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 王峰[摘 要]课程思政包含家国情怀、高尚品质和科学思维三个层面的内容。目前国际贸易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思政与专业融合不够自然、缺乏针对性、缺乏亲和力等问题。思政目标的合理性、思政承载的专业性和思政设计的活动性是思政教学理念创新的应有之义。文章结合两个国际贸易知识点,介绍如何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提出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资源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两个实施方案。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91-06
一、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遵循
国际贸易是一门以跨国界(地区)商品或服务交易活动的产生及其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型经济学科,主要包含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三大部分内容,是高等院校经济学院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促进科技交流,增加就业和收入,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此基础上,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经济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这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深刻,不能把“课程思政”当成“思政课程”,也不能把“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专业知识”叠加“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应当包含家国情怀、高尚品质和科学思维三个层面的内容[1]。第一个层面是家国情怀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事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社会发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和民族精神。第二个层面是高尚品质的塑造。良好道德情操的熏陶,公序良俗、个人品质及职业道德的塑造,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智力的发展等都是课程思政的外延内容[2]。第三个层面是科学思维的形成。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善于钻研、不畏困难的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坚守学术诚信,也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简而言之,第一个层面的目的是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第二个层面的目的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第三个层面的目的是训练大学生如何做事。
二、目前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课程自带“思政基因”,其思政元素并不缺乏,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并不容易。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专业教学,目前都存在不够有针对性、不够有亲和力的问题,且二者的融合难以恰如其分。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方面,虽理论分析的成果颇多,但实践操作的指引较少。具体而言,目前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政与专业融合不够自然,存在“两张皮”现象
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来自西方,而思政的内容和元素来自中国,两相结合容易出现“表面化”和“硬融入”等“两张皮”现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简单拼凑,为“思政”而“思政”,依然习惯于在原有的专业课程计划中生硬地加入一些思政元素,未能体现两者结合的科学性,“课程承载思政”的功能落实不到位。思想性、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重要标志,而生动性、趣味性是当代大学生的听课偏好,在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建设中,部分教师存在“要么过于无视学生,要么过于迎合学生”的误区,“无视学生”背离育人的本质,而“迎合学生”又易丧失专业性。
(二)思政与专业融合缺乏针对性,“见课不见人”
在大学的教学组织中,学生走班听课,课堂人数众多,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渠道有限,经常不认识自己班上的学生,这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足,不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课体验和问题反馈。如果教师对本专业学生的生源结构、毕业去向、择业就业等状况了解不够,思政内容对大学生成长困惑的关注度不够,专业讲授与大学生毕业选择的联系性不够,思政教育就只能是上传下达、生搬硬套、流于形式,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距离遥远,“见课不见人”。
(三)思政与专业融合缺乏亲和力,重“教”不重“学”
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囿于单一的学习环境和被动的学习方式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难以践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教不重学。国际贸易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多,加上课时有限,部分教师总有“赶进度”的紧迫感。教师的表达能力很强,但对学生进行情绪调动、兴趣点燃、潜力激发的能力较弱,还没有实现从“教师成功”到“学生成功”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关注教学内容过多,关注教学方法不够;关注知识传授过多,关注互动反馈不够;关注信息完整交付过多,关注重点难点聚焦不够;关注西方理论模型过多,关注本国本地发展案例不够;关注“到课率”过多,关注“抬头率”不够。思政点全靠教师灌输式“讲”出来,“课程思政”简化成了“课堂思政”,未能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体验,抑制了学生自主性思考的内在需求,无法解决教学时空有限与育人需求无限的矛盾,思政与专业的融合缺乏“亲和力”。
三、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创新
常规的学期制课堂授课与学术讲座不同,学术讲座是以教师演讲为中心,而课堂授课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实现从“内容交付”向“兴趣点燃”的转变,关注学生需求和学习体验,即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模式,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模式转变[3]。落实到课程思政理念创新,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思政目标的合理性、思政承载的专业性和思政设计的活动性三个方面。
(一)合理确定国际贸易课程的思政目标,不求大求全
育人目标在每一周的教学活动中要具体、合理,不求大求全、不求多求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意识,把握主要矛盾,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压缩讲授内容,以简驭繁,努力加深学生的听课印象,避免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只有目标合理了,过程才会自然。要让专业理论潜移默化地武装学生的大脑,让思政教育“走心”和“接地气”,润物无声。
(二)专业承载思政,发掘课程内在的育人元素
思政不能凭空而来,也不宜过度引申,需要通过专业来传递,只有具备了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课程思政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学创新不能只针对“思政”,还要针对“课程”。国际贸易课程是经济类专业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蕴含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育人元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思政承载的专业性,而不能单纯地宣传政治口号,不能空洞地灌输政治成就,不苛求每一节课都上升到“思想政治”。
(三)超越“内容为王”,设计全过程学习活动体验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不只是内容建设,还包括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设计。如果教师认为课程内容过多而课堂学时有限,就只能说明教学理念需要创新,因为我们生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内容是永远讲不完的。教师需要站在学科的高度,厘清课程背后的哲学问题和方法论,找出内容的脉络和前因后果,而不能一味灌输。一味坚持“内容为王”就是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转换,抑制了学生的探索和思考,这不应该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好的内容不一定有好的学习效果,内容是教师要讲授的,而知识是学生要学习的,从内容到知识,有一段艰辛的学习之路要走。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给学生一种“赶时间、冲进度”的压迫感,语速要适中,讲授过程中需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一个主题讲完要稍事停顿,询问学生有什么问题,留出一些让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同时,思政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讲授上,而应落实到丰富的学习活动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实践性和体验性。
四、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案例分析
课程思政理念创新需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以下本文将结合两个国际贸易课程知识点,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如何通过专业承载思政,如何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体验思政,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一)比较优势理论——如何通过专业知识承载育人功能
比较优势是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之一,是国际贸易学对经济学最大的贡献,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还是对于一个人的生活选择,比较优势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谈理想信念、谈人生选择、谈职业规划,让比较优势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武装学生的大脑,改变他们的实践。该理论的预期育人效果如下:第一,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在人生面临多种可能时,选择机会成本低的那条路可以减少损失。同时,要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不要纠结一时一地的得失。第二,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一个国家在短期、既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会面临生产可能性边界。国家通过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福利水平可以超出自身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样的,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别人的合作,才能获得超出自身能力的收益。遇到复杂事情时要抓住关键环节,讲究分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别人能干好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不要因“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包大揽而影响了效率;遇到困难事情时,要勇于和善于寻求外援,不能让压力击垮自己,只有开放与合作才能突破困境。第三,帮助学生提高逆商。比较优势理论倡导自信、乐观,一个国家两种产品同时处于绝对劣势也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获利,一个人也应该不畏惧落后不担忧弱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克服自卑心理,研究自己的相对差距而不是绝对差距,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二)外贸依存度——如何通过课堂内外教学活动设计全过程体验思政
任何德育的有效促进都需要情感体验,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实践性和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侧重学生的行为锻炼。下面以“外贸依存度”为例,展示如何通过课堂内外教学活动设计全过程体验思政。
图1中,“课前思考”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获得初步结果,课堂上,教师给出两个数据图表让学生进行分析,现场体验经济学基本素养之一——“言之有据”,这里的“据”是“数据”。“言之有据”帮助学生澄清了一些坊间流传的似是而非的论断,同时修正“课前思考”环节自己的答案。除了“言之有据”,还要“言之有理”,“问题引申”和“认知提升”环节让学生明白“大国”与“小国”经济开放度的不同——中国是“大国”,应有不同的道路,这种拓展自然促进了学生对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认识。此外,由于“初步探索”阶段给出的数据并不是最新的年度数据,学生被要求课后在国际权威网站上查阅最新的外贸依存度数据,这类作业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一些学生从未在英文的国际组织网站查阅过一手数据,因而他们会咨询同学和老师获得帮助,这也培养了学生勇敢探索、沟通协作的精神。学生查找到数据后,在作业群里展示自己的收获、突破或者挫败、困惑,教师在此基础上发布利用UNCTAD官网来高效查询外贸依存度的EV录屏演示文件,获得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此,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政目标也在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课程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五、促进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实施方案
国际贸易的本质是“开放”,其对立面是“封闭”,经典国际贸易理论追求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反对以邻为壑、故步自封。因此,国际贸易课程思政也需要师生协作、教学相长。破解思政与专业“两张皮”难题,使课程思政的内容从口头形式回到实际行动、从文本教条进入学生心中,实现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解答学生在“学业”与“择业”两方面的困惑,帮助其释放压力,本文认为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资源”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两个实施方案。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供给”与“需求”,“充分调动学生资源”主要是了解“需求侧”,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主要是改进“供给侧”,兼顾“需求侧”与“供给侧”,从而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