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育路径与分析

作者: 侯新新吴琼国海东

[摘 要]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其中,高层次人才是加强基础研究的主要载体,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路径。文章分析了新时代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进行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育的必要性,并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在基础研究人才培育方面的主要做法,以期为高校在探索基础研究人才培育及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面提供新模式及新思路。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高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001-05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他同时强调,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1]。我国基础研究正处在从“跟踪学习”到“原创引领”的跨越式转变阶段,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迫切需要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2]。而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墨子·尚贤上》),“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松滋县学记》),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民族兴旺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基础研究人才是支撑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3]。《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强调,要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培养上,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刚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目前,我国基础研究仍然是相对薄弱的一环,而探索性基础研究领域发展起步较晚、速度较快,高素质、强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整体较为欠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挑战。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高地,具有研究基础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等优势,也是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基础研究后备力量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4]。因此,探寻培养新时代具备过硬知识素养、掌握一流尖端技术的创新型基础研究人才的路径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基础研究人才培育的必要性,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基础研究人才的培育现状,提出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路径,旨在为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育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对后续很多领域的创新具有启发推动作用,是技术进步的引领者,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动力源泉[5]。2018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许多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6]。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全球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已跃升至第12 位,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一些领域已进入国际领跑区,基础研究面临更大挑战[7]。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球基础研究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学科间的深度融合、科学与技术的交叉推进、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应对国际科技竞争,要突破严重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的基础研究入手,构建完善的新时代基础研究支撑体系,抢抓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先机,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是实现我国从基础研究大国向基础研究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育的必要性

(一)高层次人才的争夺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基础科学和高精尖技术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是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是国家间博弈争夺的主要目标[8]。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9]。

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期间,国际人才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各国对高层次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已将支持基础研究发展、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政府在不同时期为了争夺人才,通过不断修正移民法、不断优化移民政策的方式吸引众多外籍科研和专业人才,美国历年诺贝尔奖得主很大比例是移民引进人才。通过争夺和充分利用这些人才,美国抢占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10]。德国政府于2006年推出了包括培养和吸引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高技术战略”,通过不断提高德国作为先进科研基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强国际交流以吸引外国学者到德国搞科研、放宽技术移民政策并为外国高级人才“开绿灯”等方式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9,11]。日本和韩国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实施科技立国战略,通过国家战略来提升科技人才规模质量,并积极吸引国际人才[8]。日本政府发布的《第6 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2021—2025)》提出,要以超智能“社会5.0”为目标并通过一系列举措来强化人才培养[8,12];同期,韩国政府出台《迈向2030年人才强国——科学技术人才政策中长期创新方向》及多项人才计划,分别针对科学家、青年科研人员、国际人才等不同群体给予专门支持[8,13]。不难看出,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国际人才争夺战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人才缺口大,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赖于基础研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领军人物。由于在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薄弱,我国在人才储备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基础研究人才远不能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人才短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缺乏一批大师级的学术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以及相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另一方面,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层次结构失衡。根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可知,虽然我国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在不断提升,但从R&D研究人员在R&D人员全时当量中的占比来看,我国仅为43.9%,而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50%以上(韩国R&D研究人员占比高达81.5%)。其中,我国R&D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占比还有下降趋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人才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R&D人员投入强度仍然较低,高端科技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突出[14-15]。面对巨大的人才需求,采用引进与培育并举的策略,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路径,能够有力推进新时代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

当前,我国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引进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人才。引进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的重要途径,能够满足国家在薄弱环节及重点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需求,以迅速弥补人才空缺。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构建合理的基础研究人才梯队,既要靠高层次引进人才,又要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体系化、高层次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增强人才基础研究创新能力,自主培育形成一批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16]。

三、探索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路径——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为例

高校是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要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建设人才强国,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源源不断地造就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高校。其中,中西医结合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荣获A+评级。《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17]。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储备尚处于探索时期,亟须完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充分依托“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建设的平台和契机,探索建立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路径。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创造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以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为引领

依托上海市及我校引进人才政策优势,我院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引进和培养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坚持“引育结合、中西结合、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原则,以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我院根据学校基础研究的战略规划和定位,着眼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建设的需要,瞄准学科领域研究前沿,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不断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引进;并积极为引进人才创造条件,实施“人才引进”专项支持计划,从政策、经费、职称、管理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保障引进人才快速融入我校。目前,我院中西医结合基础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近两年来,我院已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6人,其中4人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计划、1人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项目、1人获得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学者计划支持,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二)以建设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平台为支撑

我院积极争取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构建实验共享平台。近几年,我院利用市级及校级科技创新和共享平台、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结合学院优势学科,聚焦国家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要求,成立了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疫病防治等研究中心,先后购置并启用了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仪、生物节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钙流检测工作站、超灵敏多功能成像仪等高端仪器,初步建成了高水平的实验共享平台。我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自2022年起获“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支持,协同攻关,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研阵地支撑。近两年来,我院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市级科研项目14项,申请专利10项、授权专利2项,我院学生连续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Circulation Research、Redox Biology、Oncogene、Cancer Letter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我院根据各个研究中心布局,后续还将完善类器官技术平台、药物靶标鉴定平台、干细胞应用技术平台、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等科研平台的建设。

(三)制订阶段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用才之基在于储才,储才之要在于育才。加强基础研究,既要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引领作用,又要重视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经过几年的探索,我院逐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积极为高层次人才组建课题组,实施课题组长(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制度,配备青年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硕士及科研助理等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