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质文物保护实验类课程在思政改革下的课堂设计
作者: 涂京红 潘坤容[摘 要]文章以修复材料学基础课程为纸质文物保护实验类课程的切入口,探讨该类课程如何在思政引领下作好课堂设计。课程以思政元素的提取、思政元素的导入与课程考评机制的完善为主要设计思路,体现纸质文物保护实验类课程的思政内涵,发挥课程融入思政的作用,利用大学课堂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优势。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政课堂;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修复材料学;实验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106-06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将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程,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贯穿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培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是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课堂不仅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场所,而且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园地,因此,课堂设计应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做到“八个相统一”。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注重应用型艺术教育的本科院校,其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独具特色,书画修复是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在这一专业方向中,纸质文物保护实验类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综合了材料认知、仪器分析以及实验研究等多方面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本文将以修复材料学基础课程为例,深入探讨在思政改革背景下,如何对纸质文物保护实验类课程的课堂设计进行优化与创新。
一、纸质文物保护实验类课程的思政内涵
(一)修复材料学基础课程的内容
修复材料学基础课程是我校书画修复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作为文物检测与分析课程的先导课程,旨在让学生夯实材料学理论基础,特别是关于书画修复领域的材料学知识。实验内容聚焦材料性能的对比研究,从而为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因此,修复材料学基础课程紧密结合理论基础与实验研究两大要素。理论基础与实验研究并非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理论是实验的坚实根基,为实验提供指导和支撑;而实验则是检验理论、获取事实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理论部分包含“材料性质与性能”“黏接剂”“颜料”“纸张”四大章节。“材料性质与性能”一章对文物修复中使用的各类材料从分类、性质、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黏接剂”一章深入讲解文物修复中使用的各种黏接剂的术语、机理等,特别关注书画修复中常用的黏接剂。“颜料”一章重点探讨书画中使用的无机及有机颜料,并进行性能对比。“纸张”一章则详细介绍书画方向所涉及的绘画及修复用纸,并教授学生纸张的测试方法。实验研究紧密围绕理论知识展开,主要针对“黏接剂”“颜料”“纸张”三大章节设计多种实验。实验形式按性质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按内容分为规定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旨在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探究性实验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规定性实验要求按规定的目的、材料和步骤操作,开放性实验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和实验步骤,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多样的实验设置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
(二)实验课程融入思政的作用和意义
1.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协同显性教育,铸魂育人
高校以思政课程为主导的显性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实验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并不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直接传达思想政治理念。实际上,参考书籍、教学时引用的音视频资源、师生间的交流互动[2]、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师对待实验的态度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元素不仅塑造着学生的行为作风,而且塑造着他们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面貌,成为他们自身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源泉或范本。实验课程的隐性教育寓教育于实践,协同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多维度、多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2.以理服人,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以实验数据说话,尊重事实,坚决杜绝捏造数据、扭曲事实;以客观事物发展逻辑为理,辩证地审视实验方法、步骤和仪器操作,同时理性分析实验误差,探寻误差原因,如人为误差、仪器误差等。针对教师设定的实验方法,学生可以积极提出改进意见或指出不合理之处,做到“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实验过程可能枯燥且重复,以纸张抗张强度、耐折度、吸水率等测定实验为例,这些实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涉及纸张横向和纵向的测试,要求将每条纸样精确裁成特定长宽值,并平行测试十条纸样。若还需对纸张进行特殊处理并辅以老化实验,后期将面临大量实验数据的处理工作,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单次实验的结果往往难以完全符合预期,甚至可能会受到未知的偶然因素影响而导致结果完全不如人意。因此,实验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实验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耐心、坚韧不拔的精神。统观整个实验,实验前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和实验器材;实验中,要控制实验条件,按步骤细心执行,涉及危险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实验后,需归整实验器材,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应结论,而后进行实验反思。坚持科学价值观,注重实验前后的逻辑性,实事求是,而非随意更改数据,是学生在实验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实验分工,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修复材料学基础课程实验及课程汇报均以小组形式完成,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合理分工、协同配合、互相监督、相互学习、合理分配时间。合理分工、协同配合时要避免出现小组个别成员坐享其成而让其他成员完成的不平等局面;互相监督、相互学习可以及时帮助同组成员纠正不当的操作,或帮助其吸收未领会的内容,也可以在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协商改进措施;针对单次课程中有多项实验任务、涉及多种实验仪器、组别之间器材共享的情况,应合理分配时间,减少资源浪费。良好的合作精神是学生学习、生活必备的美好品质。
4.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为思政教育注入动力
对教师直接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或传达的政治思想,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而思政教育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实验类课程恰恰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例如,在“黏接剂”一章中,实验内容之一为对比书画修复中常用的淀粉、面粉糨糊及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它们的区别在于传统淀粉、面粉糨糊为天然产物,在自然存放状态下易成为微生物的营养来源,易发霉,而甲基纤维素为人工合成,相较传统糨糊防霉性好。在此实验中,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联系实际,思考甲基纤维素是否可以应用到修复中,如若应用还需考虑其他什么问题。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将被动接受化为主动吸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实验类课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的目标,而学生作为主体,对实验器材的应用、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结果的判断、材料性能的对比,都可以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也是修复材料学基础课程实验类课程所要遵循的。
(三)实验课程融入思政的难点
1.学科背景的交叉性使思政内容更加复杂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具有学科交叉性,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历史、艺术、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学科,例如造纸术的发展涉及历史,书画题材与风格涉及艺术,溶液的配置、纸张酸碱的测定、淀粉糨糊的原理涉及化学,仪器原理与分析涉及物理,纸张的发霉与控制涉及生物。由此可见,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既需要历史与艺术学科的知识积累,又需要理工类学科的实验实践和科学思考能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工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见,学科的交叉性促使课程融入的思政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理清课程脉络,梳理相关思政元素有助于构建思政话语。
2.融入途径的多样性要求
单一的灌输容易使课程思政较为枯燥,甚至引发学生的抗拒心理。如何挖掘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元素,从何种途径获取多种教育资源,以怎样的方式多角度、多维度融合更为丰富的思政内容,充分发挥高校课堂“主战场”优势,成为课程融入思政的难点。
二、修复材料学基础课程课堂设计的思路和途径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
融入思政元素的前提是明确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梳理和提炼课程中的核心文化思想,从而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多角度地、多方式地输出所表达的思政内容。课程以实验部分为切分点,包含“黏接剂”“颜料”“纸张”三大实验部分,每部分包含多个实验内容,每次实验前讲授理论知识,为实验部分提供理论支撑(见表1)。实验内容的分类、细化、归纳,使得课堂融入思政的内容更具象、更具有实施性。总体来看,课程囊括了个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合作发展、创新实践、中华文化、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开拓思维、展望未来。
(二)课堂思政元素的导入
1.借助多媒体资源,多维度展示
针对工艺类的内容,例如徽墨、中国宣纸、连史纸、流沙笺等的制作技艺,国内外主流媒体或官方平台均有音视频资源,此类音视频资源大多融入了技艺文化、手工艺人的匠心精神和创新精神、家国情怀、职业操守,从人、物、国三个维度,以“物”的品质彰显“人”的素养,再上升到“国”的强盛,能够充分调动观感和听觉,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励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中不畏艰险,砥砺前行。
2.角色代入,案例研究
由于知识点较繁杂,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无法一一学习,例如多种多样的颜料、绚烂丰富的古代纸种等。以学生为主体,分配个案进行研究,导入知识点及思政元素。例如,在纸张纤维的观察实验中,用于制作传统手工纸的纤维种类众多,包括韧皮麻类、桑檀皮类、瑞香皮类、竹类、草类、籽毛类、木浆类等[3],若由教师逐一讲解,信息量较大,学生易感枯燥。可以为每位学生分配一种手工纸,让他们进行显微观察探究,再代入“教师”角色向其他人讲授,每位学生讲授一个案例。这样既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了纤维观察的实验方法,又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内保证每位学生都学会仪器的操作流程,每位学生的学习和讲授方式都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案例。在案例探讨的过程中,科学的严谨性、细致性通过直观的显微观察被展现出来,操作者的认真态度、踏实作风成为他人的学习榜样,角色的代入、案例的导入则增加了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3.实物导入
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也有其局限性。人们常常通过听觉和视觉将物体的描述反馈给大脑,形成对物体形象的认知,同时通过触摸、抖动、透光观察,调动触感、观感、嗅觉等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在对桑皮纸、竹纸进行对比或者对中国传统淀粉糨糊与日本古糊进行对比研究时,实物往往更具说服力。例如,桑皮所抄造的纸张比竹纸更加洁白,欧洲所产的手工纸比中国手工纸摸起来更厚,发酵而成的日本古糊比现制的中国传统淀粉糨糊更酸。实物的现场对比会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认知更加全面,对中西方的文化交融体会更深。
4.善用“第二课堂”
博物馆逐渐成为文博教育的第二课堂,其线下和线上资源极为丰富,例如上海博物馆开设的碑帖拓本与装裱工艺课程、东亚邻国的宋元本古籍收藏与翻刻课程等,以及各大博物馆的展览都成为丰富文博教育内容、启发学生的源泉。此外,讲座、研讨会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其学术的前瞻性、视野的广阔性、内涵的丰富性,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知,使其汲取国内外文化精华,提升文化涵养;专家学者的职业素养,上下求索、敬业奉献的精神也能够作为标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