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叉思维性质的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者: 郭振威 刘小铭 周重浪
[摘 要]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亟待革新,亟须探索新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方法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文章以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交叉思维与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对地球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实践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能够有效促进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交叉思维的培养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交叉思维;多元评价体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地球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044-05
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传统课堂中“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各展所长,积极探索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了“强化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在此之后,学界开始了一系列大学本科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例如,田桂娥等通过实施“N+2+1”考核模式,即保留了1项期末测试卷,加强了N项过程评价的个人成绩,并纳入了2项小组成绩评价,多元化、有序地评估了大地控制测量这门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学生学习情况[1]。蔡薇提出了基于CIPP 模式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评价需求[2]。
随着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日益增多,陈芳提出了“语言+多元智能”混合教学模式的全流程考核与单元模块的多元化考核机制[3]。“语言+多元智能”的混合教学模式不仅是线下课堂面对面交流与线上虚拟交流的混合,也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的混合。陈越等指出,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要求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并开展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评价与改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4]。翟天高等以自动化专业为例,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并实施了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的科学评价与持续改进方案[5]。刘珲等遵循“关注过程、关注个体、有效反馈、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课程论文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深入探究了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6]。马国庆等探讨了地球物理类理工融合专业“四三四”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7]。韩兴蓉研究了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现方法,并强调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重要性[8]。叶怡妲基于宽教育理念,提出了“乐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旨在通过快乐参与评价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评价学生上课的质量?如何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学习到知识?如何评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显然,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与学科意义
地球物理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对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过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全面评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多元评价体系不仅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思维。
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是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然而,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因此,构建一套基于交叉思维的多元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不仅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能有效评估学生在数据处理、问题解决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评价体系,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正是适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引入交叉思维,将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和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旨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既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教学改进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并实践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培养具有交叉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概念
多元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在评价体系中,整合多种综合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实现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全面、多角度的评估。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时,需要关注并有效结合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以获得更为全面且客观的评价结果。多元评价体系的核心在于综合考虑各种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特点与优势,使得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表现,从而有效避免评价结果过于片面或主观。多元评价体系强调评价过程中多元性的重要性,倡导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以有效避免片面和偏颇的评价结果。
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时,需充分考虑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及评价目的,明确评价的范围和重点,从而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被评价对象的情况,有效避免遗漏重要信息,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多元评价体系强调整合性和综合性的重要性,倡导在评价过程中应用多元思维,以实现对被评价对象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估。
综上所述,多元评价体系强调综合评价标准和方法的整合,旨在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充分考虑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构建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对被评价对象的准确评估,为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三、交叉思维在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交叉思维在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方法,能够为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多样化的思路。通过交叉思维,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得以交汇融合,形成更加全面且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构建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时,可以借鉴交叉思维,将地球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从而为评价体系增添新的元素。
通过运用交叉思维构建的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中的实际学习表现和潜在能力。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可以设计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长轨迹。同时,交叉思维能够促进评价体系的创新,通过新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引入,为评价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交叉思维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师可以凭借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充分挖掘并发挥个人潜能。同时,学生能够通过交叉思维的学习方式,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中的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创造力。
交叉思维在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为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构建更加全面、客观且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因此,教师应当进一步深化交叉思维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的新路径与新方法,从而为提升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四、课程案例分析
(一)构建基于交叉思维的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多元评价体系
以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的实际授课为例,在课程开始时,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分为8个小组,每组4人。考试形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交一份地球物理勘探区域工作报告;二是进行30分钟的答辩汇报。考试内容于考试前三周公布,每个小组所抽到的题目、所选的勘探区域以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均不相同,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工作报告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每位成员需说明自己所负责的内容。最终的成绩分配比例如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口头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40%,书面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学习小组讨论的表现是平时成绩打分的重要指标,旨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减少教师对传统线下课程中签到、点名、课堂纪律以及回答问题等形式化考核方式的依赖,并有效应对线上课程中可能存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挂机刷课等不良学习现象。
书面报告以小组形式完成,成绩评定综合考量整个团队的整体表现以及个人的贡献度,以确定学生的最终分数。这种做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考试题目采用开放性设计,通过多角度分析和探索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促进其深度学习和知识应用。
口头报告的答辩同样由小组共同完成。每个人汇报自己负责的部分,这种方式既考查了小组的协作能力,也检验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在进行小组答辩时,至少有三位教师参与评分,以确保评分的公平性。口头报告的总分按照以下方式计算:将小组综合评定划分为A、B、C、D、F五个等级,其中A等级为90~100分,B等级为80~89分,C等级为70~79分,D等级为60~69分,F等级则表示不及格。个人得分由小组等级分加上个人附加分组成。具体的口头报告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口头报告为每小组30分钟,包括20分钟汇报及10分钟提问。小组得分由三位教师评定,取平均分作为最终成绩。要求小组成员均参与口头报告。此外,鼓励采用英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者将额外获得5分的加分。
在设置评价方式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的价值远远超过分数。在阅卷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讨论,并参考他们的观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知识。
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与时俱进,不应仅仅局限于闭卷考试的形式。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通过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积极性。
(二)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实践效果评价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亲身感受地球物理观测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观测实践中,学生需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不断调整方法和思路,以达到预期的观测效果。这一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地球物理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能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多元评价体系的效果体现在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上。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共同完成观测任务。通过参与观测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倾听技巧、实现有效沟通、学会分工协作以及共同解决难题,还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观测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真实的观测数据和实际问题,能够培养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观测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基于交叉思维的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多元评价体系时,需特别注意以下四点:首先,确保评价过程的透明与公正,让每个学生都清晰了解评价的标准及其目的;其次,评价体系需全面覆盖学生应具备的各项能力,避免片面侧重;再次,评价应保持持续性,以便有效跟踪并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最后,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清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