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专业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李晓华 陈君 李锐 王肇飞
[摘 要]文章基于内生发展理论,结合西部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的特点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实际情况,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路径。文章提出交通运输专业“总图运输”及交通工程专业“陆路交通”的发展模式,并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规划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探索交通运输类专业内生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西部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交通运输;内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039-05
一、西部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的特点
(一)西部地方高校的特点
西部高等教育是支撑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1]。客观上,西部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拨款。然而,西部欠发达地区通常面临着地方财力有限、高校办学经费紧张等问题[2]。受限于高校自身平台及各类资源投入,西部地方高校在引进高水平师资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方面遇到了较大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二)非优势学科的特点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的状态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学科按其建设程度、学术地位及学校支持力度,可分为优势学科和非优势学科。优势学科通常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可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相较于优势学科,非优势学科在学术声望、研究成果数量以及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薄弱。
非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发展前景,而且对提升大学的整体建设水平和学术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学科在高校中往往客观上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在硬件设施和资金分配等方面处于劣势,面临着发展信心不足、建设方向模糊等问题。因此,厘清思路,精准定位,树立信心,对于促进非优势学科专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西部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内生发展探索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交通强国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战略思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积极响应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要求,紧跟其建设步伐,深化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构建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提供重要保障[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位于西部的地方高校,其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列为硕士点建设学科,包括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2个专业。与我校的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相比,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处于明显的非优势学科地位。因此,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我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亟须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一)内生发展的含义
“内生式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的概念源自1975年瑞典Dag Hammarskjöld财团在联合国总会关于“世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从个人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实际上必须在社会内部推动,因为这涉及个体与整体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4]。此后,“内生发展”一词被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描述一种以区域内的资源、技术及文化为基础,以企业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
“内生发展”是相对于“外生发展”提出的,是为了区别依赖“输血式”的发展模式而产生的概念[4]。其核心在于深入分析自身特点,挖掘并强化自身优势。与传统的外生发展理论相比,内生发展理论强调激发内部资源力量、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整体发展,而非单纯依赖外部资源,具有一定的先进性[5]。
(二)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发展历程
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前身是1956年并校之初的工业运输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调整,将该专业更名为交通工程专业。到了2003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方向扩展为总图运输和交通工程2个方向。2009年,面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形势,我校适时将交通工程专业调整为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交通工程专业。同年,我校获批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目录外专业。2013年,根据专业目录调整要求,将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专业划归交通运输专业。
至此,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2个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培养要求不断调整。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交通运输类专业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发展方向。
(三)谋求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发展之路
基于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西部地方高校的特色背景,以及该专业作为非优势学科的现状,应依托内生发展理论,深入分析自身的特点,谋求内生发展道路。
首先,我校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所仍保留总图运输方向的高校,这既凸显了学校的特点,又是学校的宝贵优势。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并强化这一特色,推动专业持续创新与发展。具体而言,保持原有总图专业特色课程的核心地位不变,增设相关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坚持走具有总图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发展道路。
其次,为顺应时代发展,交通工程专业于2009年开始发展轨道交通特色,不仅拓展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领域,还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因此,交通工程专业应在巩固原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并深化轨道交通特色的发展方向。
最后,基于对专业特点及优势的深入分析,应充分利用可获取的外部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整合建设资源,以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营造联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内生发展策略与实践
(一)建立独具特色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教学团队)遵循“传承专业底蕴、依托优势学科、瞄准行业需求、坚持特色发展”的思路,对国内20余所高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解了相关高校的培养方法及其特色。同时,教学团队走访了10余所交通运输类专业领先的高校及1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深入探究了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并有效对接了教育与产业需求,为专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在此基础上,教学团队总结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发展经验,并基于内生发展理论,以服务行业和服务中西部地区为导向,构建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总图运输”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模式,以及以“陆路交通”为特色的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1.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着眼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要求,面向新时代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及交通强国建设的实际需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及深厚家国情怀,掌握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领域理论、方法与技能,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教学团队构建了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见表1)。
由表1可知,课程体系中保留了工业场地总平面设计课程和场地管线综合设计等多门具有总图特色的课程,有力支撑了以“总图运输”为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模式的实施。此外,在专业课的选择及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教学团队以满足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前提,紧密围绕“总图运输”特色进行规划,为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学生工程素养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就业质量高,成为国内头部产业规划设计企业遴选“总图运输”人才的首选,一代又一代专业人才把在母校学习积累的知识、掌握的本领出色地用于国家奥运场馆、西气东输、大兴国际机场规划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2.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着眼于国家中长期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及深厚家国情怀,掌握交通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胜任道路和轨道交通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工作,并兼具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拥有终身学习意识和开阔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教学团队构建了符合交通工程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见表2)。
由表2可知,课程体系中不仅增设了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还增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和铁路线路与站场这两门轨道交通方向课程,此外还增设了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课程等多门未列出的轨道交通方向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增设,有力支撑了交通工程专业“陆路交通”的发展特色。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区域交通规划、路网规划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能积累丰富的轨道交通专业知识。
(二)多措并举促进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导力量,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6]。为解决西部地区高校非优势学科师资引进难题,我校采取专业共享、学科互补及校企协同合作的策略,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自2010年以来,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引进了2位正高级教师、4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培养了7位本校博士毕业的教师,并选派了9位教师赴海外访学。此外,还聘请了8位企业导师担任兼职教师,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这些举措不仅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的优化与建设,还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系统规划、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对前期调研的总结分析,教学团队提出了“系统规划、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并依据专业培养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推进这一体系的建设。
首先,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我校成立了陕西省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综合规划与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并建成了交通大数据分析与仿真实验室。其次,加强与交通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最后,依托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本科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等竞赛,构建多维度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高质量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制定高效的专业发展规划及管理机制
我校制定了学科与专业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并明确了学科建设的任务。为构建高效的管理体系,我校建立了“系—学科方向—科研团队”与“系—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双重管理架构,并明确了各级管理岗位的职责。同时,我校创新性地实施了“党建+学科+专业”的三位一体管理机制,通过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会议联开、活动联办的方式,有效促进了思想政治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党建工作和学科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内生发展路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建立独具特色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措并举促进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构建“系统规划、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高效的专业发展规划及管理机制。这四个方面凸显了交通运输类专业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强大动力。具体的内生发展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