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云南高校统战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创新路径
作者: 胡曼云 李若青[摘 要]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是统战工作的战略要地和前沿阵地。云南作为边疆省份与多个国家接壤,其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相互交织。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信息社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云南高校统战工作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文章在分析新时代云南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的基础上,列举了云南高校统战工作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从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提高意识形态辨别能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探索实践创新路径,不断推进云南高校统战工作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云南高校;统战工作;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04-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知识分子是生产力的开拓者、文化的创造者、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统一战线无小事,统战工作涉及的主要是同党外的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大局。”[1]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做好高校统战工作意义重大。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3个国家接壤,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多元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影响客观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云南高校处在这样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其统战工作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和挑战。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云南高校统战工作,维护边疆地区团结、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使云南高校统战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云南高校统战工作对象的力量得到有效凝聚,促进云南高校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推动云南高校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新时代云南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统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东南亚、南亚多国邻近,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边境线长4060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云南多民族和睦共处,其边境居民与邻居国居民有着密切而和睦的关系,同时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文化差异、利益关系冲突等方面会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而且各种矛盾和问题复杂多样、内外交织。精准研判、妥善调处各类矛盾和问题的难度较大,民族工作、宗教工作任务艰巨。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云南统战工作如何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建设,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保云南边疆地区稳定发展,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谐快速发展。
高校统战工作是云南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师生多、占比大,国际交往交流多,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相互交织,中外文化相互影响,使其统战工作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也是民主党派人士较多的场所。云南省8个民主党派齐全,丰富的统战资源在云南高校都有分布。比如截止到2020年,云南大学有7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共有成员448人;昆明理工大学有7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以及本校的归国华侨联谊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共有成员974人;大理大学有6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共有成员290人。在这些成员中,高职称高学历人士占比较大,其中不乏少数民族人士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部分党外高知代表人士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等,每年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此外,还有许多包括高校学生(尤其是硕博士研究生)在内的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来自不同派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受不同文化和信仰影响的统战对象,在网络技术发达以及信息传播速度快、国内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深入开展、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都极易受外界影响,这也使得云南高校统战工作的形势更为复杂。
(二)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其一,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的深入与多元化。在全球化背景和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且纷繁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3]。境内外高校间的交流日益密切,高校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合作办学等,同时存在的政治观念上的差异、学术思想上的交锋、文化交流上的碰撞等都给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挑战[4]。我国高校作为西方敌对势力和组织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领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交往的日益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和组织极易通过交流交往传播西方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念,这就影响到高校师生对我国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云南高校也成为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碰撞、博弈的场所。自1986年至2020年,云南大学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余名留学生及海外汉语教师前来学习交流,现已与20多个国家的8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十三五”期间,云南民族大学通过国家留基委项目、“3+1”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赴美带薪实习等方式,派出学生累计1538人次,前往美国、澳大利亚、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等地学习交流;大理大学与19个国家的50多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云南农业大学与23个国家的75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随着境内外高校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出国和归国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外籍教师、外籍来华交流学习人员人数激增,防范境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也成为统战工作的一部分,这部分统战工作较敏感且难度大。
其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便捷化发展。当前,云南高校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日新月异,互联网开放、快捷、多元的特点,给统战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和组织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实施文化渗透的策略,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其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其高校的学生和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和文化观念造成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统战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思潮、思想的传播速度、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造成诸多困难。同时,宗教传播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形势更加严峻。
其三,统战对象群体结构的扩大化和多样化发展。高校的统战对象包括其师生当中的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出国和归国的留学人员等[5]。作为高知人士聚集的高校,有不少党外人士还是重点统战对象,高校所在地的各民主党派基本上都有高校专家学者担任其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6]随着我国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境内外高校之间交流增加,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越来越多的境外知识分子到云南高校交流、学习和任教,高校统战对象群体的构成日趋扩大化和多样化。高校统战对象不断增加,教职工结构不断变化,人员构成更为复杂,利益诉求更为多样。随着高校学生数量剧增,教职工人数也相应增加,学生中的博士研究生比例越来越大,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以及“海归派”比例越来越大,这对高校的统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战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各类统战对象的利益诉求有所不同,难以切实满足他们的需要,凝心聚力难度增加[7]。
二、新时代云南高校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一)统战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一是一些规模不大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存在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工作规划和缺乏相关保障条件的现象。部分公办高校虽然设置了统战工作部门,但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权责划分不够清晰,工作人员处于“被兼职”状态,无法正常发挥统战功能。笔者在2020年末的调查中发现,不少云南高校虽然设立了党委统战部,但大都与组织部门或宣传部门等合并或合署办公,没有独立设置的统战工作机构。或者虽然配备了统战部部长,但往往同时兼任组织部副部长或宣传部副部长等,还分管其他工作;有的虽然设立了统战部办公室,但人员配备不到位,还承担了其他日常事务。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扶贫工作、干部工作等任务重、要求高,统战部部长和统战部门工作人员往往被拉去做其他事,其投入统战工作的时间精力都受到影响。二是云南高校统战工作发展不平衡,尽管上边很重视、有要求,但基层统战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存在“上热、中温、下凉”的状况,有些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离党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许多高校缺乏系统的统战工作规划和制度规范要求,统战部门主动规划部门统战工作的意识不强;学校尤其是二级学院对统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统战工作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执行制度不严格,工作流于形式,不落实或实效性差,还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的现象。
(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难度较大
云南高校地处祖国边陲,少数民族师生人数众多,不同程度信教人士也不少,学校难以全面掌握师生在校外参与宗教活动的情况,摸底排查难度大,师生参与非法宗教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校园周边的环境也较为复杂,学校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任务重、风险高。近年来的宗教渗透较为隐蔽,手段多样,防不胜防,校外非法宗教活动对学校影响较大,如何更好地开展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摆在高校统战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与地方统战、民宗、公安(安全)部门的联系沟通机制,但在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方面还有不足,需要加强。有些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对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一网两单”制度;有的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对师生的信教排查不深入、不细致,不同程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人头点清、原因搞清、活动摸清、政策说清。云南有的高校出现党员信教和个别教职工参加非法宗教聚会活动被公安、民宗、统战部门查处的情况,给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部分统战工作的动力和创新性不足
一方面,高校开展统战工作有赖于其民主党派统战对象的积极参与,但其民主党派组织发展不平衡,有的党派人数较少,人员比较分散,难以积极有效地凝聚各党派人士的才智投入到统战工作中。加之有的高校领导对统战理论方针政策学习研究不够,对统战工作认识水平不高、重视不够,对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研究不够,统战工作的创新性与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不少高校的统战工作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其意识形态工作还不够深入,缺少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民族类高校中,聚集了不少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统战方式,增强统战对象对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这方面的统战内容和方法创新性相对不足。当前有的高校开展的统战工作,主要是为民主党派提供活动场所、经费支持,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对贡献和影响力大的统战对象关注较多,而对其他党外知识分子关注重视不够;在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开展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宣传活动方面做得不够,在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问题调研、决策协商、专项监督、民主监督方面也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之,统战工作的内容、方法、特色创新性不足。有些高校统战工作覆盖面不够广,尚未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
(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加强
云南高校统战部门一般都对统战对象尤其是民主党派人士进行分类指导,但各个民主党派的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各不相同。有的民主党派人数较少,活动开展不正常;有的民主党派组织松散,内部管理较差,缺乏凝聚力,开展活动大都是在一起吃饭,缺乏有质量有意义的内容;有的民主党派人数相对较多,内部管理较好,活动也开展得不错,在统战部门帮助下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参谋助手、增进团结、促进和谐、自我教育、民主监督、服务社会等作用。但是,从其总体来看还普遍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民主党派人士呈现老龄化和年轻化状态,领导班子新老交替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有些人加入民主党派的功利性较强,如果在组织里得不到好处,就不热心、不积极支持基层组织建设;有的人是因为他人或组织动员、引导、推荐甚至是要求加入民主党派的,自己并不太情愿,因此不会积极参与基层组织建设;有的人是因为加入中共党组织受挫后转而加入民主党派的,不大可能在民主党派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云南部分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的困难比较大,工作难推动,活动难开展,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有限,班子领导不力,制度建设和工作创新有待加强。例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云南某高校目前有7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并成立了归国华侨联谊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统战团体,但是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有的组织近几年基本没有吸收新成员,其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有的组织活动较少且形式单一。云南很多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普遍反映活动难组织,其中一个原因是活动经费报销较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活动组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