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工程实训中心的新文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作者: 翁盛槟 李小蕴 邓小雷 林晓亮 陈澜[摘 要]新文科劳动教育应针对文科生的特点及人才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文理交叉的跨学科学习。该研究依托工程实训中心,构建“理论+实践”新文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工程实训中心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属性,实现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和非遗技艺传承的融合,为文科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实现专业知识面的拓展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探索新文科劳动教育工程实践模式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
[关键词]新文科;工程训练;劳动教育;非遗技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049-04
引言
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应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高校工程实训中心是高校实施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平台,是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的主要训练和活动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载体。
与理工科生相比较,传统的文科生往往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这对于文科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新文科建设中,运用工程实训中心的教学资源对文科生开展劳动教育,为文科生提供理工科的劳动实践,可以让学生学到理工科相关的知识,让文科生获得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一、对文科生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这是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劳动的价值所在。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德育、智育、劳育、美育、体育协调发展的人才“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放到“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同年7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劳动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与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进行细分[1]。文中提到,劳动教育工作是近阶段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关注重点,是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培养诚信劳动精神和依法劳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二)有利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文科专业侧重于开展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其学生的工程知识普遍欠缺,科学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往往弱于普通理工科学生[2]。工程训练实际上是劳动教育中的一个界面[3],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劳动教育课程,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文科生也能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较好地理解基础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实践、参加劳动的兴趣,培养遵纪守规、吃苦耐劳和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并最终提升综合素养[4]。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支撑条件
衢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工程实训中心是我校校内最大的工程训练教育培训基地,平时除了承接大学生的工程训练和劳动教育公共必修课,还负责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百名劳模进校园、衢州非遗研学等课外活动。工程实训中心具有理实合一、实用性强的教学特色,其场地条件基本符合开展基于工程实践的劳动教育要求,对于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工程实训中心有一支工匠型双师团队,能够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工匠精神进行有机结合,并传授给学生。因此,与院系和其他劳动教育辅助部门相比较,工程实训中心具有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的职能[5]。
三、基于工程实训中心的文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为了实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我校整合工程实训中心现有资源,构建“理论+实践”新文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作为我校文科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对每个文科专业的班级设置8学时劳动理论课程和32学时劳动实训课程。劳动理论课程采用线下授课的形式,通过讲解劳动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劳动实训课程结合工程训练和非遗技艺项目开展劳动技能实践,在每个项目实训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操作规范度、作品制作水平以及课后递交的实训报告等综合评定学生劳动实训项目成绩。在劳动教育课程结束后,根据劳动教育理论和各实训项目成绩综合评定出劳动教育成绩。
(一)劳动理论模块
一是劳动概述专题。通过讲述劳动简史,介绍从手工劳动到大机器生产再到人工智能生产的劳动形式的演变,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劳动的发展历程与内涵;通过介绍和剖析孟子、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对劳动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明晰劳动的本质,改变学生对劳动认识片面的现状,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劳动。
二是劳动安全专题。劳动安全是以防止劳动者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在法律、教育、技术、设备和组织制度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预防和保护措施。通过介绍我国劳动安全发展概况,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劳动安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具体发展脉络;通过讲述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等基本知识,以及一些易发生的机械事故、触电事故、中毒窒息事故及其针对性防范措施,提高学生劳动事故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是劳动价值观专题。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讲解劳动态度的内涵和构成,帮助学生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从劳动价值观的变迁历程中体会劳动价值观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多样化,并学习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四是劳动保障专题。通过讲解劳动法律关系以及劳动合同法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保障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劳动者享有的职业权利保障,帮助学生学会理性解决劳动争议,并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教师重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应当如何防范和规避更多劳动保障领域的风险。
以上四个劳动理论专题由专任教师线下授课,并以教师辅导以及学生讨论汇报、写课程学习感想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劳动实践的本质,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实践模块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领会敬业、精益求精、专注的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精神品质,使学生具有完成一些劳动任务所必需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依托本校工程实训中心的现有条件以及衢州当地的非遗特色,衢州学院劳动教育课程设立了四个劳动实训项目,分别是创客实训项目、钳工实训项目、电工实训项目、非遗实训项目。
一是创客实训项目。通过提供综合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让他们了解创客文化及其理念。除此之外,课程还涉及主控器Groove⁃Joint基本知识和用法,正确组装Groove模块并实现其功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编写程序驱动电机,真切体会到创客实训的魅力,提高劳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是钳工实训项目。钳工教师利用工程、实训、中心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循序渐进地讲述一般工件的钳工制作过程。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钳工实训的安全操作规程,增强学生安全劳动的意识。其次,学生需在实训过程中了解钳工在机械制造、设备装配、检查和维修等方面的作用,熟悉并掌握钳工所涉及的各种工量具的使用方法,根据图纸要求独立完成加工件的制作,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三是电工实训项目。电工是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该项目实训能够掌握一般照明电路的安装和故障检修等实用技能。课程主要讲授电工安全基本知识,电工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醒学生注意防范安全隐患,学会安全用电。此外,在实践操作示范环节中,学生需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导线绝缘层剖削,各种导线的连接和绝缘恢复等基本操作,能够独立完成家庭电路的连接安装。
四是非遗实训项目。根据学生意愿、教学安排等实际情况让学生在陶艺实训子项目、蛋雕实训子项目、竹编实训子项目等非遗实训项目中选择一个劳动教育项目。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及其团队进入校园指导衢州白瓷、蛋雕、竹编等非遗技艺项目实训,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实训操作学会陶艺、蛋雕、竹编等非遗产品制作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陶艺实训子项目。将衢州白瓷制作技艺实训纳入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由衢州白瓷非遗传承人团队带领学生认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衢州白瓷,了解陶瓷的历史发展进程,丰富陶艺知识,然后通过实训操作掌握陶瓷基本的成型方式,让学生学会综合性陶艺创作的方法,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感受衢州白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2)蛋雕实训子项目。通过邀请衢州民间工艺大师为学生讲述蛋雕技艺发展历程与文化形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雕刻技能,激发学生对中国蛋雕文化的共情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学习各种成型技法,让学生敢于创作,激发其制作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使其学会进行综合性创作。
(3)竹编实训子项目。课程主要讲授中国竹编和衢州竹编的历史,让学生学习掌握竹编作品的编织技法及工艺要点,并学会鉴赏各种竹编作品。实训首先由衢州竹编非遗传承人为学生现场讲解和操作演示,然后让学生在竹编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理论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动手实践,将小小的竹片经过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后变成精美别致的竹编手工艺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以上四个劳动实训项目由实训指导教师线下为文科生进行详细讲解和现场实操展示并辅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训完成后提交实训报告。本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引导学生领会敬业、精益求精、专注的工匠精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四、结语
依托工程实训中心开展文科生劳动教育是新形势下文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开发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为契机,将课程思政、工程训练与非遗技艺传承相结合,建设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这对促进文科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余苗. “00后”大学生劳动意识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
[2] 林有希,黄捷,朱建风,等.基于工程训练的人文社科类学生工程素质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2(3):154-155.
[3] 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4] 吴新良,杨玉燕,李全城.文科生开展工程训练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1):194-196.
[5] 朱华炳,沈鹏,李小蕴.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5):38-4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