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党建”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作者: 刘子锦

[摘 要]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精神源泉与实践依托,对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纵深发展意义重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阐释了“数字党建”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并基于数字化的范畴,从理念深化、平台完善、项目开展、队伍建设及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等方面探索了多维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数字党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思政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111-04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党建工作迈入了“数字党建”的新阶段。在“数字党建”视域下,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进一步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开展“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要求,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要求。相关高校应在增强政治性的前提下,致力于此项工作数字化背景下的理念深化、平台完善、项目开展、队伍建设及相关机制的建立健全,探索多维的实践进路。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见证,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是革命先辈的精神血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辽宁地区的具体体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具有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政治性、科学性、人民性等方面,同时又植根于辽宁这一地理空间场域,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1]。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具体包括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历史纪念馆、遗址遗迹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另一种是以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精神力量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明显的革命文化印记,更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显著时代特征。在“数字党建”视域下,用好用活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激活其文化力量,挖掘其内涵价值,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二、“数字党建”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开展政治认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且崇高的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为党和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历史使命,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涵养其志气、坚定其信仰、推动其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大量的负面信息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涌入,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其是非观的构建,极具迷惑性和危险性。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经历百年风霜洗礼的完美传承,从展馆、遗迹的历史痕迹的展示,到其背后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积累的宝贵财富,更是当代大学生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有力武器。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开创“数字党建”引领“数字思政”的新局面,改善原有教育中方法单一、模式化严重、接受度低等状况,聚焦教育创新,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具象化,拉近其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认识到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卓越表现和艰难困苦,感悟到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增强政治认同感,树立坚定且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坚定初心使命,推动当代大学生规范自身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伟大旗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而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纷繁复杂的机遇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能否紧跟党的脚步,结合时代要求,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规范自身发展方向,是其能否继往开来的重要衡量标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强大的红色基因,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通过数字技术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运用,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在场感,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坚定初心使命,明确自身的合理定位,规范自身的发展方向,探索自身的发展路径,意义重大。

(三)厚植爱国情怀,助力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求索过程中所展现的爱国主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党的带领下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这个百年征程中,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着爱国主义这朵鲜花,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篇章。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拥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无论是率先扛起抗战大旗、悍不畏死的爱国官兵,保家卫国、勇毅前行的英雄儿女,还是从无到有创造工业奇迹、使命必达的能工巧匠,无不彰显着爱国主义精神。在国际环境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并创新开展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相较于传统模式,运用融入“数字党建”理念与技术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更为生动的内容、更为丰富的形式、更为直观的表达,使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对其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这对于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深刻领会爱国主义的精神要义,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新人应有的精神风貌,意义非凡。

三、“数字党建”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路

“数字党建”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价值,但现行融合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构建集全面性、深入性、针对性、长效性于一体的多维实践进路,确保融合实效。

(一)强化数字化理念,精细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高校主导作用

当前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已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高校必须紧跟数字革命的脚步,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高校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许多高校在工作开展中,为避免因对新思维、新技术的不理解、不熟悉而产生思想及方向性的偏差,仍旧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诚然,科技发展浪潮中难免会夹杂着一些负面的内容与影响,比如“信息茧房”效应可能会弱化高校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凝聚功能,数据隐私侵权也会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信息安全风险 [2] 。但我们不能避开问题,而应主动思考并运用创新思维妥善且高效地解决问题。因此,相关高校应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加强并精细化顶层设计,深化数字化理念,主动学习并应用数字技术,有的放矢地促进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创新发展,使各相关方形成统一认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二)完善数字化平台,营造校园环境,提供实施场域

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数字化实施场域是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抓手。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数字平台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但普遍存在平台建设程度不足、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例如,在数字平台的建设中,许多高校依托门户网站,模块设置形式化严重,内容单一且更新不及时,便捷性不够,受众关注度不高。面对以上情况,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创建专门的数字平台,在保证更新速度的前提下,拓展模块设置的全面性,多角度强化整体教育体系构建;同时丰富内容展示,从传统的文字内容到音频、视频材料的嵌入,再到互动区的观点表达和学习效果反馈等方面实现进一步完善,提高受众黏合度。此外,应以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作为数字平台的主要运行场域,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校园是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关系着高校育人的效果[3]。作为线下平台,营造红色育人校园环境,是全方位开展此项工作的必然要求。虽然部分高校已经通过加强融媒体宣传、创建“红色展馆”等方式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但是这项工作的表面化及同质化严重。各高校应着力提升数字技术水平,以新技术推动新环境的营造。例如,充分运用当前最为流行的元宇宙技术,借助“元宇宙”能够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互动,活动主体可以在两个世界、在线上和线下灵活自由地进行一体化学习、工作和生活[4],综合利用AR技术、VR技术、AI技术,建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全景体验空间”,在此空间内将辽宁“六地”的历史、现状、未来等发展构想数字化,并设置互动达成类游戏,AI生成视频体验等,通过激发参与者的互动积极性,增强参与者的历史在场感和现实感,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三)开展数字化项目,牵引工作进阶,注重成果导向

全面的思政教育需要思政课程和第二课堂通力协作,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但现行模式下,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脱节明显。相关高校应设置涵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实践项目,以项目作为牵引思政教育进展的重要抓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严格把握项目选题的方向性,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利用好第二课堂,以结果为导向,产出红色思政实践成果。为促成此目标的达成,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基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红色经典故事配音活动”“实地参观视频vlog活动”等,使教学内容项目化、历史场景数字化,加深当代大学生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认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可以在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开展中,强调数字化成果产出,以数字技术相关专业为例,开展诸如“AI红色形象设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宣传动画制作”“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游戏设计”等项目。非相关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摄影摄像等当下流行且门槛较低的数字化手段强化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将思政课程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此外,通过项目开展产出红色思政实践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获得感,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积累可用于参赛的数字实践作品,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体系,一举多得。

(四)建设数字化队伍,配置骨干力量,保障实践运行

建立一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数字化意识与能力的队伍,是保证此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数字化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吸纳包括党务工作者、辅导员、专任教师、优秀学生干部等相关人才,在保证队伍政治性、思想性和技术性协调统一的基础上保障实践运行。

此外,还要在坚持创新的基础上做好数字化队伍三个方面的培训。

一是增强政治意识。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为此,必须将增强数字化队伍的政治意识放在首位,使其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开展具体工作,从思想层面提高工作队伍的意识境界,确保工作方向正确。

二是增强技术能力。邀请数字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讲座,以及外出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定期开展技术能力考核,是确保数字化队伍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必要手段。

三是增强育人能力。此项工作的落脚点在于推动思政教育发展。因此,必须通过系统培训,增强工作队伍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通过数字技术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确保工作开展实效

健全的机制对于规范工作开展、提升工作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5] 。“数字党建”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进路探索过程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