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黄晓波

[摘 要]本文聚焦左右江革命老区,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以广西的河池、崇左、百色3市为例,探讨了制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主要经济因素,即产业结构、创新能力、收入差距、基本服务供给,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推动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138-07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为我们当前解决民族问题提出了根本遵循。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是经济、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关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左右江革命老区是集“老少边山穷”等诸多特性的特殊区域,中国共产党曾经在此领导各族群众建立根据地,发动工农武装割据,为广西和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2]。然而,由于在历史沿革、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及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近年来更是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生态环境脆弱等加剧的挑战。这些发展难题及矛盾不仅阻碍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质量的提升,而且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与强化。位于广西的河池、百色、崇左三个地级市,地处该革命老区的心脏地带,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且挑战重重。本文基于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河池、崇左、百色3市的经济数据,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探索,寻求突破困境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其他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从本质上看,二者共同体现在平等性、和谐性和共享性三个原则上[3];从逻辑关系上看,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同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能为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凝聚力。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本质上都追求平等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4]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该地区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就业机会等,为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创造条件,从而实现社会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进各民族间的理解、信任和友谊,使不同民族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共同维护国家利益,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因此,两者在本质上都追求民族平等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本质上都追求和谐性。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环境保护力度,这有利于协同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进各民族间的理解、信任和友谊,使各民族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共同维护国家利益,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和谐。无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持续发展。而和谐性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强调共享性。共享性是指在这二者中,全国各民族都能共享成果、资源和机遇,实现共同繁荣。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的共享性是指在推动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和资源。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协作、技术创新等手段,构建一个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使经济得到平衡发展,实现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享性是指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共享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点,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各民族共同参与,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民族团结等途径,让各民族在共同体意识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总的来说,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强调共享性,意味着在这两个方面的实践中,要重视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助,实现全体民族共享成果、资源和机遇。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方面,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前提[5],这可以从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和文化认同三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在物质基础层面,高质量经济发展能为该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物质条件,满足种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提供支持。

其次,在社会发展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通过改善教育、医疗和就业条件,可以缩小社会差异,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和信任。

最后,在文化认同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共享与繁荣,通过经济合作,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进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物质富裕的基础,而且是加强民族团结、深化相互理解和促进文化共融的重要前提,对于构建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提升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心灵精神纽带,为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首先,强化各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当民族成员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时,将更加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激发出为国家安全、稳定和繁荣共同努力的决心。这种深刻的责任意识成为推动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其次,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意识到自身的利益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促进了民族间的合作与团结。这种团结助力左右江革命老区在面对发展挑战、解决困难时,成为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柱。

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各民族能够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联系。这种文化的联结与融合不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而且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支柱。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这种动力体现在提升自豪感和责任感、建立共同利益感以及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等方面,助力该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制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经济因素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涉及产业组织方式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政策的实施,深刻影响着该地区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及文明发展历程,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判断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学界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经济结构服务化”,是指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其典型事实是第三产业的增长率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6]。二是“第一产业弱势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优势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变[7]。运用“第一产业弱势化”的方法来分析河池、崇左、百色3市2018—2022年产业结构占比(见表1)可以发现:3市自2018年以来,第一产业并未呈现出弱势化的趋势,反而逐年增加。运用“经济结构服务化”方法来分析可以发现:3市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并没有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尤其是百色市的第二产业的结构规模甚至逐年在扩大。

再通过对比全国、广西以及河池、崇左、百色三市2022年的统计数据(见图1)可以发现:一是河池、崇左、百色3市第一产业的占比高于全区第一产业的占比,也远高于全国第一产业的占比;二是河池、崇左、百色三市第三产业的占比与全国及广西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左右江革命老区河池、崇左、百色3市当前以农业和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在第一、二产业中的占比较大,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其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二)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是实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核心引擎。左右江革命老区在科研的投入和产出方面,更是远远低于广西平均水平(0.83%)。在左右江革命老区,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全部低于广西平均水平。最能反映创新产出的指标之一是有效专利数,这方面在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差距更是明显,2022年,河池、崇左、百色3市的专利授权量总和为3917件,仅占全区有效专利数的8.8%;专利授权量全部低于广西平均水平[8]。因此,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收入差距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依赖商品交换满足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进而实现货币收入与价值增长。经济收入作为衡量物质财富水平的核心指标,在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领域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市场经济机制有时会产生区域发展和个体收入的不平等现象。但只要收入和发展差距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种差异就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9];反之,若超出一定的范围程度,就可能会产生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诱发危机。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在于推动全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确保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区域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发展层面来看,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水平较低,始终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见图2)。

从城乡发展水平来看,2022年,河池、百色、崇左3市的城镇化率约为46%,与广西平均水平的55.65%和全国平均水平的65.2%相比差距更明显。

(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在现代社会中,基本公共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确保公民享有基本生存权、健康权与发展权,并在特定社会空间内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共识。此外,基本公共服务既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增进民族感情、凝聚民族力量的基本物质保障。

左右江革命老区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水平偏低,成为影响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基础教育的保障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得到了稳步提升。然而,面临当前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受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优秀师资不足[10]等因素制约,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二是职业教育质量亟待提升。在巩固基础教育成果的同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效分流对扩大就业及区域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左右江革命老区受教学实训条件较为薄弱、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有待深化[11]等因素制约,导致学生就业技能水平有所不足。三是左右江革命老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医疗卫生水平整体偏低。如百色市2020年每千人职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28人、3.28人,分别低于广西的平均数每千人2.62人、3.62人[12]。左右江革命老区面临着医疗资源不足不优、医疗服务不便捷等问题,这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造成影响,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