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要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

作者: 林远洲 周子峰

[摘 要]新时代高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因此,应当从“三个要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了解党的二十大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广度;要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使命,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度。有效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优化融入内容与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思政课;“三个要了解”;思政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2-0086-05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风。高校承担着在高等教育全过程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的重要任务。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有效开展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1]。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政治任务。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应该把握哪些要点,如何开展教学,也就成为优化融入内容与方式以及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通过在高校思政课中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勉励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切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奋力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2],也是我们落实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题中之义。

一、要了解党的二十大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

党的二十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地位显著、意义非凡。要让大学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以及从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了解党的二十大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用真理说服引导学生,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

(一)从党史学习教育中了解党的二十大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

依托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展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五史”学习教育,帮助大学生回顾一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加深对祖国和人民饱受屈辱磨难历史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驱为之献身,各种救国方案和施政主张轮番出台,但是全都以失败而告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事求是、坚决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经过“一化三改”,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创新进取,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既能打破一个旧世界,也能建设一个新世界。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运用好国家法定高校思政课程、新版统编教材以及如红色文化等各类地方特色思政课程,既要落实统一要求又能因地制宜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融入课程知识点讲授当中,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深入学习党的百余年历史进程和所取得的奋斗成就,将党史中蕴含的革命和奋斗精神与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相融合,用党的伟大成就鼓舞斗志,用党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用党的历史经验砥砺品格。其中,部分高校可以借助本校理工科优势,发挥虚拟仿真和数字技术的作用,创新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形式,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大数据等赋能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学校“VR+红色教育”教学基地,进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带领大学生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刻理解党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增进爱党爱国爱民之情。

(二)从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中了解党的二十大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

在“两个一百年”这一历史交汇点,在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的时间节点,党的二十大是党再一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新成就和新伟业的再出发。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回顾新时代10年变革的不凡历程,了解党和人民经历了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也收获了成就之光。在这十余年里,我们党取得了“三个历史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3]。如果说时代是思想之母,那么理论之源就是在正确思想指导和强大组织带领下所开展的实践。这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体现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团结奋斗的极端重要性,符合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课堂上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并运用小组研学、情境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4]。如从知行合一上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跟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深刻认识到今天的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5]。同时深刻认识到青年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向优秀校友与身边榜样看齐,坚持知行合一,把党旗所指作为奋斗方向,在接续奋斗中谱写青春之歌。

二、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广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接力探索和持续奋斗,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要让大学生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从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教师要在教授知识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思路,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视野广度和认知广度。

(一)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依托高校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明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的梦想。通过比较中西现代化发展路径,启发大学生思考西方模式是不是现代化唯一路径,并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国情,开辟了全新的道路,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其中,核心要义是要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这正体现了“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需要指明的是,党的先进理论习得不可避免地有一个灌输教育的过程,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探索创新灌输的新形式新方法;要做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8]。比如部分高校在教学实践中设立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促进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使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善于从“他山之石”中挖掘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比如微视频具有时长短、制作精良、大众参与度高等特点,深得现今大学生的喜爱和推崇。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开展以“我见证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微视频作品评比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微视频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及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容、所学课程教材的内容相结合,聚焦新时代10年自己学习生活环境、身边的人和事的发展与变迁,或者是所学专业学科的发展成就,进行微视频创作和解读。微视频作品质量是学生思政课平时成绩考评依据之一,通过遴选优秀作品,并推荐到学校公映终评,校院两级进行评奖表彰。相关微视频作品如果效果更好,甚至可以投放到网络平台展示甚至向省教育厅报送。参与视频作品创作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均有很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而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编辑的剧本和拍摄的视频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把关,肩负起教育引导责任。

(二)从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高校思政课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中国式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人心和力量,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永不止步,党的自我革命永不止步,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斗争永远在路上。

坚定不移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凝心聚力,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大道之行,壮阔无垠,道路问题、主义问题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偏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里继续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时代之问,引领社会前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永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9]。

三、要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使命,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合理融入价值观引导,引领大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从百余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厘清历史脉络与现实逻辑,提升思想境界和政治素养。要让大学生从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学习实践以及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使命。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青年学生不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从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思政课程学习实践中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使命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人生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下鸿鹄之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10]。在高校思政课程学习实践中,采取主题鲜明、活动形式多样、多板块融合增效、参与者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激励大学生努力在感悟真理中增强信心底气,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比如可以通过开发音乐思政课,向大学生讲授乐理、讲述红色歌曲背后的信仰故事等,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传唱红歌中学习党史、抒发红色情怀。还可以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红色歌曲班级合唱比赛,组织大学生学唱、传唱红色歌曲,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融入其中。

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1]。大学生的主动践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显著标志。遴选党团员优秀青年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并由指导老师带领到班级、到社区、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以“党的二十大和我的人生路”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责任使命教育,组织学生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围绕乡村振兴和智慧城市开展实践服务等,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自觉将“小我”成长融入“大我”奋斗,将人生选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通过“理论+活动”丰富教育形式,采取理论宣讲和活动价值实现相结合的形式,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稳步推进体育、美育、劳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彩第二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以班级、专业、年级等为单位,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走读”“三下乡”“扬帆计划”等实践成果交流分享,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用初心砥砺信仰、用理论坚定信念、用实践增强信心,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着眼于厚植情怀、锤炼品质、勇于创新、实学实干等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生动讲述实践促进成长、传承红色基因等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