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经验遵循和实践进路

作者: 庞晨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其精神已深刻熔铸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并且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特点,准确把握红色文化教育的经验遵循,将红色文化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坚守政治教育底线,畅通红色文化融入渠道,搭建政治体验平台,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认同,提升政治认知水平、政治觉悟、政治参与能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政治认同;党的领导;理想信念;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079-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也是铸魂育人、培育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资源。立足于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深化政治认同的需要,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有效融合,探索以红色文化培育政治认同的经验遵循和实践进路,有助于凝聚大学生思想政治共识,丰富政治认同的内容选择,使其欣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并扎根人民、奉献祖国。

一、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经验遵循

新时代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既要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又要立足以人为本,面向民族复兴,夯实思想引领基础等,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思想引领方向

红色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勠力同心、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激励我们党奋勇前行的力量和信念。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凝聚各方力量,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无数难关,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要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红色文化具有引领时代思想潮流的作用,能够促使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内化为青年的信念,且在实践中外化为青年的行动,让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精神,为其指引正确奋斗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大学生,讲清楚一代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成就事业始终与国家发展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高度契合的道理,讲清楚红色文化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要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凝聚力量、在锤炼意志品质中砥砺前行的缘由,引领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握好历史的接力棒,以强烈的历史担当责任感引领大学生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始终确保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

(二)坚定理想信念,突出思想引领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2]坚定理想信念对于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有着强大的精神震撼力和心灵感召力,可以通过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大学生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共鸣和转化认知,让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国家和民族安危,舍生取义,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国情怀。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真聚力、以善明志、以美育德,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关键作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深化爱国情怀。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使其不断从“四史”教育中汲取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红色文化教育的情感共鸣、思想积淀和精神养分汲取,让大学生深度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传统历史文化,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做红色江山的坚定守护者,做祖国建功立业的时代新人。

(三)立足以人为本,激发思想引领动力

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驱动力、精神塑造力,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立足以人为本,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使命感召大学生,用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武装大学生头脑,争取与大学生在心理上同频、在行动上共振、在思想上共鸣,构建和谐度更高、互动性更强的新型师生关系。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激发学生用红色文化精神砥砺品格、淬炼灵魂的主动性,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努力成为为国家服务和作贡献的热血青年。

(四)面向民族复兴,明确思想引领目标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先进性,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最好见证。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明传承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回答高校“怎样培养人”问题的重要依托。回望辉煌征程,一代代中国青年在党的旗帜引领下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党的辉煌历史是奋斗史、创业史,更是励志史。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有梦想、有生气、有闯劲,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用党的辉煌历史激励大学生,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苦难辉煌,永远牢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自觉加强学习、增强本领,不怕苦、不畏难,用臂膀扛起复兴的责任,用理想描绘中国梦的未来。在新发展阶段,青年大学生要把“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作为一种责任使命、一个目标追求,珍惜美好时光,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的栋梁之材;要把“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种使命、一种担当,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更好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二、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进路

把红色文化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应紧扣“立德树人”这一要求,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目标,把红色文化传承作为重点,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文化培育机制,拓宽红色文化辐射面,着力探索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实现路径,进一步凝聚政治共识,坚守政治底线,增强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效性。

(一)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凝聚政治思想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我们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既承担着理论传播的重要责任,又肩负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政治认同。

一是鼓励大学生学史明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走进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在经验、教训中获得启迪和反思,从而敬畏历史,认清现实,坚定政治信仰,明确并主动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高度自觉、矢志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阅读红色经典,可以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追溯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光辉、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可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得通、走得对的。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党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可以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是鼓励大学生系统阅读原著,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阅读原著是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最直接的方式,在领会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基础上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性、实践意义,并及时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会议精神,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和本质,从而愈加深刻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异化”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深刻感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例如《共产党宣言》,文中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个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石。书中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的勇气之源。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唯心主义哲学的彻底决裂,认识人的本质,解构实践主义的基本观点,立足现实生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组建经典著作阅读小组,分享经典著作阅读感想,把学习和思考统一起来,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三是鼓励大学生深耕实践,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在谈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毛泽东同志强调:“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3]因此,大学生在亲身实践时必须对一系列价值观进行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理性分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出现的问题的本质以及他们自身的历史角色,在坚定政治认同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譬如将思想引领体现在大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的各项建设中。在组织建设上,进一步优化党支部和共青团的机构和职能设置,充实基层和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大学生的工作领域,打牢引领大学生的组织基础;在队伍建设上,让更多知青年、懂青年、热爱青年工作的人参与到党支部、共青团的工作中,常态化参与基层活动,充实引领大学生工作的力量;在外部环境上,坚持党建带团建,健全政府协调工作机制,强化引领大学生的政治保障。

(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涵养政治认同素养

要善于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并筛选融入内容,通过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使大学生产生思想观念上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鸣,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使红色文化与政治认同培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