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逻辑与实践理路
作者: 林思杏[摘 要]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有助于促进政校企共同体协同发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中,存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不足的情况,尚未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价值。文章提出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道德价值为根本,在理论上构建道德化的智慧教育逻辑,在价值逻辑中塑造新质人才,在实践中探索数智化一流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实践理路:培育学生道德智慧,提升学生批判与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具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教学资源库;聚焦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构建“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依托系统发展理念,构建多元化的一流核心课程体系,助力职业院校的新质人才高质量发展,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新动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逻辑;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60-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指明新质人才培养的方向,赋能教育新兴产业和未来智能教育高速发展,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亟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与数字技术相衔接、教学改革与产业发展相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符的人才培养体系。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而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高质量的课程能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中存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不足的问题,不利于新质人才培养,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依托产业教育资源和数字智能技术,发挥政校企协同育人作用,建设新质人才培养所需的一流核心课程,可为教育现代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一流核心课程的内涵
核心课程概念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齐勒提出的“齐勒计划”和美国教育家帕克提出的“帕克计划”,主要聚焦以下研究范畴:一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围绕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靶向聚焦于核心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其以核心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基准点,迁移和联动其他课程的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二是专业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将核心课程限定在某一学科范畴,通过开设核心课程来开展人才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如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提出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模块中的核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三是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侧重挖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育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3]。四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交流。核心课程聚焦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重视核心课程与传统文化间的对话、讨论和交流。
王策三先生构建了以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认识论[4]。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中不能用机器人代替具有主观意识的创造性主体[5],不能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而要关注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课程要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之问[6]。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一流核心课程的内涵涉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阐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联动发展,呈现出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态势[7]。本文提出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以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宗旨,构建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培育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从逻辑学的视角看,一流核心课程属于专业网络课程群的一部分,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居于“中心地位“,牵引和影响着其他课程,能直面岗位需求、对应就业岗位技能,能承接先导性课程,引领后续课程,发挥枢纽与导向作用。从价值论的视角出发,一流核心课程具有的承前启后特性能满足前后课程开设的需求,能较好地回应教学问题,如课程教学拟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确定目标得到实现[8]。一流核心课程由师生主体、教学资源和数智技术客体等关键要素构成,由数智技术“撬动”课程管理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的改革。基于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在整合学生本位、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9]。在教学方式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10],以此聚焦学生批判、创新等高阶思维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学会审视自我、观照社会发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
(一)理论逻辑:借助数智技术优势,发挥知识的价值
1.逻辑起点:一流核心课程是一种课程理论文化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它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数智化的逻辑延伸,也是教育强国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映射。高等教育特色课程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交叉生成一流核心课程,有助于丰富教育现代化课程的理论内涵,引领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助推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和创新发展。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形成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具有数字智能和创新特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西方课程理论,这也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在学习西方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的必然结果。在实践探索创新过程中,中国教育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课程理论。
2.逻辑进路:论证课程知识价值与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需要回应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问题,服务文化产业发展。针对一流核心课程,麦克·扬主张从关注“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转向“何种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11]。阿普尔重视课程知识选择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继续追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和“谁从中受益”的问题,避免主导利益的群体利用危机话语转移真正的教育危机,以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课程政策[12]。一流核心课程需从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视角探索建设方案,回答课程建设如何呼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学习西方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务必结合历史经验和当下社会实践境况,构建适合中国本土的课程。运用课程的学理内容指导实践,检验课程知识对复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发挥课程的最大价值。
3.逻辑旨归:一流核心课程的核心由知识转向智慧
数智时代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多元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尤其关注学生人伦道德的养成。在知识选择与组织多元化的数智环境中,引导学生崇尚道德、涵养自身品行和高尚美德。高新科技产业不断迭代,由知识转向智慧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焦点,学生获取的知识量不再是教育领域的唯一焦点,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否运用智慧来创造性解决问题。基于大数据的泛在智慧学习环境,学生与机器高效交互,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加速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数字素养的发展,推动智慧教育和社会经济协同共生与发展。
(二)价值逻辑:智慧塑造新质人才,科技赋能产教融合,新质生产力助力职业教育
1.逻辑起点:由知识型人才走向智慧型新质人才
与传统课程不同,基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一流核心课程更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数智学习环境下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自强不息、崇和尚中、经世致用和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在崇道德、尚礼仪的人文伦理价值理念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虚拟教学体验、人工智能助教等教学新形态和新范式促进数字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价值的智慧之人。一流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由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转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发展成为有真正智慧之人,形成有文化底气、有数字素养、有志气、有骨气和有信仰之人,助力学生智慧创生、价值观培育和智慧发展。
2.逻辑进路:论证新质生产力与产教融合的双向驱动过程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念。新质生产力驱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政产学研多方共同体力量。提高教育生产要素质量,催生教育新型组织生态,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业态发展模式,促进科技赋能课程建设。新质生产力和产教融合双向赋能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发挥行业“一体两翼”的作用,促进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凸显智慧化、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化、绿色化和能动化。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其关键在于质优,落脚点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创新”体现为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形态,由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发生突破性变革、新兴产业实现创新性发展、产业形态实现深度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改革。“质优”体现在高效能、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生产质态,在传承量变的成果基础上,提炼出绿色、开放、共享的生产潜能,形成符合高质量生产发展要求、满足数字社会迭代变革和教育产业升级转型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
3.逻辑旨归:新质生产力助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人工智能生产提供了技术性物质基础,成为数字生产力的关键引擎;为教育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产业的转型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为课程改革提供创造性、先进性、普惠性、共享性和绿色性的技术主线,推进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换言之,新质生产力能驱动职业教育发生系统性的创新改革,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监控体系等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场域在于一流核心课程,其为学生提供了智慧学习空间,由教师协同企业共同开发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协同发展,发挥知识最大价值效益,培养当代社会所需的新质人才,助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三)实践逻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数智体系,建设高质量一流核心课程
1.逻辑起点:数智技术融通职业教育发展
现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发展赋予新质生产力以内涵与外延,这也是职业教育得以培育新质人才的实践内因。新质人才的培养理念贯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本质上是一流核心课程的实践反映,而一流核心课程肩负着社会发展需求和现实政策呼吁的双重时代诉求,针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有关人才队伍职业素养不高、职业技能不够娴熟、关键职业能力与行业需求不匹配和创新型技术人才紧缺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优先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业界精英和优秀教师,打造核心课程[13]。2023年5月,《关于委托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函》明确指出,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14]。同年7月,《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将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列为重点任务,要求统筹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和实施;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围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进行课程建设[15]。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突破口。职业院校要以一流核心课程改革为基础,促进企业与学校协同共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发挥以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凸显职业教育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