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政策与文献绩效闭环系统的高校引进人才智库研究

作者: 宋征玺 张燕 高梦潇 朱若星

面向政策与文献绩效闭环系统的高校引进人才智库研究0

[摘 要]开展高校引进人才智库研究,能够促进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学科和机构间的有效联动。文章以学科布局、机构合作、科研产出以及期刊源分析为视角,以西部某高校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相关政策为例,利用文献计量法、履历分析法等方法,挖掘现行政策对推动引进人才提升文献绩效的作用,探析引进人才对学科发展与机构合作布局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智库;闭环系统;人才引进;文献计量法

[中图分类号] G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1-0001-04

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种类型,以高校科研机构作为载体,多以政策、理论分析为切入点,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1]。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在全球领域进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将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储备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中国“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人才竞争愈发激烈。人才是决定组织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应变力的关键因素,也是组织中最不稳定、最易流动的因素[2]。高校人才的适度流动能够提高人才自身价值,给人才所在高校带来活力;但高层次人才的无序流动,不仅难以实现人才自身价值,还会出现无法估量的风险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各大高校纷纷成立高层次人才办公室,统筹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3]。不少高校对 “有头衔”的高层次人才的依赖与日俱增,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日趋频繁[4]。在高层次人才“引、融、用、留”的全链路[5]中,各个职能部门的服务日趋细化[6],科研人员与行政人员间存在沟通壁垒[7]。

智库是学界、政府、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8],高校近年来的智库建设,有望借助学界丰硕的研究成果,聚焦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依托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手段,研究政策激励与科研绩效的互动机制,有利于优化学科发展与机构合作布局[9],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理性引才、促进融合、合理用才、长久留才的人才引育机制,从根本上促进引进人才的良性流动。

本文以西部某高校引进人才的科研产出为对象,以人才整个学术生涯为数据采集时段,以人才特区[10]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为激励,以人才引进前与引进后的科研产出为变化量,以学科布局、机构合作、科研产出以及期刊源分析为角度,结合近年来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相关政策[11],利用文献计量法、科学知识图谱[12]、履历分析[13]等方式方法,分析高校政策与文献绩效闭环系统。

一、闭环系统描述与分析模型构建

构建一个由行政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机构构成的闭环机制,其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由高校的学科管理部门、高层次人才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国际合作管理部门构成,通过制定各类政策对科学研究机构产生影响。科学研究机构是由学院、实验室、科研团队组成的生产群体,其在现有的学科、资源、项目、人力条件下,以文献作为科研产出。

该闭环系统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才引进前在其他学术机构进行学习或工作,表现出较强的学术实力以及发展潜力。高校在行政管理与科学研究的闭环中循环往复。第二阶段:人才引进后,高校采取一系列政策激发引进人才的科研活力,引进人才进入新的学术环境,招收研究生与博士后组建科研团队,在政策与项目的支持下进行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并发表学术论文,对高校的学科布局、国内外机构合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引进人才引进前后科研产出以及高水平论文的动态变化,梳理其学术成长周期。同时,对照近年来该高校人才引进、科研奖励、国际合作与学科布局的相关政策文件与相关决策,构建反馈机制,促进理性引进人才,优化校内相关政策,形成有利于人才持续成长的长效机制。

二、面向政策与文献绩效闭环系统分析策略的制定

根据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35岁左右的人才是最具有创新能力的群体[14], 这个年龄阶段也是职场流动最多变的阶段[15]。因此,本文以西部某高校引进人才为研究对象,以其整个学术生涯的文献为统计数据,从研究方向、学科布局、科研产出、政策决策、人才成长等角度对该校人才引进培育闭环系统展开分析。

(一)引进人才科研方向与学校学科布局闭环

本研究根据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分析对比引进人才科研布局与学校学科契合度的关联情况,然后从研究主题粒度分析科研布局,开展全校科研文献与引进人才科研文献主题聚类,绘制图谱进行闭环分析,如图2所示,从而对近年人才引进的学科布局、人才引进后的团队支撑建设进行评估与反馈。

(二)引进人才科研轨迹与学校人事考核政策闭环

本研究以引进人才整个学术生涯为统计周期,按引进时间逐年分析引进人才在不同的学术机构科研产出的动态变化,并结合不同的年龄梳理引进人才科研成长的周期,然后进一步分析引进人才的科研产出、期刊源变化,收集整理该高校人事考核相关政策,构建引进人才科研轨迹与学校人事考核政策闭环,如图3所示,研究人事制度与科研产出的相互激励与反馈机制。

三、实证分析——以西部某高校为例

(一)数据获取

在Scopus、Web of Science数据库建立西部某“双一流”高校引进人才数据集。通过数据库作者检索,系统会根据机构归属与姓名提供疑似科研产出数据集,根据作者的履历信息与研究方向,合并姓名拼音或缩写相似的论文,剔除无关的论文。此后根据论文的题目对两个数据库的文献进行合并、去重,得到最终数据集总计2798篇论文,如表1所示。

(二)人才引进政策与学科合作布局

自2013年起,该高校将经济特区的建设思路迁移到人才培养中来,采取人才特区政策,对引进人才给予特殊支持。为避免出现引进人才对本地政策不适应、研究方向与传统学科不兼容的现象,该高校为引进人才组建团队,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才资源效益,推动引进人才在基础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以促进学校高水平基础研究或交叉新兴学科的发展。近年来,该高校围绕计算机、材料、能源等学科构建了人才特区,形成了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大脑破译研究中心、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大数据交叉科学应用研究中心以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人才特区,大力促进了计算机科学、化学、能源、环境科学、神经系统科学等学科以及人才培养的发展,并在保持原有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在能源、环境科学与神经系统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人才布局。

从引进人才的文献绩效角度看,产出最多的主题为计算机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方向manifold learning、 locally linear embedding、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流形学习、局部线性嵌入、降维),其次为交叉性更强的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prisoner's dilemma game、 public goods game(合作进化、囚徒困境博弈、公共物品博弈)方向。另一个较大的聚类中心分布在材料学科,其主题为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 cobaltous sulfide、 electrode materials(电化学电容器、硫化钴、电极材料)。引进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全校优势学科群的发展,促进了学科交叉与科研产出。

所引进的人才在被引进前往往有范围较宽广的国内外工作经历,为未来的合作准备了比较丰富的人脉资源。通过对合作机构进行分析,能够助力学校挖掘优质的合作伙伴,为人才培养提供合作桥梁,以点带面地大力促进全校科研产出的增加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该校与引进人才有关的顶级论文紧密合作机构有14个,如表2所示。

通过对引进人才进行履历分析[16]发现,上述14个机构均为该校引进人才工作过、学习过的机构。可见,引进人才与前期工作、学习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优质科研成果的培育与继续产出。

(三)引进人才科研产出与学校人事考核政策的关系

通过跟踪引进人才在不同学术阶段、不同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分析引进人才的科研轨迹与成长周期,为引进人才的服务、绩效考核提供支持。青年引进人才普遍历经至少三个组织机构,其科研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博士学习期间,在博士将近毕业阶段出现一个科研产出高峰。第二个阶段在博士毕业后,在多个机构进行短期工作或博士后研究,在科研产出方面持续发力。第三个阶段是获批人才相关基金并作为人才引进之后作为教授/博导进入国内学校工作,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建设以其本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而且引进单位在薪酬待遇、住房安排以及科研经费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得引进人才进入全胜冲刺期。

引进人才在以三年为周期的校内科研绩效考核的压力下,在引进两三年后进入自身学术成长的全胜阶段,其科研产出达到峰值,此后会稍有变化,但其产出会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学校对引进人才的服务支撑,把握住第一个考核周期格外关键。

本研究通过收集与统计分析该校所有引进人才在整个学术生涯中所发表的论文发现,人才引进前其顶级论文在其论文总数中所占比例最高,高达31%。通信作者署名单位为论文知识产权归属单位,而第一单位为论文完成主体单位[16]。人才引进后,在其论文产出中,以引进单位为通信单位和第一单位的顶级论文占比都是23%。可见,人才引进后,以新入职单位为主体的顶级论文占比优势尚未显现,但从其论文整体分区分布来看,引进人才在其整个学术生涯所发表的论文达到较高的水准且质量较为稳定。

如表3所示,从时间趋势看,引进人才在被引进后其顶级论文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6年虽然高达37.5%,但此时论文整体数量与顶级论文数量较少,随后呈现稳定攀升态势。优质科研成果的培育需要时间,引进人才也同样需要时间调整,以适应新的学术生态环境。表3的数据说明现有政策扶持与考核压力能够积极促进优质科研产出的占比呈上升趋势。

四、结论

本文以西部某高校引进人才所发表论文为数据源,以学科布局、机构合作、科研产出与期刊源分析为角度,结合该校近年来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相关政策与学科布局,通过文献计量法、科学知识图谱、履历分析等方式方法,开展面向政策与文献绩效闭环系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促进了高校优势学科群的成长,并引领了其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人才特区制度建设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聚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调动了引进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其引进前的国内外工作、学习经历,为其引进后的机构合作积累了优质的人脉资源,能够助力学校增加优质的合作伙伴。引进人才与引进前的工作、学习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优质科研成果的培育。

引进人才科研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博士将近毕业阶段出现一个科研产出高峰;第二个阶段是博士毕业后在多个机构进行短期工作或博士后研究,在科研产出上持续发力;第三个阶段是作为人才引进之后进入全胜冲刺期。对引进人才的服务支撑,把握住第一个考核周期格外关键。这个周期内,在现有政策扶持与考核压力下,引进人才顶级论文占比呈上升趋势。

五、启示

高校纷纷组建智库研究团队,挖掘本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建立创新培育机制,关注国家发展重要战略,为其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支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高校要聚集优秀的人才,为人才提供科研平台、组建团队、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做好配套服务,从而为人才在科研方面的成长提供助力,这样才能真正将引进来的人才留下来并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人才强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引进人才突破原有机制限制,对于完善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前沿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面向政策与文献绩效闭环系统的高校引进人才智库研究,有利于促进行政管理与科研机构的良性互动,促进高等教育行政治理体系的持续完善,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长效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杨锴,周岩.引智创新型高校智库团队成员配置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11):72-77.

[2] 李纲.基于人才引进和流失的组织内隐性知识传播模型[J].情报杂志,2011,30(7):130-134.

[3] 吴帅.府际关系视野下的我国海外引才政策同质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30(9):89-9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