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多民族高校生理学双语混合式梯度教学实践
作者: 邢江娃 白振忠 李生花 李轩领
[摘 要]生理学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符合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医科建设和“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与能力水平个性化地开展,以达到更理想的课程满意度和授课效果。青海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生理学教研室通过2020—2022年连续三年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生理学双语教学,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西部地区多民族高校的生理学双语混合式梯度教学实施方案。文章主要从教学定位与总体设计、教学改革措施和改革成效等方面阐述教学改革经验,以期为其他西部高校与地方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理学;双语教学;梯度教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2-0076-05
在知识文化交流和合作全球化的今天,双语教学已成为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符合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医科建设和“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要求[1-2],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3]。
相比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在师资水平、资源建设、学生能力等方面略有差距,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仍处于不断探索和改进阶段。青海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生理学教研室(以下简称本教研室)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20—2022年连续三年实施医学生生理学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西部地区多民族高校的双语课程实施方案。本文对本教研室三年的理论实验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与总结,希望为其他西部高校与地方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一、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生理学是一门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正常人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过程、规律和机制的科学[4]。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和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理学的教学主要涉及对医学生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传授、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正确引导,以及促进医学生对常见临床现象的基本理解等,并且需要医学生不断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趋势。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国际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鉴于生理学较强的学科专业性,结合青海大学(以下简称本校)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本教研室认为在本校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双语教学相对于全英语教学更能适应学院的学情,使学生在全面准确理解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技能,达到传授专业知识与落实专业英语教学并进的目的。
二、生理学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生理学双语教学采取类似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机制比较困难,大多仍采取整班教学的模式。整班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建立一种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5]。目前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英文标注模式、中英穿插模式和“2111”双语教学模式等[6]。英文标注模式属于初级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受到局限;中英穿插模式优于英文标注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在近年的双语课程建设项目中非常常见;“2111”双语教学模式是中英穿插模式的进阶版,以英语为主体信息媒介,虽然满足了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求,但显著影响英语及本身专业水平较低的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鉴于本校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相对偏低,且少数民族学生较多,中英穿插模式更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总体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如何在整班教学模式中开展分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对于提升双语教学满意度和总体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生理学双语教学定位与总体设计
本教研室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医学专业背景知识水平,结合三年的双语教学经验,确定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定位为主要面向临床专业的医学本科生,在使其掌握生理学专业知识与主要英文专业术语的授课目标基础上,综合提升其英语阅读、听力与写作水平,培养其问题导向的科学逻辑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课程采用中英穿插模式进行授课,并适当地采用翻转课堂和PBL教学等教学手段,保证生理学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与过程性考核过程中,本教研室结合教育部对一流本科课程提出的“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的“两性一度”基本原则[7],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个性化的知识、素质、能力水平要求,并提供分级的课外双语教学资源,满足各层次学生对生理学双语课程的需求。教材采用中文教材和原版英文教材并用的形式,多媒体课件采用重点内容中英文同时展示、其余内容英文附加专业词汇中文标注的设计,全程中英文结合授课讲解,注重过程性评价,且最终的结果考核采取中英文双语考试的模式,即设定一定比例的英文题目,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中、英文作答。
四、生理学双语教学改革措施
(一)组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双语授课教师的专业授课能力与英语水平是实现生理学双语授课的重要保障[8]。本教研室选拔英语与专业知识均过硬的教师组建了生理学双语教学团队,教研室其他教师作为团队的后备教学支持,也积极为双语教学设计建言献策。双语授课教师均有一年以上的国外访学经历,英语水平较高,能在课堂上用英语讲授相关内容和知识点,并自由地与学生进行英语互动交流。同时,团队教师老、中、青梯队互补,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二)选用英文参考教材
在教材选取方面,本教研室采用了传统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辅的形式,确保双语教学的授课质量。中文教材选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王庭槐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理学》(第9版)教科书。英文参考教材选用John E. Hall等于2016年编著的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与Lauralee Sherwood于2016年编著的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s to Systems (9th Edition)。其中,除第三章“血液”主要参考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s to Systems (9th Edition)外,其他授课章节均主要参考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这本英文教材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逻辑架构基本与中文教材一致,且每个章节分段细致、长短得当,英文叙述简洁清晰,并综合了病理生理学的部分拓展内容和案例分析,有利于学生在提升英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问题导向的科学思维。
(三)灵活设置英语授课比例
经过团队的共同打磨,最终生成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双语形式,重点内容为中英文同时展示,其余为英文附加重点词汇中文翻译,以照顾班级中英语水平有差异的学生。同时,课件中插入了大量中英文图片与动画,以提升观赏性与趣味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中英穿插模式,英语口语授课比例随着教学进度逐步提高,并根据所授章节的难易程度做适当调节,确保学生不因双语教学而削弱对重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整门课程总体英语授课比例控制在25%~50%,英语授课比例较低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专业难度较高的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章节,而比例较高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细胞的基本功能、呼吸和消化等章节。同时,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先使用中文进行详细讲解,再根据相关中英文资料进行英语复述和进一步的阐释,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能力。课堂练习与提问采用双语形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专业问题,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与表达能力。
(四)强化问题导向的英文专业阅读
医学生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应突出英语作为一种学习交流工具的应用性,而非英语本身[9]。为提升学生英文专业阅读能力,本教研室将专业英语融入生理学知识的应用拓展训练中。授课团队根据授课内容,在课后发布相关知识点的英文开放性临床应用问题,并配备必读的英文拓展资源。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教师发布的英文拓展内容,并查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资料,以解答开放性问题。通过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英文专业阅读,可大大提升学生阅读专业英语文献资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阅读效果,达到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英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五)融入混合式教学模式
由于专业英语的介入与授课内容的拓展,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统理论授课的学时要求[10]。为此,授课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利用雨课堂网络教学平台提前发布学习任务[11]和相关中英文教学资源,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及时完成相应的小测验或上传学习报告。教学资源主要为中文的生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线上学习资源和英文的阅读材料,多为本节课的部分核心教学内容。为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课前的学习任务时长控制在30分钟到1个小时。在线下授课过程中,主要完成每节课核心教学内容的双语授课,并针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有侧重地进行阐释和适当扩展。授课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英文应用开放性问题,用中英文总结并及时上传到雨课堂。授课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和反馈,并在微信群等其他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最佳参考答案。同时,章节的部分非重难点的教学内容(5%~10%)转为线上自学,教师在雨课堂发布相关中英文学习资源和自学后的学习小测验,设定学习时限,并在学习完成后及时给学生相应反馈和总结。
(六)注重双语过程性考核
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更多地需要通过平时学生的参与度来体现,单一的考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总体能力提升。因此,针对双语授课过程,本教研室设置了多项过程性考核指标,并在最终成绩中给予认可。主要的过程性考核指标包括课前学习完成情况、课前及课上的双语小测验成绩、课堂双语提问及课后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情况等。根据学生在一学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成绩的变化,就能得出学生对本门双语课程的投入情况、知识掌握情况和总体学习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时监测这些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变化及时与学生做好沟通交流,调整授课方式,查漏补缺。
(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理学双语梯度教学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可实现生理学整班双语教学中的梯度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具体的梯度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中文教材为主体、英文教材为参考,进行中英穿插模式的双语教学,并灵活调节英语授课比例,确保班级大部分学生可基本掌握生理学重要知识点;PPT以英文为主,并配以中文翻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需求,且不影响英语较差的学生的听课效果;课后应用拓展问题以参考英文阅读资料为主,但不反对学生参考相关中文文献资料,保证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专业的角度理解、掌握相关生理学临床应用。参考全英文文献资料并用全英文答题的有适当额度加分,以鼓励更多学生多读、多应用专业英语;线上自学内容同时提供英文和中文短视频学习资源,由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同时自学小测验综合考查该内容的相关重要知识点,以保证学习效果。
五、生理学双语教学改革成效
表1展现了2020年第一批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19级临床5班,40人)和2022年第三批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21级临床1班,35人)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两个班级均为多民族教学班,其中19级临床5班少数民族学生14人,占比35%;21级临床1班少数民族学生22人,占比63%。19级临床5班回收有效问卷40份,21级临床1班回收有效问卷35份。19级临床5班授课采取的是中英穿插模式的双语教学,英语授课比例为10%~20%,且未开展混合式教学;21级临床1班授课采取了前述的所有双语教学改革措施。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采取了生理学双语混合式梯度教学措施后,双语教学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学生比例由2020年的52.5% 提升到 2022年的85.71%。其中,85.7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帮助其熟悉和掌握了生理学专业英语词汇,提升了医学专业英语能力;51.43%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帮助其提高了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和英文科研文章撰写能力;51.43%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提高了其对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48.5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帮助其提升了英语听说读写的总体水平(见表2)。同时,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也比较高。88.57%的学生对线上自学内容表示满意,其中,42.86%的学生表示可适当增加部分线上自学内容的比例;只有5.71%的学生表示不喜欢部分教学内容的线上自学方式,更喜欢全部线下授课(见表3)。在基础生理知识的临床应用拓展方面,91.43%的学生认为拓展比例合适,能够在加深基础生理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拓宽临床思维;2.86%的学生认为拓展比例偏高,部分临床知识有些难理解,建议适当减少拓展(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