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项目学习的国际物流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范璐[摘 要]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焦点。项目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真实情境的多学科交融学习方式,文章以国际物流课程为例,通过专题项目重构、高质量核心驱动问题设置、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半过程性考核指标设计,将专题项目转化为基于项目的学习,并结合互联网技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教学实质等效、线下面授提质增效的双重目标,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
[关键词]项目学习;混合式教学;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4-0068-05
国际物流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倡议催生“畅通、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共建“一带一路”将为我国国际物流打开新的发展机遇之窗。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实践环节,长期以来形成的市场特征与市场规则与国内物流差异较大,并独具特色,国际物流需要培养学生多学科融合的能力。
国际物流是一门多学科融合、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本课程建设遵循项目学习的教学理念,将课程学习内容以项目的形式进行重构,基于国际物流的真实情境设计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在实施环节通过深度认知加工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项目报告。以具体项目的形式开展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活动,可以把教与学整合起来,建立学科之间的关联,促使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学科的视角里,不断拓宽眼界、拓宽思维,并通过身份转变,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1]。本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适应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课程负责人自建国际物流慕课并于2019年12月上线智慧树平台,目前公开课选课人数超过8000人;2020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校内SPOC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正式运行。
一、项目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在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确定合适的项目并将其整合到课程单元中的学习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与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项目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洞察行业动态,让学生实现对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以及对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1]。国际物流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需要丰富且全面的专业知识积累,而且还需要培养能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跨学科思维。项目学习以项目为导向,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真实情境的探究,实现相关知识和现实问题在项目中整合,获得具有耦合性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应用过程中,有效开展项目学习的关键在于做好项目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和适用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灌输和直接干预,通过国际物流真实的运营情境,将专题项目转化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更突出教师的引导、支持和激励作用。与此同时,要真正实现课堂活起来以及学生忙起来的目标,课程还准备了大量课外电子书籍、文献资料及竞赛资料,安排学生组建项目学习团队,根据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接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国际物流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前沿,教学内容由国际物流概述、国际物流业务运作以及国际物流服务与管理3个模块和对应的8个专题项目组成,通过融合项目学习以及分享学术前沿升华教学内容,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实行立体化转变。其中,线上课程为课程负责人自建慕课,线下为基于项目学习的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连接,打造新时代国际物流全链路知识体系,凸显课程的创新性。
二、国际物流课程总体设计
在国际物流课程设计中,项目学习围绕国际物流情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通过核心驱动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内化和整合,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国际物流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并培养高阶思维[3]。
(一)教学目标和适用对象
本课程是为经济学类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课程设计与课程目标紧密衔接,国际物流课程分为 SPOC 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面授学习两部分,教学具体实施流程包括构建课前(还原下沉) 、课中(体验探究) 、课后(反思上浮)三阶段教学。在知识目标实施方面,通过国际物流的框架体系学习,学生能够完整准确地掌握国际物流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教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以及本学科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式,拓展学科深度和宽度,增加专业知识厚度。在能力培养方面,通过信用证的审核、国际海运/空运报价查询、国际海运/空运提单的填制、国际铁路过境运费的计算、国际保险单的填写、报关单的填制、出入境报检单的填制、国际快递费用计算、保税物流园区海关监管流程等项目专题学习,显化学习成果,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竞争能力,实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价值目标方面,通过理解国际物流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大国,增强中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增强学生的纪律规则意识和道德规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钻研的品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和国际视野,为学生今后成为国际物流经理人奠定基础。
(二)混合式教学内容和方法
基于项目学习从知识性、思政性、实践性、前沿性4个方面重构课程内容,以项目形式将能体现企业实际运营情境内嵌到对应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可以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跳脱出来,追踪企业运营实践,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优化学习结构[3]。同时,通过文献资料分享,对接国际物流发展前沿,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了解不同观点和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并保持学术的敏锐度。在教学模式方面,线上部分,学生利用SPOC网络资源,自定步调地完成课前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于数字化学习的知识内化深化、能力提升以及协作式任务解决。线下部分,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应用、分析、实践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在具体的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融合角色扮演游戏、课堂分组汇报、课外实践调研、课堂模拟辩论等多种互动式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注重线上及时讨论答疑,也注重线下的学情反馈,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华南理工大学于2019年出台了《华南理工大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试行)》,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提供配套经费及工作量支持,并为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班级配备研究生助教,采用雨课堂完成签到、点名、讨论等互动环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教学实践方面,建立“校企联合、师生联合”双主体培养机制。在校大学生大都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4],对国际海陆空运输、国际包装、跨国保险理赔等物流运作环节的理解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因此课程教学通过校企联合和师生联合的教学机制,使学生熟悉国际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运作模式。通过企业研学和课堂会客厅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拓宽视野,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
(三)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教师可在国际物流课程中讲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教育“引进来”“走出去”新成效[5],从国际物流8个专题项目提炼出11个主要知识点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发挥本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6],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7],以及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还可采用在线平台讨论的方式,在各章设置思政讨论题,引导学生对爱国理念、职业道德进行思考。思政元素在国际物流课程主要知识点的体现情况如表1所示。
三、课程实施及其成效
(一)课程实施
混合式教学主要分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教师线下面授教学两部分,48 学时共分为 16 周。单周为线下面授课程,面授的重点在于将专题项目转化为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学习的特色在于通过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因此,组织开展项目学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国际物流问题的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在线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面授课程通过高质量核心驱动问题的引领,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团队协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得出成果并做好项目展示,教师在此过程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反馈,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双周为线上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前借助课程学习QQ 群向学生说明在线课程的总体教学安排、各专题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成绩评定标准,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课程相关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这门课程实施的过程如图2所示。
(二)课程成效
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选课人数明显增多,学生课程学习平均成绩稳步提升,标准差降低,说明学生之间的学业水平差异缩小,整体表现更为稳定。根据相关在线调查,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线学习平台能帮助提高学生知识内化程度,助力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面授部分致力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探究能力。自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和兴趣都明显提升,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给予了“教学严谨,注重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和素质培养,课后也能得到老师指导和帮助”等评价。
(三)学习评价
根据“两性一度”标准,国际物流课程在内容上设置了半过程性考核指标评价权重[8]。课程采用智慧树SPOC线上学习与测试占25%、角色扮演游戏占5%、课堂分组汇报占5%、调研报告占5%、主题辩论占5%、课程论文占5%、期末考试占50%的多维度评定方式,将包含角色扮演游戏、课堂分组汇报、课外实践调研、课堂模拟辩论和课程论文的过程性评价以及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项目学习的组织开展充分考虑国际物流课程特点,混合式教学模式灵活性强,对接的教育资源更丰富。国际物流课程采用基于项目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国际物流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自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校内SPOC选课人数稳步增加,学生课程学习平均成绩稳步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和学习兴趣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焦磊,谢美娟.本科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国外经验与启示[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3(2):126-140.
[2] 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9(12):48-55.
[3] 冯晓文,胡成穆,吴繁荣,等.基于OBE理念的药学专业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以“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1):155-158.
[4] 刘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应用型本科《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2):175-177.
[5] 沈庆琼,陈言国.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5):74-75.
[6] 刘志梅.“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J].物流技术,2023,42(2):149-152.
[7] 毛静,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78-84.
[8] 刘宏伟,郑健,汪传雷,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22,45(3):167-170.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