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体系视角下中国慕课实践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韩嵩 孟生旺
[摘 要]慕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而且能为现有的高等教育带来机遇、挑战和创新。文章基于国内18个慕课平台和国际3个主流慕课平台的调研数据,从课程资源数量、课程体系、课程分布、课程运营模式四个方面对我国慕课的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表明,我国慕课项目实践的共性问题在于:课程资源方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课程体系方面,课程资源孤立分散,没有模块化、体系化;课程特色方面,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优势特色不鲜明;课程运营模式方面,缺少成熟的在线学位项目。未来,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慕课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课程的模块化整合,加大对微专业和在线学位项目的投入;利用慕课资源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混合式教学;提供在线学习路径规划,探索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慕课平台;专业课程体系;实践现状;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017-06
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WHEC2022)提出,未来的学习途径将会更加灵活,体现在三个方面[1]:一是将打破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长期垄断,允许新的学习提供者,特别是那些接近需求方的提供者(如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高等教育课程;二是超越正规教育,接受、认可和正式承认创新教育模式以增加学习者的机会;三是学习在时间、长度和地点方面将更加灵活,使人们拥有多个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口,并随时随地学习。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被认为是将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水平的十大教育学之一,同时被认为是提升公众统计素养、促进高等统计教育的绝佳媒介[2]。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慕课激励了数百万人在家里探索各种学习选择,中国的慕课数量从2019年的1.25万门增长到2022年的6.19万门,注册用户达4.02亿[3]。对于如此庞大的慕课资源,梳理其实践现状、探寻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有利于助力我国慕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已有研究成果
慕课的研究始于被称为“慕课元年”的2012年。自2013年起,慕课研究论文的数量呈井喷之势,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慕课不仅对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考评机制、教学管理模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高校机构职能、教师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4-6]。二是慕课资源的使用方法与路径研究。慕课资源与高等教育的最佳结合即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利用庞大的慕课资源、使用新颖的技术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成为研究的热点[7-8]。三是慕课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研究。与传统的课堂教育不同,慕课的学习者需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较强的自控能力,高辍学率、低结课率等问题使得部分慕课遭受质疑、陷入困境[9-10],依赖学习者兴趣和自觉性的学习模式影响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影响学习者完成课程的因素也成了慕课研究的热点问题[11-12]。四是慕课业务模式的研究。慕课平台课程数量逐渐增多,从单门课程、微专业项目到学位项目,教学内容从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其深入程度和体系化程度也在逐渐加强。其中,微专业和在线学位项目的特征、价值、外国经验及其对我国慕课发展的启示成为慕课研究的重点[13]。五是国内外慕课项目实践的现状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主流平台、核心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设计、课堂组织、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国内慕课平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六是各学科课程的慕课设计和规划,如数学类、英语类、体育类、生物类、医学类等课程的慕课,多属单个课程的慕课设计,较少以学科体系整体设计慕课。
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鲜有从专业课程体系的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慕课资源建设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研究,而近年来国际慕课行业的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巨头相继推出了在线学位项目,为有教育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一创新举动不仅为学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而且为慕课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线学位项目的推出也对以专业课程体系为指导的慕课建设提出了需求,因此,本文在对18个国内慕课平台和3个国际主流慕课平台的资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专业课程体系的角度对国内慕课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寻中国高等教育慕课建设的体系化道路。
二、研究设计
在选取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内慕课平台时,参考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www.chinaooc.com.cn)上汇聚的慕课平台,从中选择了与高等教育相关的18个平台,具体为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学银在线、超星尔雅、人卫慕课、优课在线、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高校邦、优学院、人民公开课、正保云课堂、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阿里云课堂和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同时选取了国际慕课行业的三大巨头:Coursera、edX和Udacity作为国际慕课平台研究对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规定,我国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4个学科门类。本研究从理学、哲学、经济学、医学、工学和法学6个学科门类下选择统计学、哲学、经济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法学这6个专业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对象。课程体系参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所国内顶尖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本科专业类国家教学质量标准。
三、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慕课资源数量庞大,课程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我国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丰富多样的慕课资源不仅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为开展在线微专业、纳米学位、在线学位项目、校内混合式教学奠定了基础。然而,受课程的性质、受众程度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存在着大量重复建设的课程。例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类、数学类、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平均每门课程有66所高校建设慕课,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数据库课程、高等数学课程和线性代数课程均超过100门*。
以统计学、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的慕课资源情况为例,这些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也存在重复建设的课程,如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数据挖掘和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法学专业的法理学课程、宪法课程、民法课程、刑法课程和经济法课程,经济学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和宏观经济学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信号处理课程、信号与系统课程、操作系统课程、通信原理课程、软件工程课程等。
从部分高校慕课录制公开招标的信息可以看出,慕课的录制费用高昂,平均每门14万元*,重复建设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慕课的投入应坚持循证决策原则,才能保证公共资金用得其所,从而推动教学的科学发展。
(二)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优势特色不鲜明
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资源在学科之间分布不均衡。我国的慕课课程资源已经涵盖了13个学科门类,但受各门类的专业数目不同、市场需求不同的影响,课程数量差异较大。例如,由于工学包含的专业门类数较多、市场需求较大,所以工学慕课的课程数超过7000门,明显高于其他学科;理学和医学的专业门类数相近,但理学慕课的课程数量比医学门类的课程数量高出50%,超过3000门;文学和教育学的专业门类数虽然较少,但慕课的课程数量却与医学、管理学持平*。
另一方面,课程资源在平台的分布不均衡。通过对国内18个慕课平台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国内慕课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学银在线四大慕课平台上,其他平台无论是用户数还是在课程数均与这四大平台有很大的差异。从平台课程特色方面看,超星尔雅聚焦通识类课程;人卫慕课平台致力于提供医学类课程;正保云课堂专注于会计类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致力于打造中国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慕课平台;人民公开课主攻思政类课程;阿里云课堂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提供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类的课程。其他平台的课程没有明显的特色优势。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学银在线四大慕课平台占有了大量学习者、高校资源,“大而全”的发展路线对于小规模平台或新平台来说并不明智。各慕课平台差异化发展将是未来的趋势,如美国的Udacity聚焦培训计算机、无人驾驶等前沿的就业技能;美国的Kadenze平台主要提供艺术和创意技术类课程。超星尔雅、人卫慕课等平台虽然做到了聚焦优势领域、精准定位用户,但从其提供的课程数、用户数、平台业务模式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课程资源孤立分散,没有模块化、体系化
国内慕课平台在过去的几年中,更多聚焦于独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即使是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学银在线四大慕课平台,除了提供微学位以外,并未提供课程资源推荐和学习路径规划服务,学习者面对慕课平台上的海量课程可能会无从下手。
Coursera、FutureLearn、Udacity等国际慕课平台向学习者提供学习路径规划服务,通过分析学习者对职业理想和学习动机等问题的回答,自动生成一条类似专业培养方案的包含多门课程的完整学习路径。例如,学习者在Coursera中将职业决策定位为数据科学家,平台生成的学习路径如图1所示。学习者在慕课平台上的学习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课程“点”,而是体现了完整的学习路径的“线”。这将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学习体验和职业能力。
(四)课程运营模式单一,缺少成熟的在线学位项目
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卓越的教学效率和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上。然而,慕课虽然课程资源多,但是利用率不高,教学面临高弹出率的困境,即使是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其慕课课程的退学率也高达80%~95%。许多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较强的功利性,追求学历和学位的获得,倾向于选择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并寻求那些能够直接支持其职业发展的学习内容。因此,慕课传播效果不佳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当前的网络课程传播尚未全面融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导致课程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线学位方面,许多慕课平台重点建设的是在线硕士学位,相对于侧重素质教育的本科教育来说,硕士教育更偏向于专业教育,更适合在线学位项目。2013年5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与Udacity携手推出了首个基于慕课平台的在线硕士学位项目,课程内容设置和学习期限与校内硕士项目一致,这标志着在线学位教育的新篇章正式开启。与此不同的是,edX则与高校合作开设微硕士项目,最早的是2015年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设的“供应链管理”项目。微硕士项目采用的是“先学习再录取”的模式,学习者先在edX中完成指定的课程,获得微硕士认证,再申请对应高校的正式学位项目并进行学分转换,这种模式可以选拔出优秀学习者,从而提升学位项目的学习质量。截至2022年6月,Coursera的在线硕士学位课程数已达到16个,包括工商管理、会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软件工程、机器学习与数据科学等,仅有工商管理、市场科学、商业科学、应用人文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在线学士学位项目;edX的在线学位项目相对多一些,开展了9个专业在线博士学位项目,48个在线硕士学位项目,16个在线学士学位项目。学位项目由合作高校设计培养方案,学习者需要完成项目所需要修的课程,如Coursera提供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项目需要修满360学分,包括16门必修课、6个模块的选修课和1个综合实训项目;应用数据科学硕士项目提供27门课程和3门综合实践供学习者选择,学习者应修满34学分。从对统计学、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的慕课资源进行梳理可知,除了少数选修课程以外,我国慕课已拥有大多数专业的核心课程资源,具有开展学士专业学位项目的资源基础。然而,目前的慕课平台中,除了智慧树有一定量的研究生模块的课程,其他平台的研究生课程屈指可数,还有一些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共用,因此,我国现有的慕课资源还无法支撑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