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 欧红香 涂喆 毕海普 李忠玉 薛洪来 郑凯

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调查研究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问题也不断变化。因此,了解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对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其安全意识、增强其应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设计了涵盖心理安全、安全意识与行为、安全教育等6部分共30道题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并回收1208份反馈问卷。经统计发现,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学生不良情绪较多且心理承压能力较弱;被调查学生关注较多的主要是个人隐私安全;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学生缺少事前预防意识、不会使用消防灭火器材;仅41.9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安全教育形式实用有趣。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工作,持续完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018-05

置身大千世界,人们会面临各种风险和安全问题,能否正确应对不仅关乎个人能否顺利脱险,也会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安全素质是个人成长所必需的,也是国家社会人才培养所亟须的。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越来越重视安全工作和安全生活的今天,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安全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全不仅是学生、家庭和社会最基本的生命防线,更是维系大学生校园生活稳定的基石,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十分必要。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是家庭、高校以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做好安全素质教育,就要了解高校大学生安全素质状况、学生对目前教育方法的态度等,通过广泛的调查熟悉学生情况,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为此,课题组设计了包括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技能等内容的问卷,通过网络向部分高校学生发放问卷开展调查,对问卷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校安全素质教育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部分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安全素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以及安全技能。为此,课题组针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方面,设计了包含6部分内容共30道题的调查问卷(见表1)。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开展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答卷1208份,有效问卷1208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接近1∶1,涵盖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以及少部分研究生,其中以大一学生为主,约占45.2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遵循一般性、合理性以及明确性的原则,样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心理安全调查情况

大学生日常情绪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学生对自己日常情绪状况持“快乐”肯定态度的回答占52.4%,有“无聊、焦虑和郁闷”不良情绪的占47.6%。这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待提高。表3是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心理承受压力情况的调查结果,该表的前三个选项占比高达93.04%,可见当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面对困难时有较大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安全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良情绪较多且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当今大学生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亟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关注和教育。

(三)校园安全关注情况

当代大学生关心的校园安全问题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大学生关注较多的是隐私、人身以及财务等安全问题,40.81%的被调查学生最担心隐私在校园内受到威胁。针对当下大学生关注的网络安全问题,本次调查采用多选题形式,结果如表5所示:被调查学生认为,最普遍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首先是经常收到垃圾邮件或短信,占80.63%;其次是电子邮箱、QQ等网上账号或资料被盗,占63.41%。这与大学生关心的校园内主要安全问题是隐私安全这一调查结果相互印证,也表明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社交信息等泄露的危险。

对目前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完备性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9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十分完备,有57.1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关于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尚有不足,2.4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关于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备。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隐私安全问题的了解相对较多,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大学生所关心的,这与如今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相吻合。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使人们的学习生活更便利,但也为用户数据泄露引发的网络诈骗提供了空间。网络诈骗等现象引发了大学生对校园安全法律法规是否完备的顾虑,因此要解决新时代所出现的新安全问题,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

(四)安全意识与行为调查情况

大学生如要接触可能有危险的事情,是否会事先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的调查结果见表6。仅有46.2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在接触可能有危险的事情时会事先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学生缺少事前预防意识。学生宿舍是大学校园易出现火灾等意外事故的地方,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此,课题组采用多选题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在宿舍的不安全行为习惯,结果如表7所示。大学生在宿舍时的不安全行为较多,其中54.30%的被调查学生有长期不拔插头的行为习惯,47.43%的被调查学生有其他不安全行为。以上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宿舍消防安全不够重视,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有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安全意识是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中对危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反应,直接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操作活动。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通过调查大学生是否会主动了解校园内的安全隐患来侧面了解大学生安全避险意识,结果如表8所示:有46.94%的被调查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校园内的安全隐患,剩余53.06%的被调查学生对了解校园内的安全隐患持消极态度。这表明大学生缺乏主动发现校园安全隐患的意识,容易认为校园内不存在安全隐患而疏忽大意,最终可能引发事故。因此,适当开展关于校园安全隐患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安全知识储备和应急能力调查情况

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急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安全素养的基本组成,而具备良好安全素养的大学生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安全知识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当中,对不安全行为的基本认识,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处理知识等。消防安全知识是大学生基本、必备的安全知识,消防器材的使用应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应急基本功。课题组调查了大学生是否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结果表明,58.18%的被调查学生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这表明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常用应急装备使用的培训,增强大学生面对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课题组通过调查大学生在校内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处理方式分析大学生的应急能力,结果如表9所示。76.90%的被调查学生在校内遇到突发情况时会报告相关部门并保护现场;17.3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会看情况自己处理。也就是说,有94.28%的被调查学生在校内遇到突发情况时能选择较为妥善的处理方式,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应对,有良好的维护自我安全的意识。

安全知识储备和应急能力调查结果显示,熟练掌握应急措施的大学生占比较小,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妥善应对突发情况。因此,高校可以提供培训、实际操作、应急演练等应急技能实践实训,以提升学生的应急处置能力。

(六)安全教育调查

课题组采用多选题的方式,调查了目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结果如表10所示。64.98%的被调查学生接受了专门的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形式,72.19%的被调查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形式为讲座,44.95%的被调查学生通过演习活动接受安全教育,47.85 %的被调查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接受安全教育,53.64%的被调查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接受安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的安全教育多停留在课堂理论层面,实践实训教育相对匮乏。

表11是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活动体验评价的调查结果。41.9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形式实用有趣、有针对性,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愿意参加;58.03%的被调查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体验评价较差,认为方式固定,只按学校要求参加或因认为没用、无聊不想参加。可见,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形式相对单一、针对性不足,应制订符合学生需求的安全教育活动方案,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以增强安全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结语

本次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安全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内部心理、虚拟网络及外部现实等方面的风险挑战,大学生安全意识树立、安全技能掌握以及学校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方式也面临新的考验。良好的安全素质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养,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基地,要不断完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通过与时俱进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时效性,可在心理健康监测预警、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环境、树立自主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校园安全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形式,增强安全素质教育效果,使学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提升安全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丁茂廷,于国旺,王鑫.“十四五”时期重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2,32(S2):172-176.

[2] LIU Chengwu, ZHANG Chongzhu.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afety level and safety education needs in Kor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21(55):102068.

[3] 秦帅.高校社会实践安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31(1):18-23.

[4] Antonio F. Trillo-Cabello, Jesús A. Carrillo-Castrillo, Juan C. Rubio-Romero. Perception of risk in construction. Explor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xperts i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J]. Safety Science, 2021(133): 104990.

[5] 郑文祺. 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知行合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22.

[6] 邢鲁宁, 刘国翰. 国民消防安全素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8, 37(8): 1142-1144.

[7] 王银峰, 吴超, 黄锐, 等. 安全人性学视域下的个体安全行为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8, 28(9): 1-6.

[8] 张文强, 吴超. 安全心理学基础原理及其体系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 17(1): 210-214.

[9] 黄玺, 王秉, 吴超. “互联网+”背景下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7, 27(5): 13-18.

[10] LIU WT, CHENG WM, LIU Y.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graduation practice in safety engineering[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43): 16-22.

[11] 黄知恩,吴超,李明.基于角色扮演的TTAE安全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12):116-121.

[12] 李倩. 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31(S1):62-67.

[13] SAS M, RENIERS G, PONNET K. et al. The impact of training sessions on physical security awareness: Measuring employee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self-reported behaviour[J]. Safety science, 2021(144): 105447.

[14] JIANG W, ZHOU JK, SU HY, et al.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al courses in safety culture[J]. Heliyon, 2022, 8(12):11915.

[15] 陆文宣,沙锋.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1): 305-309.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