为核心的是行为(准则)层面的价值,体现为法度、藏美、专注三方面[1]。加之道德(社会)层面的“守信”组成工匠精神的四大精神领域,即专注精神、法度精神、藏美精神与守信精神。本文将以漆文化为视角,从这四个精神领域对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展开论述。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工匠精神应成为高校教师治学、科研、言行等细节的典范,教师要有“匠心”,踏踏实实做好“教书匠”,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其二,教师要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对工匠生产精美器物的过程、工匠人物故事、工匠的精神追求等进行提炼,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结合,使工匠精神如盐入水般传递给学生。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对于消解部分教师或学生的学习功利化倾向有一定的作用。其鼓励教师立志成为“四有好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以及引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工匠精神有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增益于稳固“教”与“学”的平衡,对培养高、精、专的技能人才,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及文化自信。
一、专注精神推动教学态度的革新
“专注”与个人的素养与心性相关,也是工匠在工作中的技术呈现。专注就是“匠心”,即“工”之所以为“匠”的核心,是匠人的生存之道与精神之基。工匠自身内在的品格(谨慎与细致、求真与求精、尚美与善思、朴实与淳朴、自尊与自强等)是其成就精美作品的基础。如,漆工若没有对其自身精工细致的要求、没有对其灵智的开发与追求,就难以制作出令人惊艳的漆工艺品与被人视为珍宝的漆器。高校教师应如漆工匠人,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淡泊名利,主动突破困境、耐住寂寞、守住本心、迎难而上、坚定意志。高校教师要将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身行为,践行“专注精神”,善于思考、探寻真理、平心静气、不言放弃、心无旁骛,一遍遍打磨课程,才能悟出教学规律,找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校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并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需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2]教师的情感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有高度的情感认同,他们才会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认同。高校教师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而要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3]。教师的教学态度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时刻反思“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才能坚守教育初心,这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体现。
二、法度精神鞭策教育理念的更新
专业课教师的“以身为范”,正是其教育理念的行为体现。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方法,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性认识,促使教师自觉地在备课、教学、批改作业以及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把握一定的尺度和法度,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法度即尺度、规矩,反映在器物生产上就是对物料的用度。法度思想不仅体现在对器物的长、宽、高的要求上,也体现在匠人追求器物的实用价值上。同理,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专业教师的热情,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
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教育新理念,其核心是探寻课程思政教学的一般规律,实现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的转变。因此,以工匠精神为元素构建思政教育素材库、探讨思政渗透教育的新方法,既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能进一步挖掘、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广义上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并进一步修订;二是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及修订;三是对课程的教材进行研究,发掘并梳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明确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四是研究如何在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全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备课、上课、课后辅导、练习的布置与批改、课程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中渗透思政教育;五是研究课程整体效果及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与评价,量化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运用。而在狭义上至少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现有的教材进行研究,发掘梳理其中的思政元素,明确具体教育内容;二是研究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有效地以工匠精神为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教育。
高校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深挖课程思政的“显性”与“隐性”资源。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使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实现共同育人的教育目标。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以规范的行为作风影响学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励学生。专业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阔知识视野,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钻研教学方法,并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从而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具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既要旗帜鲜明,确保思政元素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地渗透每一个教学环节,又要避免生硬、空洞。要摒弃“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法,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立足课程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多地采取讨论式、启发式等更加新颖且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运用正面和反面典型进行教育教学。要旗帜鲜明地推崇正面典型、批判反面典型,以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4]。教师在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此外,在润物无声地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的过程中,要做到巧妙地将思政育人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时,专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引领者。
三、藏美精神激发教学方法的创新
藏美精神是工匠在工作中的美学传达,是器物之美,取天地之气的自然之美、包罗万物的材质之美、别出心裁的工艺之美。“漆从自然中来,漆工赋予漆物温润的触感、光亮的色泽与无尽的暖意,又使漆物更加接近自然……漆工一遍遍地涂漆,细致地反复用手推磨,给予漆物温暖与精雕细琢之美。”[1]而优秀的专业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教学之美,他们通过对课程每一环节的精细打磨,为学生展现趋于完美的课程。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美学传达。以工匠精神为思政元素建立思政素材库是思政育人的有效尝试(素材库需结合不同专业明确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5]这意味着专业教师并不需要成为专门研究、论述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专家,而是可以由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通力协作,从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提炼出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各专业教师从自身熟知的专业领域中挖掘工匠精神元素,这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同,使其在授课时能够感同身受、富有情感地将工匠精神传达给学生,学生普遍乐于接受。另一方面,虽然每位专业教师挖掘的工匠精神思政元素有限,但将每位教师所提炼的工匠精神思政元素整合起来,就能形成多学科、多角度的思政素材库。这样,专业教师能更方便地从中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进行传授,而学生也不会感到单调枯燥,反而会为教师的跨学科、多角度、宽视野所折服。课程思政素材库的建设是合各专业众教师之力细致打磨而成的。
专业教师需要破除线性教学思维,以“传承—解构—反馈”为渗透式课程思政教学闭环,对案例、典型器物和文献资料等加以提炼、分析、归纳,并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要主动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为根本研究思路。将工匠精神引入课程思政,不仅革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将思想精神转化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驱力。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备课阶段: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优点、存在的问题,同时研究课程的知识点与思政素材库的哪些元素能建立有效链接;对现有教材进行研究,发掘并梳理其中可用于思政教育的元素,将其与素材库中的案例相交、重合的部分进行整合,建立逻辑顺序,确保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无缝衔接;通过对课程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的修订、教案编写等,将思政元素分模块、分章节、分课时地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并量化思政教育的次数与比重。这一阶段的核心是研究思政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课中授课阶段:本阶段因与学生直接接触,专业教师需重点研究思政元素的融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情境互动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进而塑造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同时,教师要将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录像、文字记录等,以便后续对思政教育的深入研究。
课后反馈阶段:通过对每节课的学生讨论、课后反馈、课程结课后学生反馈及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影响等方面的量化分析,检验并修正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以弥补前期存在的不足。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闭环,也有利于发掘、保护与启发学生的个性。“实施”与“反馈”两个阶段,主要研究思政教育“怎么教”的问题。
数字时代使高校专业教师“被迫”成为“直播达人”,他们开始思考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新方式,研究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劣,更加注重线下与线上授课相结合。教师可在教学全过程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与统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是为了将教学方式“简化”,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这并不是要求学生时时刻刻都要“学”、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教”,而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感受到教师的存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需要教师展现“藏美精神”,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安排每一个项目,让学生产生惊奇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与教学热情,进而产生理解与共鸣,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教师要运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公共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设计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进行交叉研究,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要选取适合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把国家情怀、国家战略融入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本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关爱中体会到课程思政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四、守信精神促进教学反思的鼎新
守信即诚实守信,是道德(社会)层面的基本守则。潘天波教授所指出的“法象精神”(或称为“取象精神”)是中华工匠造物时在模范层面的物化呈现,即工匠通过模仿自然宇宙而形成的造物“模范”[6]。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所需人才,而社会是全方位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模范”。守信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课程评价信息,以守信精神推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