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研究

作者: 曲婧

[摘 要]“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更好地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课题组对高校内外各方资源及各方力量进行整合,从红色主题研究所(纪念馆)、学风涵养工作室集群、学生团体集群、校园工作室、课程思政嵌入专业课和思政课守正创新六个方面进行研究,介绍了长春电子科技学院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为高校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建立健全“大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课程思政;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106-05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各职能部门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推动形成统一的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从而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各高校根据《工作方案》的指示精神,用活用好各方资源,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1],协同推动“大思政课”向深度、广度、有温度发展而积极探索。在校党委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各高校尝试通过学校各部门、各层级的合力联动,统筹规划,齐抓共管,明确分工,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为实施“大思政课”提供制度保障。

一、 通过创立红色主题研究所 (纪念馆),服务“大思政课”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工作方案》也强调,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思政课中。鉴于此,长春电子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充分挖掘吉林省革命文化资源,以王希天烈士的历史功绩和爱国义举为研究切入点,成立了王希天烈士研究所。研究所由校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由校图书馆、学工部、团委、文化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创新创业部、外事外联处等校内各部门共同组成。王希天烈士研究所通过研究梳理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元素,为充分盘活红色文化做好资源支撑。同时,王希天烈士研究所依托主题研究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如举办主题研讨会、开办展览、举办主题诗会、举办校际学术交流会议等,把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高校育人的宝贵资源。

高校通过创立红色主题研究所(纪念馆),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课外学习园地,为创新发展思政课提供了新思路,这正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因此,把创立红色主题研究所(纪念馆)纳入“大思政课”教育体系中,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打造学风涵养工作室集群,形成“研学+育人”新教育模式

学风涵养工作室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团中央、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五部门联合推动建设的,支持高校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主体作用,广泛依托学生社团、主题工作室、兴趣小组等成立的项目[3]。该项目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对高校涵养优良学风、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以学风涵养工作室为切入点和契机,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组织成立多种形式、多种主体的工作室,形成工作室集群。集群化的工作室不仅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阵地,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每个工作室可以根据自身研究项目的特点,从身边人、事、物入手,挖掘探寻这些人物及资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治学研究的动力,使学风涵养工作室集群成为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阵地之一。如致敬“汉字”文化传播涵养工作室致力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为新思政教育提供优质资源。

高校通过打造学风涵养工作室集群,开展多种主题的思政教育活动,不仅很好地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为高校“大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三、打造学生团体集群,形成“学生社团+思政”新教育模式

学生团体集群是指以相同领域为核心,以多个学生社团为主体,构建起互相协同、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组织体系[4]。“学生社团+思政”则是指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挖掘社团活动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社团活动中,以达到思想引领的目的。将这两者融会贯通,形成思政教育新方法,将会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如我校团委作为学生团体,在学生志愿者下乡支教时,组织开展了“探寻红色足迹,走访基层老党员”活动;在服务东北亚博览会时,开展了“振兴家乡经济,人人有责”的主题演讲活动;在助力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3年度职称评审会志愿服务时,开展了“专才与全才谁更吃香”辩论赛等。在社团集群的各项活动中,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意识等,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既丰富了社团群体内容,也完成了对学生的思想监督与引导。

构建“学生社团+思政”的教育新模式,是对高校社团育人功能的创新发展。作为社团集群的领导者,高校党委组织部采用显性或隐性的嵌入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每一个社团集群中,通过社团集群建设活动,打造思政教育与专职教育双管齐下的育人新格局。这种“组团”式嵌入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教育的模式,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大思政课”、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四、 打造校园工作室,形成“文创+思政”育人新链条

近几年,在国家“双创”教育理论的引导下,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均立足本校资源成立了创业园、创新创业部或高校工作室等育人机构。这些机构为优化教学,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供了广阔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将党的方针、政策、理念等内容系统地植入机构教育中,形成思政教育的新阵营。高校立足专业优势,打造“文创+思政”模式的校园工作室育人新链条,其管理模式和育人过程为高校深入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开辟出新渠道。

工作室围绕文创设计,以培养具有较高艺术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文创设计能力的过程中,我校党组织把工作室作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特别创建了“三团”协同育人管理法。这里的“三团”是指高校辅导员团队、工作室负责人团队、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三个团队秉承“分工、协作、监督”的原则,共同管理工作室,合力将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保驾护航。

(一)高校辅导员团队育人工作

“三团”中的高校辅导员团队作为管理者之一,是学生思想上的领航人,在党建引领教育、素质培优教育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此团队在工作室管理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发挥育人功能。

1.深入工作室内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团队通过每个月不少于4次的党政内容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工作室成员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感受党的实践伟力,促使工作室成员把主题教育成果内化为具体行动,与文创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

2.高度关注工作室成员的心理健康

工作室成员均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创新精神,热爱艺术,但无社会经验和阅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同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容易被压力和负面情绪裹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鉴于此,高校辅导员团队每周都会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状况排查,为工作室成员建立心理档案,全面准确地掌握每名成员的心理及思想变化,在发现成员有心理问题或思想上的不足时,有的放矢地给予其思想指导和心理疏导。

3.对组织的各类活动进行政治思想审核

文创活动讲究创意,因此部分作品或者作者易形成“剑走偏锋”的设计理念。这就容易导致出现文化活动与我国政治思想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情况。因此,对文创活动进行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审核十分必要。高校辅导员团队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作者负责的态度,对每一次组织的文化活动进行政治思想把关,并采取活动全程协作跟踪的管理方式,对工作室各类活动予以监督。

4.注重工作室活动的舆情反馈

高校舆论舆情监督管理不容忽视。高校辅导员团队特别成立了网络舆情管理小组,每日重点关注部分主要社交媒体(微信、微博、贴吧、抖音等平台)发布的信息,并及时对学生关注的事件与热点问题进行回应。此举不但能让工作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帮助工作室及时进行活动调整和优化。

(二)工作室负责人团队育人工作

“三团”中的工作室负责人团队是由专业骨干和优秀党员组成的,主要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管理、活动方案设计以及工作室的聚类纳新等事宜。组织策划活动需经高校辅导员团队审核立档后双方共同协作完成。工作室负责人团队在专业技能探索和成员精神状态、心理健康督查方面起到直接辅助作用,是“三团”协同育人管理中的纽带与桥梁。

(三)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育人工作

“三团”中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是工作室创意开发、引领指导文创工作的核心力量,其专业指导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负责专业知识培训工作、负责行业竞赛指导工作、负责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以及专业“一对一”指导工作。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凭借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润物无声”地将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融入教学中,形成全方位育人新链条。

“三团”协同育人管理法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在一个集群中,打造了“文创+思政”融合的校园工作室育人体系。此育人体系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协同合作;既有显性育人,又有隐性育人;既能确保德育教育的个性化,又能提升专业育人的实效性,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实践。“三团”协同育人管理法为高校的育人体系建设开创了新思路,亦是高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拓展性研究成果,必将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五、以“三有”为导向,构建课程思政全专业覆盖育人体系

近年来,课程思政嵌入专业课的育人理念,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但各高校在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探索与实践中,多数是以单门课或是某一专业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的嵌入式教育,并未形成育人体系或育人链条,且思政教育融入的深度、覆盖的广度不够,嵌入方式的使用上也多有“生搬硬套”“贴标签”等现象发生[5]。我校为了推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以教学分院为主体,以分院组织活动为载体,构建以“三有”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全专业覆盖育人体系。这里的“三有”是指有意蕴、有意境、有意思[6]。

“三有”中的“有意蕴”是指从不同角度切入党史理论,以新的脉络将党史学习教育融于教学中,与时代同频共振,让党性中的核心内容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理论”变得立体,让“精神”变得鲜活,从而达到育人效果。

“三有”中的“有意境”是指拓宽课程思政的场域,构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育人环境。“课上+课下”育人是以教师为教授主体,通过精心设计,把党史、党章、党的会议精神、党的发展理念、党的战略部署等内容融于课上教学中,再通过课下党团活动、实践教学等形式将党的方针、政策、理念实化于行、教化于物,达到明确理论、加深固化的目的。“校内+校外”育人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让学生“动起来,走出去”。例如,通过社会公益服务、志愿者活动和大学生实习实训等,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坚定学生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

“三有”中的“有意思”是指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构建“线上+线下”育人新方式。所谓“线上+线下”育人就是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如钉钉、云端课堂、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活化教学内容,把线下的学习内容趣味化、生动化地呈现给学生,让相对枯燥的党史理论活起来、动起来。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升教学效果。

以“三有”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育在深挖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后,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将党史理论生动地呈现出来,并开展丰富的“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实践活动,使理论得到强化,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和培养。此育人方式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和探索,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