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作者: 朱勇

[摘 要]工商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在新文科建设中面临体系重构、知识延展、学科交叉的挑战,亟须对标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现代标准。如何解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综合性、规范性问题成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改革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把国内高校的理论教学优势与实践教学特色有机结合,从基础课程体系入手,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新文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35-03

《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表明新文科建设在振兴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复兴进程中责无旁贷。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新科技革命为引领的产业浪潮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高校亟须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跨学科专业知识,推动专业间深度融通。传统专业既要守正创新,又要分类推进,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实现文科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就要紧紧抓住课程体系这一关键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以新兴交叉学科、课程的融合,培养厚基础、复合型的新时代人才。

一、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现存问题

有研究认为,新文科建设涉及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问题,涉及理论、研究、实践、方法等方面的系统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1]。此外,新文科内涵建设需要深入研究高等院校的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以及文科人才分类、分层次培养的体系结构问题,并加强文科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2]。由于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过专过窄等诸多问题,有研究认为新文科实为对传统文科教育的升华,是对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范式等方面的全面重构[3]。新文科建设可以弥合以学科专业为载体的知识生产方式,由单一学科专业向跨学科、超学科转型,新文科专业并非等于传统专业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下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重组与重构[4]。但是,新文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更重要的是在跨学科视域下科学凝练其核心课程,并构建起以核心课程为基础、以相关课程为支撑的通识课程体系,创新其培养模式,使学生最终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核心竞争力”[5]。总之,新文科建设应在评估文科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新理念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究范式进行探索和创新[6]。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比新文科建设要求与现有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亟须探索专业内涵提升路径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存在传授知识多、启发智慧少,课堂教学多、课外环节少,研究学术多、分享经验少,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关注教学多、实践训练少的“五多五少”问题。新文科建设要求专业内涵更加丰富、学科知识相互融合、课程思政要素融入更加顺畅。课程思政内涵挖掘是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特色,要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并融入课程教学体系[7]。因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要以课程思政内涵凝练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而丰富工商管理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建设层次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应设立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亟须解决系统性、综合性、规范性的教学体系设计问题

从新文科建设要求来看,现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有效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学生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程度不够,更缺乏现代产业发展急需的综合性专业领域知识。学生知识面窄,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学生如果在课后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则有可能获得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8]。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综合性、规范性入手,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拓展学科交叉及融合度,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精华,锻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综合能力。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亟须对标人才培养新标准

分类、分层、精准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新趋势。现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度偏向、借鉴学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缺乏独立的实践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没有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要求,模糊了实践人才培养与学术人才培养的边界,这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变这一困境的途径之一就是以新文科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成熟、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之外,不断完善由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培养活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毕业实习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训练均需通过强有力的实践教学来发挥作用,这是工商管理专业内涵提升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国际产业发展形势对综合型、高素质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管理人才不仅要懂得现代管理技术,还要掌握一定水平的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构建系统而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上述难题的重要抓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立足我国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又要前瞻性地关注国际知名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新变化,把国内高校的理论教学优势与实践教学特色有机结合,注重对人才培养的思政要素融入,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工商管理专业改革思路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应以专业内涵提升为引领,着力构建本科专业教学与人文、科学素养融合机制,做到“三个强调”,即强调以学生为重点的教学转变、强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产出导向、强调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三个强调”分别从教学、人才输出、可持续发展角度强化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思路。

教学上不再是效率低下、满堂灌式的单向知识传递,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人才输出表明了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求对接国家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放眼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开放的姿态办学,将高校人才培养纳入国家、社会、民族的复兴事业全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则强调了人才培养的动态递进,而非一朝一夕的短暂表现,这是与人才输出一脉相承的思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部门必须随之进行调整,确立新的人才培养导向,甚至应前瞻性地预测到新兴业态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及时引导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新文科建设思路也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应更具对宽口径、厚实力人才的培养能力,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学科理论素养和行业实践能力培养,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任务的技能要求,并相应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合行业需求开发贴近实践需求的新课程,编制新教材、新大纲。

三、专业改革具体措施

(一)专业内涵提升

新文科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要以提升内涵为引领。首先,应发掘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度和宽度,尤其注重对本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凝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延续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命周期。其次,应在专业技能培养中融入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结合当代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现状、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构建多阶段、多平台的课程体系,在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培养其坚定的理念信念和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

(二)课程体系改革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将遵循“5691”的改革思路,通过构建多阶段、多平台、多能力的“三多”课程体系来强化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5691”中的“5”为“5个阶段”,即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交叉学科阶段,这5个阶段逐层递进、层次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6”为“6个平台”,即课程体系赖以建立的基本素质与技能、行业技术、产业经济(以下简称产经)、管理、法规及职业素质等6大平台;“9”为“9个能力”,即课程体系中所涵盖的专业基本技能、产经评价能力等9种技能训练;“1”为“1个环节”,即实践环节。具体建设任务及内容如图1所示。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教育部对新文科专业的建设要求,对照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分类,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立必须学习的课程模块。核心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强调“必需、好用”、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主、坚持“注重应用性和行业技能培养”等先进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反映最新的经营与管理发展动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或以兴趣为驱动的“沉浸式”教学模式[9];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确立课程内容设计原则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内容设计应遵循能力导向与项目驱动的原则。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要求理论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教学应与实训课程教学大纲的应用能力培养相匹配,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甚至在教学场地选择上可以突破常规,带领学生到企业上现场课,到管理一线去观摩学习。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双大纲”模式设计要遵循新文科建设指引下的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标准、强调学生的理论宽度和厚度、注重学以致用的能力深度,但同时要兼顾科学常识与社会认知的融合。项目驱动原则则要求教师自身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以企业管理实际问题为指向,引导学生在仿真的管理情境下,综合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知识或技术分析方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但指导教师在课后应该剖析管理问题背后隐藏的知识主线,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夯实理论基础。学生通过这类仿真实验、实践,将专业课程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五)学生学习模式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班级学习虽然强化了班级荣誉感和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但由于学生数量多、学习能力差别大,对知识传授的理解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生能力锻炼。采用“矩阵式”学习小组方式,一方面可以配合仿真的管理项目操作,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将教师单向的知识传递向启发式、协调式、指导式教学转变,通过讨论教学法、讲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探究式学习、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推论验证,提升学生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先对专业领域的课程思政元素内涵进行深入发掘,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时代性,构建多阶段、多平台、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具体管理技能应用的结合。重构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能充分体现新文科建设对专业改革的要求,提高通识课程的选用标准,积极引入大学语文、逻辑基础、大数据管理等文、理科课程,夯实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拓宽知识视野,拓展学科宽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紧跟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摒弃传统管理类课程体系中的“水课”,从人才培养的不同角度精炼现有课程资源存量,结合新时代学科发展要求积极打造“金课”,提升课程转型升级带来的增量。这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注重将人才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与哲学、经济学、法学及自然科学等学科相融合,探索跨专业的基础通识课教学衔接,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拓展工商管理的教学广度与学科深度。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铭玉.新文科—— 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8(1):19-22.

[2] 袁凯,姜兆亮,刘传勇.新时代、新需求、新文科: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7):67-70.

[3] 马骁,李雪,孙晓东.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21-25.

[4] 崔延强,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 大学教育科学,2021(1):36-43.

[5] 权培培,段禹,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27(1):280-290.

[6] 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8(2):15.

[7] 彭红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1(5):1-3.

[8] 张育智,占玉林.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成功关键问题探析[J]. 大学教育,2021(3):1-4.

[9] 张昀.以兴趣驱动的沉浸式教学模式设计及评价机制[J].大学教育,2021(4):126-128.

[责任编辑:钟 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