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作者: 王友郡 侯福峥 何志浩 陈彩云

[摘 要]思政融入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教学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新发展阶段初中教师队伍卓越人才的重要抓手。地球概论课程不仅是师范类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从地球概论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库设计、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展开,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以此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推进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地球概论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093-04

高校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等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2]。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强调,课程思政要纵深推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高等学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融入研究引起全国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地球概论课程不仅是师范院校地理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而且是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课程主要阐述的是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整体性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天体相关概念,描述天体系统、日月地、日地关系,理解近地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3]。一方面,学习该课程可为后续相关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如地貌学、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图与测量学等课程;另一方面,该课程作为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核心课程,能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中学地理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地球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一般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地球概论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核心课程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本专业学生具备与地理科学相关的空间分析、区域综合与分析等思维方法和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思政育人”“立德树人”有机贯穿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兼顾,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5]。

一、明确地球概论课程目标

思政元素挖掘的原则是从课程整体定位出发,核心是建立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专业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规划和系统设计,进一步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个目标内容协调一致、协同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根据最新版地理科学(师范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具体实施要求,教学团队将地球概论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两个部分。

课程教学目标有三个。课程教学目标1:熟知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内容与基础知识,认识其对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重要意义。课程教学目标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描述一般天象的形成原理和识别一般常见天文地理天象;解决中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课程教学目标3: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地球学知识的技能,关注地球科学相关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学会利用所学地球科学知识初步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有两个。课程思政育人目标1:注重地球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思政育人目标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科学知识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人格。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库设计

课程思政的融入不是死板生硬的,而是需要润物细无声,主讲教师只有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穿插思政元素,将价值观悄无声息渗透于课堂教学,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价值引领。结合地理概论课程的独特性,教学团队积极拓宽地球概论课程教学的思政视角,形成融入专业知识的“思政线”,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将地球概论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课堂+案例”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设计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如表 1所示。

教学团队总结梳理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人民对祖国忠诚和热爱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通过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课程在讲解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时,详细讲解其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将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而且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平台,在冬奥会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结合,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中国风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中国青少年爱国,体现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环境保护的承诺。

(2)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达到以科学家精神激励学生成长的目的。

(3)培养学生热爱人类家园、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

人类家园——地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类发展要做到与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始终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就要从核心课程入手,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地球概论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地球的环境及其形成的因素,结合课程内容融入热爱人类家园等主题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开展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元素要做到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课程教学,离不开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通过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方式,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团队主要采用以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教学方式。

(1)案例式教学

为避免出现教师主观“填鸭式”地将众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的情况,教学团队采用对具有影响力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的教学模式,密切结合每一章节的课程具体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的熏陶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6]。

(2)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式学习

在地球概念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具有一定难度要求、需要学生具备系统思维的复杂问题,教学团队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融入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分析、讨论和总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与互动合作学习,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内驱力[7],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3)项目探究式的小组专题讨论——关于中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设计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设计教学问题和专门的项目,以便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8]。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地球运动和地球运动意义”章节后,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开展10分钟的中学教学设计,要求必须融入具备地球运动相关的思政元素,如新闻热点、人物故事等。教师根据中学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入情况,评价专题讨论的情况,主要考核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以及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思政融入能力,提升学生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意识,使其在将来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时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地球概论课程不仅是师范院校地理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而且是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与地球环境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学团队从明确课程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库设计、开展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地球概论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索,促进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进而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有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3-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金祖孟.地球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凌娟.《地球概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64-165.

[5] 张俊辉,李思佳,关运玖,等.课程思政融入高一地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18):101-104.

[6] 林媚珍,汪碧玲,吴卓,等.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环境学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6):181-184.

[7] 徐宾.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实施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17-18.

[8] 苏海民,高杨,徐国伟.地理科学专业地球概论课程中天球坐标教学设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94-96.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