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场域:惯习冲击、协同创新与价值构建

作者: 徐宏凯 谢洁 成希飞  吴能表

[摘 要]在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引入校企协作,可创新教务系统建设、运维和迭代的模式,进一步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达成教育部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利用信息技术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支撑教育决策”之要求。目前,高校教务系统管理模式引入校企协作陷入困境。文章运用场域论,解析困境发生的原因: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场域是一个势力范围较小的新场域,匹配的新惯习还未形塑。新场域的管理理念、工作内容、时空资本配置及行动主体关系等受到传统管理旧惯习的冲击。尝试通过综合调配主体资本、多维链接协作关系、并行提升数字素养、分类建立规约制度、立体造势场域氛围等路径来破解困境,实现新场域形塑之价值构建。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校;教务系统;管理场域;惯习冲击;协同创新;价值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001-06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支撑教育决策[1]。其中“教育管理信息化”在高校的重要具象载体为教务系统。2023年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强调推动教育治理高效化、精准化,实现业务协同、流程优化、精准管理,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2]。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重新定义了教务系统的建设逻辑和发展方向:校、企应创变教务系统建设模式,集中优势、充分协作,进一步拓展教务系统对教育管理业务覆盖范围之外延、厘清业务场景和功能设计之关系、提升需求分析到功能开发及上线应用之转化效能,完成教务系统于师生而言的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之嬗变[3]。而目前教务系统的建设情况并非如此。本研究面向全国教务系统建设较有代表性的40余所高校(高校名称暂不列出)开展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建设教务系统受到路径依赖的裹挟,建成的系统使用体验未达预期。究其原因:理论研究层面,学界针对教务系统传统管理方式改进的策略及建成后的应然形态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实践应用层面,目前尚无可参照的校企协同建设的标准范式[3]。本研究运用场域论,剖析教务系统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惯习对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场域的冲击,提出消解惯习冲击的策略,探讨通过形塑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场域以实现新一代高校教务系统价值构建的进路,希望为高校和企业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前瞻性地开展教务系统及同类型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场域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场域”(field)是指在各位置间的客观关系网络(network)或构型(configuration)[4]。布迪厄通过“场域”研究社会结构,引入“惯习(habitus)”和“资本”论证场域中的空间所具有的客观建构性。他认为,“惯习”将实践者的经验和当下的境遇相关联,培育成行为策略倾向系统。“资本”可分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是诠释特定“场域”内起主导作用的资源概念,是“场域”的动力。实践者通过竞争获取特定资本,以此在“场域”中占据更高的位次,同时形成与特定“场域”相适切的“惯习”。“场域”“惯习”和“资本”在实践中形成彼此建构的关系[5]。

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场域,是在学校和企业主体以及参与教务系统管理全阶段的其他成员间,相互形成的一种以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协作管理为依托[6],以研究教育教学管理业务,通过数字技术将其落实到教务系统功能实现上为目标的,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数字化双向赋能、服务师生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该网络通过企业开发教务系统的技术资本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经验等文化资本互动,使得以提升教务系统管理效能所致的资本再生产得以维系[7]。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场域(以下简称新场域)与教务系统传统的管理场域(以下简称旧场域)并存,共同构成教务系统管理场域。

二、新旧场域之冲突:惯习冲击

“惯习”是指可持续、可转换的倾向系统,它既来自通过实践者的社会化而达成的社会结构内化,也来自通过指导实践者的实践再生产社会结构。这些结构因素通过实践者的社会化经验,内化为个人行为倾向,从而引导群体成员进行实践[8],不同场域具有与之相适切的惯习[9]。相较于旧场域,新场域构建时间较短,其形塑过程与旧场域发生摩擦,呈现出旧场域的旧惯习对其之必然冲击。

(一)旧惯习对新场域管理理念和工作内容的冲击

新场域管理理念,即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等文化资本和企业从实施若干高校教务系统案例中沉淀的文化资本、技术资本等,在教务系统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多维、全线协作,建设既能满足现有教务管理各项业务,又能针对教育教学改革新增的各项举措,进行功能开发并施用的教务系统。该理念势必受到“花钱采购就是建设”“建成的系统无须持续运维迭代”等旧管理认知惯习的冲击。调研数据显示:33.33%的高校是直接购买企业开发的教务系统成品;54.76%的高校虽在购买前提出了部分业务需求,但最终还是选择教务系统成品;66.67%的高校对新增功能的迭代开发没有持续的经费投入。可见,目前高校大多只是支付建设经费购买企业开发的系统成品,其他环节参与度小,因此建成的系统个性化不足,未能体现学校本身的管理理念、特色。

新场域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务系统管理全生命周期中,校企精准分工、充分协作。如,在“需求分析”阶段校企协作,学校通过组建专项工作团队,开展以师生体验为中心的流程再造[3]。企业将前期实施的其他高校同类业务的功能设计进行聚类、解析,供被协作的学校选择。再如,在“测试”阶段校企精准分工,企业从系统开发视角,着重测试程序运行的逻辑性,学校从使用者视角,着重测试功能的易用性,以达成使用者无须培训即可使用的优质体验。这种覆盖生命周期全阶段的校企精准分工、充分协作的管理内容变革,会受到教务系统传统管理的主观倾向系统“教务系统需求分析、测试等环节应由企业全部承担”等旧惯习冲击,导致诸多协作环节落实不到位。

(二)旧惯习对新场域时空资本配置的冲击

从学校方面来看,在教务系统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学校所承担的工作为购买、使用,未深度且全程参与管理环节,上线后也不常提出升级迭代的业务需求,即便提出需求,也缺乏企业的协同机制来指引系统的持续建设。而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需要学校的教务系统管理员、从事教务管理的业务教师等学校主体全程参与。例如,业务流程的逻辑推演、需求文本拟定、师生使用系统的多策略培训方案编制与新增业务的升级迭代路径探索等。这种变化与学校过去只筹措经费直接采购而后使用的旧惯习相比,占用了学校人员的时空资源,或将与学校工作人员完成其他工作的时间、注意力投入度形成资源抢夺,产生冲突。

从企业方面来看,在教务系统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所承担的工作为聚类各学校的业务需求,开发成品系统。而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需要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精细化的管理成本,即企业需要配置实施人员,全程协助高校。协助内容包含系统切换前对学校系统内现有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个性化需求业务流程再造案例咨询、基于选课等高并发场景的服务器配置咨询、师生使用的业务培训等。企业的技术开发、售前、现场实施、测试等人员时空资源占用较教务系统传统的管理模式显著增加,对企业人员工作专注度、职业素养提出新挑战。若相应的绩效制度、分配规则等利益驱动未协调演进,企业人员会优先按照个人的利益诉求和资本生产预期,把时空资源投进高收益、高回报的地方,即便不能实现有效增长,也只需维持现状,即转向旧场域。如此,便掣肘了新场域的势力扩张。

(三)旧惯习对新场域行动主体关系的冲击

教务系统管理场域中,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的知识背景、专业经验、数字素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者所持资本也不尽相同。尤其在旧场域中,学校掌握建设经费等经济资本,依据企业对学校需求响应的优劣程度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形成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学校处于主动选择的地位,企业处于被选择的位置。主、被动的关系形塑了与旧场域相适切的旧惯习。而新场域将校企主体的关系重构为平等的共建、共管、共治的协作模式。一方面,刺激了学校主体的能动性,让学校将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充分浸润到系统建设中;另一方面,调动了企业主体的优势,将与学校协同共建系统的管理工作标准化。这种重构的校企协同关系势必受到旧场域主从关系旧惯习的冲击。

三、新场域之创新:校企协同

校企协同是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重要创新。其内涵包含多元的协作主体、多维的协作方式、全线的协作阶段等三方面。

(一)多元的协作主体

校企协同的主体创新主要体现在协作主体的多元性。学校和企业中与教务系统管理相关的人员即为协作的各元素,如学校的教务系统管理员、教务人员、师生等,以及企业的需求分析人员、开发人员、现场实施人员、运行维护人员等。

(二)多维的协作方式

校企协同的方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协作的多维性。由于新场域的主体多元,其协作方式随即呈现多维协作形态。在多元主体中,构成学校内部部门间、学校与学校间、企业内部部门间、学校与企业间等多维的协作方式。例如,学校与学校间的协作:浙江省57所高校结成浙江省高校教务系统联盟,落实“成为用户需求的精准提供者、建设标准的共同制定者、建设方案的提供论证者”等任务。通过学校与学校间的协作,达成共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工作模式、业务流程及工作经验,使文化资本得以再生产。再如,学校与企业间的协作:西南大学遵循教育部令第41号中“学校应当健全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籍档案管理制度,真实、完整地记载”的要求,针对高年级学生在低年级教学班进行重修,高、低年级培养方案不同所导致的课程编码变化,以及转专业学生在转前和转后的培养方案不同等情况所导致的课程需要替换等业务需求,开展校企协同,迭代了“课程替、转换”子系统,并将该子系统功能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高校数字化建设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通过主题报告“高校教学综合管理平台生存周期全阶段校企协同工作机制探索”发布,促使其他各高校相继沿用。在校企协作中,双方释放其独有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各高校业务共性需求分析经验等文化资本、系统开发和测试等技术资本、系统使用的培训等人力资本、工作人员管理系统的时空资本等,形成校企协作维度下教务系统普适需求落地及推广的应对理路。

(三)全线的协作阶段

校企协同的创新还包含协作的全阶段覆盖。教务系统建设的生命周期分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7个阶段[6]。全阶段协作强调的是突破学校内部部门间、学校与学校间、企业部门间、学校与企业间等主体由于传统的角色划分所致的职能壁垒,按照教务系统管理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重点工作之特有要求,着重职能划分、重塑协同模式,构建教务系统建设共同体。高校教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校企协作管理场域结构见图1。

四、新场域之形塑:价值构建

新场域形塑过程,是校企主体通过协作,不断设计和试行、分析和施用、彰显和传播教务系统高效能“构建、维护、管理”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凸显校企协同的创新点,逐步消解旧惯习的冲击,扩大其力的作用范围,实现其价值构建[10]。

(一)综合调配主体资本

布迪厄认为,资本能为建构社会现实给予合法性,利益存在于场域中,资本与利益可引导实践者惯习的策略方向[9]。因此,学校和企业中掌握资源分配权的核心部门应合理调配资源,为场域各主体构建利益关系、强化新惯习,支撑新场域形塑[11]。第一,调配资本为形塑新场域提供经济支撑。新场域需要依据新业务需求不断迭代系统功能,需经济资本持续进入场域。例如,高校可通过申请财政划拨、自筹经费、“银校合作”等模式为高校教务系统管理筹措资金。第二,调配资本激励并导向新场域中主体的行为策略倾向。综合利用各类资本激励校企等协同主体的工作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形塑新场域的观念内化为自我需求,完成从新场域形塑的旁观者到引领者的转变[12]。例如,运用符号资本提升高校的教务系统管理员、教务工作人员等对所承担的管理工作的价值认同;运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在细化绩效评价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现场实施人员的专业技能,激励实践者的内生动力;运用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树立高校同行内建成的优质教务系统和高效能的教务系统管理模式的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