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研究与探索

作者: 王文华 沈壮娟 侯影飞 张欣 常瑜 李瑞雪

[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轮深刻的全方位变革,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范式改革。对理工类高校来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推动理工科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卓越人才的应然之举。借鉴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协同育人,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文素养培养体系,实施“学思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搭建“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是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126-04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需要越来越多地面对合作与竞争、跨文化交流、多元价值认同、科技与人文交叉融合等复杂问题与挑战。面向未来开展“四新”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高等院校主动应变的战略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的要求。系统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涵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1]。

一、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核心要义

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最早在2018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被正式提出。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后,新文科建设进入政策实施阶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于新文科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原山东大学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教授认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1]。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认为,新文科在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开放性、系统性、针对性五个方面的特征[2]。南京大学操太圣教授认为,新文科教育要在回归中国(教育) 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中国(教育)立场,阐述中国(教育)理论,推动国际对话,展现中国(教育) 理论的独特价值[3]。西北师范大学张俊宗教授从学科维度、历史维度、时代维度和中国维度对新文科进行了解读[4]。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新文科进行了界定,但他们的观点有共通之处,即新文科建设不仅是传统文、史、哲、政、经、教育等具体学科的新思维、新范式、新格局的重塑再建,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相辅相成,其具有的“创新、交叉、融合”等特质要义,对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面向未来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从宏观角度来讲,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离不开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支撑,更离不开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软实力”的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民族复兴,更需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可以唤醒人们的历史意识,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5]。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直接影响着国家进步的水平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二)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从中观角度来讲,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二者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1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协同育人,引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美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具有跨界融合思维和实践行动能力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和新需求的必然选择。

(三)理工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微观角度来讲,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6]。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让理工科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学会“人之为人”。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当下,各学科大融合、深互动、强渗透的趋势已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变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要求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触类旁通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对人类社会发展保持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开展人文认知实践、接受人文环境熏陶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能够提升知识整合能力和突破现有学科壁垒的“破壁能力”,形成“跨界融合创新”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发展筑就精神世界的四梁八柱。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高等学校也把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部分高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明确人文素养学分,还有一些高校把写作、大学语文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仍然相对缺失

在传统的理工科专业教育中,仍然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知识传播、技术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一般作为专业教育的补位,甚至存在缺位。一方面,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主观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意识有待加强,他们往往更热衷于选择更有利于保研、就业、出国的各类实用型、竞赛类或技术类课程,认为专业素养才是硬核,各种证书才是综合评价和就业时的“加分项”和“敲门砖”,人文素养因其难以量化、“见效”缓慢等特点而常常被忽视。另一方面,理工科高校优质人文资源相对较少。在理工科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是在21世纪初招生规模扩大时增设的,这一类专业大多数办学基础薄弱,在承担着专业教育任务的同时,承担学校大部分通识教育的教学任务。但这类课程在学生测评、教师工作量计算及职称评聘等方面不受重视,加上授课对象专业范围广,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难度比专业课程大,难以形成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教学成果,部分教师不愿意在此类课程上投入过多精力,以至于高水平大师和高质量“金课”少之又少。

四、新文科视域下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2015年组建了人文素养班,紧扣“立德、创新、跨界、融合”主题,提出了“通专结合、学思融通、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力求打破理工与人文相互“平行”的现状;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借鉴新文科建设思路,持续优化培养方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全面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文理渗透,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1.特色化培养方案

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按照“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课堂教学与素质拓展、名家导学与自主发展”深度融合的培养思路,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统一,设计了“通专结合、理实并重”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理工基础扎实、人文素养高、具有开阔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三个学期文、史、哲、艺、管等方面的理论课程学习和配套的素质拓展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创新思维、审美情趣、责任意识、沟通能力。

2.荣誉教育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多点分散,文化基础、兴趣旨向不同的现实情况,采用荣誉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学籍仍保留在原专业,所有课程单独组班、目标式管理,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设立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五个兴趣小组,聘请指导教师。每个学期选修多少学分、选修哪些课程,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灵活确定。

(二)文化浸润,实施“学思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深入推进改革的重要保障。人文素养班从校内外聘任人文社科类教师,支持鼓励教师结合培养目标、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开展“学思结合、深度参与、重在体验、灵活考核”的教学改革。按照专题精心策划教学内容,推行“课前阅读经典、课上自由研讨、课后拓展提升”的教学模式,采用研讨式、辩论式、沉浸体验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美育,突出思维启迪、价值塑造和情感体悟,把歌剧、音乐会、京剧、演讲等艺术形式搬进课堂,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观点,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

(三)集聚资源,搭建“知行合一”的素质拓展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及地域文化资源,与理论课程结合一体化设计多元化素质拓展项目,打造博雅讲堂、名著深度阅读、读书沙龙、文化研学等特色活动,促进课堂教学与素质拓展深度融合,延展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在认知、体验和践行中,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育人改革成效。

1.名家讲学,搭建高品质文化交流平台

校、院两级共同设计博雅讲堂主题,共享资源,围绕孔孟之道、四大名著、历史名人、科举制度、海洋文化、“非遗”传承、文明礼仪等系列专题,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主讲,为理工科学生提供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意蕴丰富的文化盛宴,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2.名著深度阅读,在阅读中滋养涵养

中外历史上的诸多经典著作蕴含着取之不尽、跨越时空、熠熠生辉的人类思想智慧。人文素养班实施“经典名著深度阅读计划”,通过“选、读、享”三个环节,让每一位学生在“悦读”经典中汲取智慧。“选”:精选200余部中外经典名著,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读”:每位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至少精读1本名著,撰写读书报告和个人心得。“享”:每位学生在读书沙龙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个人感悟。所有环节,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100%深度参与。

3.与课程结合,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

文化调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走进历史的有益途径。人文素养班结合国学智慧、传统经典诵读、审美文化等课程,围绕齐鲁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等进行文化调研和实地研学,每年围绕不同专题组织演讲比赛,定期组织参观青岛博物馆、雷锋纪念馆,礼仪专题培训等文化拓展活动,使学生知史明礼,涵养品性。深度多元的素质拓展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人文素养班已招收10期,使840余名学生受益。据调查,有85.1%的学生认为自己经过人文素养班的培养,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人文知识得到丰富,人文能力得到提升,人文精神得到涵养;92%的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70%以上的学生成为校、院两级社团文化骨干,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的有生力量。学生凭借良好的文化气质和内在涵养、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表现力,受到了参与培养过程的校内外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

五、新文科视域下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新工科新文科协同推进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人文领域的专家,而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一流创新型人才,其核心是“立德、创新”。因此,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时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既要立足新工科的背景,植根于专业教育,又要借鉴新文科的理念,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探新路、创特色,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才能取得1+1>2的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