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平台的工程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孟轶 史帅

[摘 要]文章以工程美育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探讨了构建美育与德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科艺融合”为特色的工程美育课程教学实践范式,即基于工程美育平台“第二课堂”开展沉浸式美育教学的模式;以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艺术博物馆为例,通过工程美育平台,从行政班教室向美育平台空间延伸,链接课程、教学、德育、资源等方面,发挥工程美育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作用。文章列举了工程美育教育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实践形式,构建大中小学衔接的学习、交流、实践的工程美育教学实践范式,推动构建中国式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和工程教育联动发展的创新范式。

[关键词]工程美育;美育平台;“科艺融合”;学校美育;大中小学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079-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同时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美育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对实践环节的教学重视不够。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美育内容固化、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同时,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培养目标,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偏向艺术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美育。因此,实现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迈上新台阶,探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不同形式的美育模式,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美育提质培优的重点策略与方向。

一、什么是工程美育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融通、建立“技术+艺术”的工程美育模式是可行的。工程教育重视科学素养和工程素养,诠释智育;美育注重人文和审美体验。工程美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审美体验融会贯通、重视“智育”“美育”“德育”同心同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形态[1]。工程美育面向大中小学受众,提高受众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审美及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精神娱乐品位和整体素质。工程美育在教育形态、教育形式上与“五育并举”的教育归旨具有逻辑贯通性[2]。

二、“第二课堂”:基于工程美育平台的沉浸式教学模式

工程美育是美育在新时代的分支和创新性发展,因此面向大中小学的工程美育课程教学需要创新。立足“工程”特色,上海理工大学建设了以“科艺融合”为特色,将美育与德育、教学与实践结合,面向大、中、小学生受众的机械艺术博物馆,将“机械”与“艺术”有机结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先进的文化进行博物馆策展展品设计,从而建立起以高校为主体,支持中学、小学美育协同发展的艺术教育和工程美育的文化场域,推动上海市学校美育、艺术教育和工程教育联动发展。

(一)基于工程美育平台的美育实践

机械艺术博物馆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美育新阵地、新平台、新空间,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征。依托工程美育平台,打通美育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间的壁垒,使工程美育教育从行政班教室向美育平台空间延伸,工程美育教具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如表1所示);工程美育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工程美育平台“第二课堂”的优势进行可观、可感的实践教学。

以工程美育平台为场所,开展跨学科教学或“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在方式上求变、内容上求活、手段上求新。基于工程美育平台的课程设计,须根据工程美育展品的特殊性、差异性,因材施教,因物化人。以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素质发展为中心,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和体验设计,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提供可观、可感的工程美育实践教学。在育人模式上,课程受众成为美育课程的多元主体:既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通过参与设计、手工坊活动、志愿服务、现场讲解、美育社团活动等方式参与工程美育教育的环节。学生在自主参观实践中感受工程美和艺术美,通过平台手工坊的动手实践感受工程原理。工程美育平台通过设置更多有价值有趣味的体验式项目,助推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工程美育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工程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参观实践中感受工程美和艺术美,通过动手体验式项目提升学生工程和科学素养,促进美育学习和体验方式的变革。

表1 课堂美育与基于工程美育平台的“第二课堂”

[ 课堂美育 基于工程美育平台的“第二课堂” 教育形态 系统化、课程化的知识技能教学。 采用参与、互动、建构的方法,让学生以直观感知丰富学习体验,感受工程美和艺术美。 传授方式 以说教、解释为主的知识传授。 通过立体式视觉置景、多感官沉浸具身体验,参与、发现和交流的情境体验和实践,助推青少年工程素养、审美能力提升。 独到之处 美育设计→实践工作坊→动手体验。 优势结合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囿于课堂教学。工程美育平台与学生实践活动对接,丰富工程美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形成良性互动的“美育平台+大中小学”机制,拓宽美育的实践路径。 未来方向 美育场景情感关系:如同侪合作、亲子关系,将美育、德育、劳育及家庭教育一体化构建。 ]

(二)基于EAI和STEAM教育理念的工程美育平台教学

国家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需要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3]。新工科美育的基本逻辑在于将新工科建设规律和美育教育规律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实现“科学与艺术协同发展”[4]。因此,打造高质量工程+美育协同供给体系,实现德育、美育与知识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美育平台教学基于EAI(Engineering,Arts,Innovation,即工程、艺术、创新)和STEAM(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Mathematics,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创新。如图1所示,以EAI为主题,植入“工程”“艺术”“创新”理念,让学生体会科学、工程背后的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创造的兴趣。以艺术之美点燃学生科创热情,以文化人,以美蕴理,提高学生审美意趣。以STEAM多学科融合教学为理念,围绕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重点打造工程和艺术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洽通、科创教育与美育并行的教育教学体系,创设大中小学相互衔接而又循序渐进的阶梯式、递进式的课程模式。在课程体系上,构建主线贯穿、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科创教学课程体系,融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知识。在活动载体上,以多样活动为载体,形成“课—练—研—演—赛”“五位一体”的工程美育模式。在教学手段上,以项目式教学为手段,开设情景式教学课堂,推动教师和学生角色、指导和评价方式的双向转变,从而实现整合“产学研”各类资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

(三)开展沉浸式美育

工程美育博物馆作为大中小幼教育阶段学生的美育实践活动基地,拓宽办学、实践空间,可以提供优质的美育内容和个性化的美育方式,培养美育对象的核心素养和审美意趣。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工程美育设计展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触手可及的方式,让工程美育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还可以通过创意工坊,支撑美育相关活动的开展和深化。上海理工大学研发了一系列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美育课程。系列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及其审美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融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学科知识,形成基于设计美育理念的展示与教学体系;构建以大中小幼各学段教育内容纵向衔接,“第一课堂”、校内外“第二课堂”和网络“第三课堂”横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将工程美育课程作为跨年龄、跨学段的有机整体,从幼儿园到大学纵向贯穿;以项目式教学为手段,开设情景式教学课堂,推动教师和学生角色、指导和评价方式的双向转变;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强调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团队协作、思维锻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迁移和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审美素养、工程素养。

三、工程美育平台:文化融合与具身认知

以工程美育博物馆为核心的工程美育平台作为“第二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设计展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触手可及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具身美育体验。在场馆建设上,工程美育平台可观可感可触摸,让体验具身化、实践场景化,工程美育精准高效地服务认知和审美教育,彰显工程美育、工程德育的特征。

在平台建设、美育实践中探索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区域文化的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使美育与德育一体化推进。如图2所示,展品设计结合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将美育与德育相互结合。首先,立足“科学”“工程”特色,探索“机械”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形式;其次,挖掘本地区历史文化内涵,凸显美育内容“本地文化”特色;最后,展品设计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体现当代美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四、课程教学的工程美育植入

(一)基础教育学段艺术课程融入工程美育

基础教育学段要进行儿童友好型的美育课程设计,以实现精准美育。顺应基础教育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和美育教育的需求,将基础教育学段音乐、美术等必修课程和舞蹈、戏剧、书画等科目融入工程美育(如图2所示)。探讨在大中小学艺术课程中融入工程美育元素,探索改革现有美育课程,让工程美育助力艺术课程工程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提升。

(二)通识课程中植入工程美育

通识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探索多种模式的通识教育,实践重点也从体系构建转向质量提升:探索以限定性、任意性选修的通识课程开展工程美育的有效途径;注重高等教育美育与基础教育相衔接,注重校内校外教学实践相衔接,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此,要为学生设计“真实世界”,包括空间、场景、装备、技术等。

美育平台和场馆为学生展示“科学+工程+美育”特色,探索“机械”与美育有机结合的通识教学“真实世界”,依托美育与德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面向大、中、小学生受众的工程美育平台,也是通识教育创新优化和提质增效的深化和拓展。

(三)美育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美育学习共同体

落实校际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是构建通识教育学习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艺术博物馆依托“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研学活动,通过校际协同,通过联盟研学活动,为大学生工程美育提供了多选课、选好课的可能,让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拥有更多的学习、美育和跨学科学习体验,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打造工程美育学习共同体平台,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审美和能力提升需求。同时,将“研学游”与大中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构建德育美育劳育一体化教学体系。如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艺术博物馆,通过申报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等品牌开展“研学游”美育教学,组建起专职兼职结合的导师和教师队伍,以工程美育平台为试点开展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不断提高知名度,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受众体验。同时总结工程美育课程和项目式教学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并持续改进的特色美育课程与项目。

五、结语

本文探索基于美育平台的工程美育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审美及艺术素养,实现工程美育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依托开放式的工程美育平台进行课程教学,让美育展品“发言”,既能提高美育教学和实践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能让参观者更好地感受作品背后的工程运作机制,是提升大中小学生审美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力举措。

[ 参 考 文 献 ]

[1] 孟轶,蔡锦达,史帅.2021年上海市学校美育评价优秀案例研究成果汇编[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23.

[2] 孟轶,李景玉,史帅,等.工程美育:新工科美育的价值意蕴、理念阐释与实践范式[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增刊1):18-23.

[3] 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0-27.

[4] 王珊.理工类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20):62-64.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