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亲和力的三重维度

作者: 杨欣 刘林精

[摘 要]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立足价值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三重维度,分析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亲和力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旨在切实解决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不够信、不够爱、不会用的问题,强化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和应用能力,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058-05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亲和力,作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思政课能否有效担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使命。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兼具思政课的共同属性与自身特性,具有突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立足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是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价值维度: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亲和力的价值逻辑

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2]。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反映的是思政课对大学生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从价值维度看,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以讲理论、讲故事、讲道理为抓手,旨在强化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和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讲清理论”:聚焦释疑解惑的理论武装,增强课程说服力

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要以理服人,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引导学生“真信”。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理论彻底决定这一理论具有说服力,能够获得认同。“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较为特殊的思政课,没有国家统一审定的教材,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每学期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教育部办公厅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就是主要的授课参考书。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变化快、时效性强,是可以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及第一时间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时政热点的重要课程。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就是要通过及时的理论武装,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

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但面对国际局势、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时,往往还存在诸多困惑。“形势与政策”课通过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针对性地回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统摄全局的主题和宏观展望的战略任务,可补足大学生对民族复兴伟业认知的空缺;可通过与西方现代化进行对比分析,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本质要求,解答大学生对“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困惑;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讲清楚当代青年的发展机遇与时代责任,消除大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疑虑。

(二)“讲好故事”:聚焦鲜活生动的故事挖掘,增强课程吸引力

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要“以事说理”,强化其吸引力,引导学生“真爱”。理论武装是对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故事则承载着思想和价值观,鲜活生动的故事能够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提升其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课的职责和使命,对于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立德树人效果具有显著意义。

聚焦大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讲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关故事。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专业特点,根据当下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挖掘其关注的事例,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选取教学案例,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例如,“00后”大学生这一“网络原住民”群体长时间活跃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从这些网络平台曝出的热点事件往往是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引入与所教内容相关联的“热搜”事例,能够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有助于进行价值引导。

体现时代性和生活化,讲好“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关故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重要课程,课程内容往往与时事热点相关联,以时代为观照,以生活为原型,挖掘与教学相关的国际大事、国家盛事、民生要事。例如,“形势与政策”课在讲到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发展问题时,可结合大学生自身感悟来谈,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的时代性彰显和生活化融入,启发学生思考。

(三)“讲透道理”:聚焦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增强课程感染力

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要“以情化人”,增强其感染力,引导学生“真用”。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5]。讲道理不仅在于理论说服,还表现为价值引领。“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引领功能,要以讲道理的方式让学生入脑入心,用情感和温度感染学生。

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要求思政课要有趣,但思政课本身政治性强和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要求思政课不能“泛娱乐化”,因此以讲道理的方式弘扬正确价值观是讲好思政课的价值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感染力,是通过讲透世界局势变化“大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理”、新时代青年成长“实道理”发挥出来的。通过开展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中国发展蓬勃向上、青年时代使命在肩之理,助力大学生牢固树立成为新时代好青年的自觉自信。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依赖挖掘、选好、用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事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挖掘教学资源,从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中感悟人生道理,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引领的重要渠道,也有助于将“形势与政策”课打造成为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思想温度的课程。

二、现实维度: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亲和力的现实困境

从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这门课不够信、不够爱、不会用的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课程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的效果不甚理想。本文立足现实维度,主要从教学主体、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三方面分析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亲和力的现实困境。

(一)从教学主体看,面临教师主导性不足与学生主体性不强的双向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贴近时事热点和社会生活,价值引领性强,本应成为教师热爱、学生欢迎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并未达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效果,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课程参与性并不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未能有效体现。

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不够彰显。“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进行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政治性和思想性强的课程,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实际上,不少高校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构成往往比较复杂,既有专职的思政课教师,也有其他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行政人员和党政领导兼任,有些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不能正确解答。另外,部分教师上“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为了凑课时量,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备课,忽视发挥这门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对大学生的引导不够。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够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这门课程要保持严肃性,不能为追求接地气而让学生忽视课程本身的理论学习,这往往会造成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单向灌输,不注重启发式教育,使学生陷入被动参与的局面。在部分学生眼中,“形势与政策”课课时少、学分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容易使学生的重视程度、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从课程内容看,面临内容说理性较强与资源时效性不够的双重难题

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和灵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能否有针对性地、有说服力地讲清理论、讲好故事、讲透道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理论创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等篇章,内容丰富多变,理论性强,对时效性要求高。从当前课程教学效果来看,课程面临内容说理性较强与资源时效性不够的双重难题。

一方面,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同其他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既易讲好又不易讲好。这门课程密切联系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既涉及国际局势、国家大事,也关联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与学生的关注点相契合,易引起学生共鸣。但同时,这门课程的特殊属性决定了课程内容的政策性和理论性强,部分教师授课时“照本宣科”,出现“读教材”“念数据”等问题,难以提高课堂“抬头率”。

另一方面,教学资源时效性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对时效性是有高要求的,需要每学期更换教材和主题内容,教学内容更新快,但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不能及时将新近发生的一些时事热点补入其中。部分教师因不了解最新的时事热点,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价值引导,从而降低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三)从教学形式看,面临课堂、实践、网络缺乏深度融合的现实梗阻

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很关键。当下,“形势与政策”课多以理论灌输为主,部分教师不善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传输和价值引导,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亲和力的彰显与增强。

一是将课程教学等同于课堂教学。部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存在“课程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认知误区,忽视课前课后的学习环节。“形势与政策”课更为明显:开展专题教学,每周一个专题,前后学习内容往往缺乏衔接性。课后,有的学生往往将所学知识抛之脑后,将上“形势与政策”课仅仅当作学习任务,不重视课外学习。

二是重视线下教学而忽视线上教学。“站好讲台”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通过面对面授课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动向。但思政课教学不能只是守好课堂的“一亩三分地”,还要结合大学生活跃于网络这一特点进行线上教学探索。目前思政课开展线上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够显著,尤其是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索的思考和实践有待加强。

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是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但目前思政课主要还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往往未能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由于课时少、结课早,课堂授课的时间紧,少有机会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不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维度: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亲和力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亲和力,就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不够信、不够爱、不会用的问题。从实践维度看,可立足于增强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亲和力,全方位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增强教师队伍的亲和力,建设集专业强、思维新、情怀深于一体的教师队伍

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向“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的标准看齐,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引领学生,用专业的理论素养说服学生,用生动的话语表达吸引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增强教师队伍的亲和力。

一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专业要强。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构成,其中一部分并未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理论教育,不太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要切实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必要的,但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专业强是必要条件。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校内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教育,引导其按照教学专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校外兼职教师,可分层分类聘选既有自身专业特色又扎实掌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事业单位领导、行业先进模范等进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