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法治育人: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作者: 黄滢

[摘 要]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红色法治文化赋能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从历史维度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从价值维度看,广西红色法治文化具有助力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从实践维度看,教师可对融入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提炼经典、师生推进的方式讲好地方红色法治故事,创设地域特色红色法治教育活动,围绕“三宜标准”对红色法治文化传播形式进行创新,以地区红色法治文化提升高校法治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实践;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102-04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我党就结合革命根据地实际开展法制建设探索。法制建设不仅为革命胜利保驾护航,形成红色法治基因,而且为现阶段加快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本文以红色法治基因传承为核心,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实践进行分析,挖掘红色法治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究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致力于以地方红色法治文化赋能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

一、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维度

(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法制实践的概况

1925年9月,广西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共青团梧州支部成立,同年10月,中共梧州支部正式成立。自此,广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1925年,韦拔群就在东兰地区以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形式宣传社会进化史、农民协会章程、法律常识等。农民运动声势浩大,冲击了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为后来地方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实践奠定了良好的群众根基。1929年,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广西党的政治任务决议案》等文件,文件将土地革命的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等内容确立了下来。1929年12月11日和1930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发动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各方面开展建设。中国红军第七军政治部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进行印制宣传,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中国红军第八军目前实施政纲》《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右江苏维埃各级政府组织与职责》《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等法律法规。

(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法制实践的特征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1925年,周恩来秘密来到梧州指导广西建党工作,《农民协会章程》等文件均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制定的。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曾在南宁指导广西特委工作。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领导红七军前委,广东省委直接领导广西前委。“红七军前委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和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1]《共耕条例》有“苏维埃政府为解除工农劳苦群众的痛苦,与保障工农劳苦群众的利益,执行目前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深入土地革命”的内容。这些均是中共中央领导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法制实践的重要依据。

二是法制建设围绕保护人民权益展开。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广西党的政治任务决议案》就有“深入土地革命”“豪绅地主的武装力量削弱”等主张。《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记录有减少工人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并制定劳动保护法等内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各族人民谋权益的宗旨及革命主张。

三是以多种形式进行革命法制宣传。邓小平、韦拔群以“共耕社”的形式宣传革命法律知识。红七军政治部印制《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宣传材料。红八军、左江特委创办的《红旗周报》《工农兵报》宣传党的主张。红七军在河池宿营地留下“苏维埃是工农兵自己的政府”“实行土地革命”等漫画和标语。

四是注重民族团结。《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有“瑶民经济、政治、教育、工资上与其他人民一律平等”的记载。

二、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维度

(一)厚植法治文化,树牢法治理念

第一,以厚植法治文化为前提。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活动中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沉淀与聚合[2]。法治文化是近年来常见的概念,指在法治建设中形成的一种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3]。红色法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法制实践中所形成的法治理念及精神,有物质及非物质两种形态,本文着重分析非物质层面即精神领域的广西红色法治文化。《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中有“实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等记载,与我国现行宪法是一脉相承的。《红七军布告》中的“抚恤老弱、救济赤贫”则是社会法的内容,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

第二,以树牢法治理念为目的。革命时期,地方法律文件中多有反帝国主义、地方军阀、地主阶级等内容。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诉求,显现于各类法律文件。《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和《中国红军第八军目前实施政纲》都主张男女平等。《红七军布告》对红七军作出权力的限制及为民众服务的规定,体现革命党对公权力监督的决心。以上材料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诸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等内容展开。

(二)培育法治思维,形成法治信仰

“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法治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概念[4]。随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苏维埃临时政府制定了系列法律法规,通过军政训练班、党员训练班重点强化党员干部的守法意识,通过印发宣传土地革命小册子、开设农民文化夜校课程等措施引导群众尊法守法。这与现阶段法治思维的系统性、人民性、实践性是一脉相承的。将革命时期的守法习惯提升为新时代公民的法治思维,符合红色法治基因传承的要求。法治意识、法治认同和法治精神构成了法治信仰的三个层次[5]。依循法治信仰形成过程,即从意识、认同到精神的进阶,可从地方革命法制史料中寻求源头活水,将革命法制信念转化为更高层次的法治信仰。1930年1月27日,百色临时苏维埃政府的一份《刑事判决书》,判决一桩买卖婚姻无效。该判决是对旧式封建婚姻的鞭笞,它以民主、科学的“新型裁判”推动民众产生法制认同。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共耕条例》中有“苏维埃政府为解除工农劳苦群众的痛苦,与保障工农劳动群众的利益”“土地的没收与分配,以一乡为单位,一切没收及分配方法均要经过全乡群众大会或代表会议”等记载,字里行间体现出法制为民、人民民主等内容。这些均为现阶段法治思维培育提供红色法源,为大学生形成法治信仰提供积极引导。

(三)注重价值传承,服务法治实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6]。提炼广西红色法治文化的时代价值时,既需注重其一般性,又需体现其地域性。1930年,为解决根据地贫苦农民惨遭地主剥削、无地可耕等问题,右江苏维埃政府及时制定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这两个条例在沿袭《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又结合广西实际有所创新。从法律的条款来看,1928年在湘赣边界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只有9条,主要规定土地分配方法、分配后的经营、土地税等内容,属于土地革命的初步探索;而《土地法暂行条例》有41条,包含了农村阶级成分的分析、人口与土地配备差的设计、政府助力农业经济发展、改良劳苦群众生活等丰富内容,相比较而言,更为详细,更具备可操作性。上述立法结合了地方状况和革命实际,以根据地法制建设捍卫土地革命的成果。此外,广西红色法治文化的价值传承应服务于现代法治实践,既要注重其传承性,又需体现其时代性。1929年12月颁布的《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有减少工人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并制定劳动保护法的规定,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条文对比,两者是延续发展的关系。1930年颁布的《中国红军第八军目前实施政纲》规定要实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内容,是对革命法制的拓展与丰富。以上内容可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促使他们认同新时代法治建设并积极参与建设。

三、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维度

(一)整合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内容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为了增强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使得整个融入具备整体性和协同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及教师统一开展教学,原则上不改变现有的教材体例,而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入及拓展,形成具备鲜明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教材的分析,整合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内容如下(见表1):

表1 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内容

[课程 章节 融入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全面依法治国 传承红色法治基因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西的法制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论 结合广西革命法制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 思想道德与法治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通过地方革命法制与现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一脉相承谈社会主义法律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土地革命战争与革命法制 ]

(二)讲好广西红色经典法治故事

第一,讲好广西红色法治故事需提炼经典。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英雄事迹铸就了“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7]。教师可通过叙事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串联展示,形成红色文化资源间的文化关联[8]。红色经典元素提炼是增强红色法治文化传播效果的着力点,可从经典人物描述、经典法律文件解读、经典事件宣传三个方面入手。经典人物描述方面,可围绕邓小平、雷经天、韦拔群、张云逸等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展开讲述,凸显他们在广西革命根据地法制实践中的关键作用。经典法律文件解读方面,宪法政纲宣言可选取《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中国红军第八军目前实施政纲》,选举法可介绍《中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条例》,土地法可用《共耕条例》等。经典事件宣传方面,可讲述东兰县、凤山县等地区土地革命试点、成功经验等故事,介绍助力土地革命的《土地法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史料。

第二,讲好广西红色法治故事需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可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好广西红色法治故事,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形成对广西红色法治文化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讲故事的任务,以课堂展示、小组成果、个人作业等形式呈现故事,实现师生共同讲好广西红色法治故事的优质联动。

(三)设计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法治教育活动

红色法治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重要途径。宏观层面,红色法治教育活动应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法治教育服务。地方红色资源丰富且有其独特内涵,教师应将其内含的时代价值挖掘出来。中观层面,应优化红色法治活动的设计,注重把红色法治教育活动与法治建设热点问题相结合,抓住“全民守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等关键词,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法源的时代价值。微观层面,红色法治教育活动应立足于大学生普遍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真实需求,既要使红色法治教育活动形成一般性、常态化的供给,又要围绕大学生从群体至个体的分类需求,区分大学生差异化的认知水平,进行活动设计,并不断优化活动载体,让红色法治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

(四)创新红色法治文化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创新宜围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三宜标准”展开。因时制宜,指紧跟新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步伐,以新媒体助推广西红色法治文化传播。网络社交平台能更有效地发挥新媒体技术的社会网络连接作用[9]。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以及学校学科教学平台等途径,在学生学习与日常信息接收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红色法治文化赋能大学生成长成才。因地制宜,指让广西红色法治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相结合,让更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形式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核心,以民俗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活动)、民族文化(如广西曲艺作品)、地域语言(如方言普法)、特色校园文化(如民俗教育)等为载体,在校园传播广西红色法治文化,实现共享共创。因人制宜,指围绕学生不同的学科专业、年龄区间、兴趣偏好、学习能力等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红色法治文化传播形式。如鼓励音乐学、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演绎蕴含红色法治文化的文艺作品,引导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将红色法治文化与智慧教育相结合,等等。引导学生通过短视频平台、即时通信工具、网络论坛及社区、校园各种线下活动等,学习、交流、传播相关知识及理念。

四、结语

结合广西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本文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实践历史进行追溯,对地方红色法治文化助力大学生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实践转化等进行分析,从内容融入、故事讲述、活动创设、传播形式创新等方面探索地方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路径。今后仍需不断深化红色法治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挖掘红色法治文化中的时代价值,提升高校法治育人的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徐魁峰.百色起义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

[2] 孙银光.红色文化教育的逻辑层次及大中小学校教育一体化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7):130-137.

[3] 沈国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历史回溯和进路[J].学术月刊,2022,54(9):96-110.

[4] 郑继汤.“法治思维”意蕴的历史演进及其升华[J].科学社会主义,2023(6):111-118.

[5] 高一飞,宋随军.结构与内涵:论当代中国法治信仰的培育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2):153-160.

[6] 蒲晓磊.溯源红色法治文化增强道路自信: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N].法治日报,2024-07-16(6).

[7] 寻慧蓉.传承红色基因  服务革命老区新发展:记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档案馆[J].中国档案,2024(4):76-77.

[8] 陈晓键,鲁岩,刘欣怡.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释-织”路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6(3):322-328.

[9] 崔明.红色记忆空间的育人机理与营造[J].思想理论教育,2024(6):62-67.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