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工商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建设研究

作者: 李鸿磊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案例教学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为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工作。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教学过程互动性不强、教学内容前沿性不足和教学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商业模式创新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讨论了开展差异化教学设计、辩论式教学互动、企业家课堂教学等案例教学创新方法,并提出了应从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思维能力、开发案例教学知识点地图等方面开展案例教学建设,以期为我国高校不断推进数字时代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育数字化;研究生课程;MBA课程教学;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083-05

随着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有效开展案例教学也被列为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工作。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是高校教学重点工作之一,助力我国高校教学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1]。案例教学作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达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案例教学建设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开展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这一类案例教学建设更强调具体的案例情境、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互动、讨论和归纳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二是开展以教师指导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建设,强调导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案例教学方法和工具 [4]。上述两类案例教学建设的观点,在切入点上虽存在差异性,但其落脚点却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促进研究生成长。因此,二者具有相互依存性、互补性和归一性 [5]。

一、案例教学的理念

研究生课程的案例教学通常基于“问题导入—小组讨论—知识点讲授—归纳总结”的教学流程来达成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念作为支撑的。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的经验和信念,它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升而得到积累和发展,因此具有动态性和演化性 [6];而学习者的学习就是在特定情境中基于理解而形成的新旧知识的交互与整合。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特别重视维护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在教师建构的案例教学情境中深度思考、积极讨论并主动归纳总结的知识生成与吸收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单向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学习者是知识建构的主体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且基于已拥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部情境的互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7]。

(二)情境学习方法

情境学习方法认为,学习不仅是学习者个体层面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以差异化资源为中介的社会建构和参与过程 [8]。知识的意义与学习者自身的意识都是基于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生成和涌现出来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它能够将学习者的意识和角色、生活经历和认知性任务深度融入真实性和情境性的状态之中。此外,情境学习方法还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社会化发展和情境化参与的过程。该过程倾向于充当实践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9],帮助学习者在实践参与过程中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工商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过程互动性不强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不断普及,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翻转课堂、诊断式教学、项目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新授课方式得到普及 [10],开讲座或组织研讨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会在课前给学生列出需要阅读的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学术文献,课上需要学生基于课前预习,展示阅读体会并展开深入讨论和思考,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讨论方向的引导和提纲挈领式的归纳上。教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参与者而非控制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自由探索和互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研究生应当具备的批判性和创新思维 [11]。

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但仍多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授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与研究生的互动还不够,大多缺少必要的情境创设,难以引导研究生进入深度讨论与思辨情境。尤其是在MBA课堂上,教师往往仅仅对相关教材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普遍具有三年及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MBA学生而言,难以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难以培养和提升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2]。因此,数字时代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尤其是MBA课程教学,亟须加强案例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前沿性不足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研究生课程在教学内容前沿性上存在明显不足的现象。与时俱进是当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要求,体现在教学上就是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密切关注现实中的重要相关实践问题并结合理论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例如,教师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探索时,既需要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现象进行跟踪并展开理论研究,又需要通过典型企业案例的课堂讲解,提升研究生有效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13]。

在部分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把最前沿的专业热点和高质量的研究报告迭代更新到课堂教学之中 [14],以保证教学内容得到不断更新与优化,从而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全球热点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具有高度便利性,因此,教师能够以极低的成本不断更新案例教学内容,并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创设案例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培养与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尚有部分研究生课程存在内容重叠的现象,案例教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相同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深度理解和吸收知识。

(三)教学资源利用不合理

教学资源通常包括与开展教学活动相关的一切资源,如授课资料、教学道具和教学设备以及授课师资等。教学资源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比如商业模式创新课程作为研究生案例教学建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需要积累大量的典型企业案例以建成企业案例数据库,并保持案例资源的不断更新,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此外,开展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案例资源,必要时还需要企业家或高管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为研究生创设一个“实战”学习情境,帮助其了解在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复杂关系。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于拓展研究生课堂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边界,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研究生与远距离的校外企业家和高水平师资的实时连接与互动对话,而且有助于通过在线课堂减少研究生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缺课学习损失。

三、数字时代的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一)开展差异化教学设计

在案例教学中,不同教师对同一企业案例的教学可能会出现趋同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差异化教学设计来降低教学内容的趋同性,即“一案多教”[15]。由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对知识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基于相对标准化的案例教学范式,通过“标准化+个性化”的差异化教学设计,以知识模块化组合开展教学。

数字时代为实现这种“标准化+个性化”的差异化教学设计提供了便利,从而使“一案多教”在兼顾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比如MBA课程之一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教学,同样是淘宝、京东等互联网电商企业案例教学 [13],在面向不同学习背景和学习需求的研究生时,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当面向基层管理者时,可以从数字化业务层面如何更好地达成营销和服务目标进行讲解;当面向高层管理者时,可以从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层面讲解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组合以及系统架构与商业模式韧性之间的关联性[16-17]。因此,开展与实施“标准化+个性化”的差异化教学设计有助于不同学习者最大限度地理解、消化和吸收各自所需的企业案例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高质量学习的目的。

(二)组织开展辩论式教学互动

研究生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提高研究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案例研讨与互动是开展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形式。由于典型企业案例通常是企业面临的真实管理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及其共同形成的复杂利益关系。据此,研究生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案例,就有利于得到看似矛盾或冲突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课堂激烈而深入的辩论互动。

合理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助于辩论式教学互动的开展。例如,在商业模式创新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在对典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的公有制点进行评估时,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更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支撑研究生参与辩论,助力研究生深度思考解决方案的优势与不足,深度领会管理决策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并运用数据和逻辑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以及评估他人所持不同观点的合理性,不断提高研究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开展企业家课堂教学

作为案例教学的另一种重要授课形式是邀请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家或高管进课堂。当研究生与企业家或高管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时,研究生可以获取案例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和知识。例如,企业家在遇到某些现实问题时,除了需要考虑和平衡外在显性因素,还需要考虑内在隐性因素以及据此作出怎样的决策和反应。学习了解这些真实的企业问题和实际的管理决策,有助于研究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企业家的决策思维方式,从而启发研究生培养、提升自身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商业模式创新课程关于应用场景设计的教学中,由于消费者关注价格和价值的程度不同、关注功能和文化的程度不同,因此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和产品的组合定价不同 [18]。这已经跳出了单个维度的营销定价范畴,需要从应用场景的价值性去重新思考和评估。面对上述现实问题,企业家或高管能够向研究生介绍各种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让研究生深度理解定价设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从而引导研究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建议与启示

(一)注重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工商管理类研究生课程如MBA课程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多数教师倾向于将学习小组讨论和小组代表演示融入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导入—小组讨论—知识点讲授—归纳总结”的过程促进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MBA学生往往拥有三年及三年以上企业基层或中层管理工作经历,具有一定的中高层管理实践经验,因此能够自主创设案例情境,从而对案例作出不同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此外,在案例归纳总结的环节,教师需要引导研究生对不同意见进行思辨与归纳,在总结案例的解决方案的同时,深入理解管理者决策的情境及其考量的因素,从而获得更加系统的整体理解,提升自身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

在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系统性、框架性思维能力。尤其是MBA或EMBA学生,他们往往具有多年管理工作经验,对于案例教学具有更强的情境创设能力和自我代入感。因此,教师应注重研究生系统观、全局观、整体观的培养,引导研究生从更加长期的行业发展趋势出发,思考企业发展方向及其战略制定问题。这时,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转向突破行业思维限制,跨界思考企业管理问题,提升研究生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机会的识别与捕捉能力以及面临特定商业环境动态变化时的决断力。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导研究生即兴创作,激励不同讨论小组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塑造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开发案例教学知识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