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性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
作者: 周宁宁 邓玉龙
[摘 要]传统的课程思政教育往往侧重于共性化教育,而个性化教育相对不足,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文章研究了共性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并在信息安全专业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后,学生对思政话题的兴趣度和满意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学生关注的思政元素范围更广,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对信息安全专业的认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共性化;个性化;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072-06
课程思政教育共性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教育内容[1-3],例如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的个体。而个性化教育[4-5]则注重学生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发展。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以及先修课程存在差异,在进行共性化教育的同时,应该融合个性化的教育,选择与专业契合度高的思政题材进行差异化课程思政教育。这种融合可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目前传统的课程思政教育往往侧重于共性化教育,强调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知识与价值观的传授,而个性化教育相对不足,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缺乏有效的融合,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本文研究了个性化和共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并在信息安全专业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后,学生对思政话题的兴趣度和满意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学生关注的思政元素范围更广,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对信息安全专业的认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前,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信息安全本身的技术问题,通过本次改革,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国家重大问题。
一、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特点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是南京邮电大学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和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6]。课程历史悠久、与时俱进,即使在当前的智能化时代,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仍然起到重要作用。课程内容与高新技术领域、“卡脖子”技术领域、国之重器领域等内容密切相关,在太空探索、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5G通信、物联网等科技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课程内容主要是介绍微型计算机系统基本输入输出理论和方法、典型接口电路的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本课程在大三学年开设,是学生学习相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先行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特点是基础性强、内容丰富、发展迅速、实践性强。
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
第一,在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常规接口技术的基础上,掌握常规接口技术和应用,初步具备利用汇编语言进行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能力。
第二,树立信息技术创新报国的信心和决心,具备严谨、求实、守信、创新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敬业品质、职业素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团队教师始终坚持做学生的“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课程本身所包含的技术内容,团队教师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各种思政元素。
二、共性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设计与实践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深入整合和细化课程中所蕴含的能反映历史共性及时代特性的各种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信息技术创新报国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严谨、求实、守信、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敬业品质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专业人才。
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遴选与学生专业精准对接的思政案例,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整个教学环节,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个性化课程思政教育。
(一)课程思政教育共性化设计
将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课程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滋润学生的心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入脑入心。
1.课程思政元素全贯穿
将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教案、课件、试卷中,具体如图1所示。
2.课程思政教育全过程覆盖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整个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
(二)课程思政教育个性化设计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及先修课程的差异,在进行共性化教育的同时,有机融合个性化教育,选择与专业契合度高的思政题材进行差异化课程思政教育。
例如,针对信息安全专业,除通过课程思政共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创新报国的信心和决心,养成严谨、求实、守信、创新的科学态度,具备敬业品质和职业素养,成为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专业人才外,还有机结合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建立信息安全大局观,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国家信息安全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这种共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融合的课程思政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提升了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三)共性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设计与实践
以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中断系统单元为例,针对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实施的共性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设计与实践如下。
1.课前知识点自学
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与课程内容、理想信念、大国重器等相关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案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话题讨论。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定制个性化讨论话题。例如在中断系统这一单元,给学生下发有关神舟飞船的图文资料,请学生分析神舟飞船中用到了哪些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自主创新技术。
2.课间知识点讲解
(1)知识点引入:首先播放国之重器的视频,并通过国之重器案例中本课程知识点的应用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大国重器案例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提出一些跟国家安全战略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安全高于一切,核心技术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2)知识点的串讲:介绍知识点的同时,引入一些体现中国智慧的、与知识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引出知识点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3)课堂练习:通过答题环节,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小组实践和讨论:本课程每节课都设计了小组实践和讨论环节。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这个环节采用主题演讲和情景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思政知识。
(5)知识点拓展:介绍一些跟知识点相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拓宽学生的前瞻视野。
3.课后知识点巩固
布置相关作业,请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内容与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提出反馈意见。
4.第二课堂知识点应用
(1)实践课程:团队教师针对知识点设计了纯软件、单芯片、多芯片软硬综合实验等多阶段递进式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完成各种软硬件实验。实验验收后,请学生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并提出防范措施。
(2)科研竞赛: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并参与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加强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培养工程创新思维。
(3)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到的课程知识服务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信息安全工作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道德和伦理问题。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在认真学习各项技术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表1是在讲授“中断系统”这一知识点时,针对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开展的共性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具体案例设计。
三、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效果
(一)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度和满意度提升
团队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学生对思政话题的兴趣度和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更多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对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提升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前后,学生印象最深的思政点词云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学生关注的思政元素范围更广,思考问题更加全面。从之前只关注技术本身,转变为关注自己的专业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及思考如何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很显然,学生对信息安全专业的认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 、结语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及先修课程的差异,在进行共性化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开展个性化教育,选择与专业契合度高的思政题材进行差异化课程思政教育。本文研究了共性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并在信息安全专业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发现,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学生对思政话题的兴趣度和满意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学生关注的思政元素范围更广,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对信息安全专业的认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共性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增强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团队教师也针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了共性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该课程思政教育设计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陈俣.基于大学生群体大数据画像分析的高校精准思政研究[J].大学教育, 2023(9):80-84.
[2] 林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个性和共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4):11-12.
[3] 张禧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8):118-119.
[4] 许芳.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个性化教学分析[J].科技风,2020(29):71-72.
[5] 陈崇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研究[J].华章, 2011(36):124.
[6] 刘艳霞,戴佺民,于鑫,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思政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20(10):51-52.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