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张革英 朱亚萍 祝倩 李正军

[摘 要]“三全育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的新时代拓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创新。红色资源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红色资源有效运用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渠道。文章主要从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入手,分析高校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将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红色资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077-06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模式”,首次将“三全育人”定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机制。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指出高校应该以立德树人为理念,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并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创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肩负着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红色资源作为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基因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机制,是提升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之需。

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传承红色基因,加强中国革命文化教育,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而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一)深化研究生思政教育改革是基于“两个大局”、落实立德树人重任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中华民族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关键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加强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关系我国研究生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

当前,部分研究生理想信念与集体观念淡薄,学术不端、功利主义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探索一套符合研究生群体个性特点与思想特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目标的先进、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尤为重要。

红色资源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只争朝夕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创新创造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斗争精神和伟大梦想。红色文化教育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选择。将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研究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帮助研究生把握正确价值导向、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引导研究生报效祖国、报效社会。

(二)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是升华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引领价值的重要途径

科教强国、人才兴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持续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应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新任务,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新时代研究生具有更高学术水准、更强理性思维和批判能力,更富创新与独立意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传统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研究生自身学术修养、思想特征与能力水平出发,不断探索、创新、改革与完善工作思路,以史为鉴,推陈出新,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历史事实说话,让学生亲身感知历史、触摸历史,领悟革命精神的深刻本质和思想内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升华红色文化思想引领价值。

(三)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是深化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内涵的重要举措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是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培育的重要基石。红色资源包括红色理论、文化遗存和红色场馆等形态,以不同的形式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等伟大理论的思想内涵,既是对革命斗争精神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延伸;革命老区、革命旧址、长征路、红旗渠等实地,以及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留存下来的实物、图片等资源,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真切的体验;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地的实地考察和各种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直击人心的感官体验,产生思想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四)基于红色资源提振研究生民族自豪感是主动应对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范围内局部冲突不断,国际热点问题频发,地方保护主义、贸易壁垒、逆全球化思潮等交互激荡,导致世界文化多样性渐趋发展,外来文化理念的冲击愈发明显。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美好生活而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烙印,彰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是提振研究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的有力媒介。

运用红色资源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让研究生接受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努力造就大批德才兼备、拔尖创新高层次人才,是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经过长期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卓著,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育人格局有待深化,系统性创新不够、特色育人模式有待完善,监督力度不够、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

(一)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育人格局有待深化

有效落实管理制度是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系统谋划“三全育人”,是深化高等教育育人格局的关键所在。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统筹规划的育人局面。一些高校虽然出台了相关文件,但配套管理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尚未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学管理相关部门创新联动、共同推进,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建设。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红色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校内外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联动协同不够的问题,导致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一方面,政府、学校、地方红色资源区横向联系松散,“各自为战”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存在“条块分割”现象,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属于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范畴,导致学生工作部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成为部分部门、人员规避和转嫁责任的对象。总而言之,部分高校人为割裂“三全育人”工作整体性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设定、活动组织、内容安排等方面效果欠佳,不利于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二)系统性创新不够,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有待完善

有效激发育人主体创新活力是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动力之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和特色育人模式十分必要。目前,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资源整合与系统性长效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教—学”主客体两翼对接联动模式尚未建立;线上线下两个施教场域未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红色资源区域、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不同领域的育人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等。

(三)监督力度不够,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激励约束机制是保障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抓手。目前,部分高校对各部门、各岗位育人职责缺乏明确的权责划分,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在教师职称晋升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体现得不够充分,高校职称评聘中出现“重科研轻思政”现象。究其原因,是这些高校仍然将课题(项目)和论文等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考核评价占比较大的硬指标,导致部分高校教师更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论文发表上。此外,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监督力度不够,缺乏规范的奖惩与激励机制。

三、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通过政府统筹、部门联动,聚焦制度建设、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将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目标路径、职责路径、创新路径、监督路径四个维度出发,系统提升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一)目标路径:力求实效,明确提高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育人水平的根本任务

目标与行动是辩证统一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行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两方面辩证统一于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力求育人实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首先,与新时代研究生现实需求相适应。高校应加大力度,深入研究分析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现状,了解研究生关注的时事,依托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等育人平台,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引导,增强研究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其次,与社会发展进步需求相匹配。高校要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研究性学习竞赛等学术竞赛活动,建立各种评价奖励制度,为学校开展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最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高校思政“十大”育人体系作为支撑,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支援边远地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导向的活动中。

(二)职责路径:践行全域思政教育模式,构筑研究生红色思政全员育人格局

全域思政教育是开展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尝试,以高校为平台,动员高校所在区域的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科学高效的包括政府、高校、家庭、社会在内的校内外联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搭建高校内部协同配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

构建校内外联动的育人“大格局”。首先,建立“政—校—家—地”横向联动育人机制,政府统筹、高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通过地方红色资源区等多方资源的横向联合协同育人。其次,建立“校—院—系”纵向配合的育人格局。高校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各教学环节相互衔接,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同时,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三主体”协同配合的格局。最后,校地合作,共享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两类资源:一是高校所在区域的红色资源与各类场馆,如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二是高校所在区域的各类教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建立高校与红色资源区长期合作机制,区域面向高校研究生研学活动开放,高校为区域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智力支撑,互惠合作、校地协同,服务人才培养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