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探究

作者: 云芸

[摘 要]广西地处中国南疆,作为中国与东盟经贸、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是多民族共居、多文化汇聚之地。提升广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广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探索提升广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75-04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正处于关键的“拔节孕穗期”,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青年学子的思想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不免会动摇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因此,只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筑牢学生的思想之基,才能充分调动起大学生这个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群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大学生必须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首要的就是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广西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为更好地了解广西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以访谈为辅。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发放电子调查问卷2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37份,有效回收率为97%。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助力。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广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观兴趣较为浓厚,希望能够更多地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回答“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时,有44.62%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26.66%的学生选择“一般感兴趣”,26.41%的学生选择“非常感兴趣”。

在回答“你觉得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时,51.1%的学生认为是“整个社会缺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27.1%的学生认为是“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及途径”,15.12%的学生认为是“西方文化冲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下降”,仅有4.71%的学生认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符合现代的观念”,1.97%的学生认为是“其他”。这反映了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尚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不断探索如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文化传承。此题男女生的选择几乎一致,但值得探讨的是,男生中有10.77%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符合现代的观念”,而女生中仅有3.11%选择此选项;对于“西方文化冲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下降”选项,男生的选择比例也比女生略高,侧面反映了女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高于男生。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男女思维不同,从心理学看,男性的思维偏向于“场独立型”,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女性的思维则偏向“场依存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2]。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

此次调查不仅从宏观上分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还考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从问卷反馈结果来看,广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不一,学习较为粗浅,多停留在表面。在回答“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多少”时,仅有4.96%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27.25%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58.52%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8.79%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0.4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这表明学生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评估不甚乐观。

在回答“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的由来”时,学生表示“十分了解”的占15.61%,“比较了解”的占51.89%,“了解一点点”的占30.58%,“不甚了解”的占1.67%,“没兴趣了解”的占0.25%。虽然超过半数人表示“比较了解”,但在具体问及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时,很多人却无法作答,比如不了解端午节要喝雄黄酒、挂香囊,不清楚重阳节要登高、赏菊、插茱萸等。而进一步问及圣诞节有何惯例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平安夜可相互赠送苹果以示祝福。这表明,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更爱过“洋节”,反而对传统节日的相关仪式不够了解。

3.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此次还针对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取方面做了调查,包括获取途径、学校有无开设相关课程及学生喜好的方面等。调查显示,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较少,以学校教育为主,希望通过更多渠道了解学习“活”的传统文化,而非理论上的知识。在回答“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选)时,学生选择“学校教育及课本知识”的占87.48%,选择“各种媒体及活动宣传”的占70.89%,选择“长辈讲述及习俗传承”的占67.6%,选择“自行阅读各类典籍”的占58.91%,选择“其他”的则占27.79%。

在就“你觉得学校采用什么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了解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进行选项排序时,综合排序最高的为“利用网络媒介”,其次为“开展相关讲座、诵读、展演”,再次为“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最后为“开设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课堂”,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提出可以结合实践进行线下互动、到传统文化基地考察,还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在潮牌、音乐、食品等方面增加中国元素,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和求知欲。由此不难看出,学生更希望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了解传统文化,而不仅仅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来了解。

4.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助力

问及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助力时,54.64%的学生觉得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37.26%的学生觉得比较重要,7.51%的学生觉得一般重要,仅0.59%的学生觉得不重要,这说明新时代大学生普遍认可传统文化的价值。而在问及“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给你带来的影响”时,学生的回答比较积极,认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素养及文化自信,而且能更好地促进自己成长成才。

三、广西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冲击社会文化氛围

自辛亥革命终结封建王朝后,经过历次运动的洗礼,一些传统文化、传统习俗或多或少被打上了封建、落后的烙印,导致传统文化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式微。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40岁以下的中青年、青少年面对的是以欧美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交汇冲击的社会文化氛围,来自欧美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引领着时代潮流,年轻一代多以此为时尚。虽然近年来以汉服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有逐渐兴起之势,但单一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影响力只局限在有限的圈子或群体中,而这一表现形式尚不足以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精神层面表达的缺失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发挥更大作用,因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难以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风向标。在如此的社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中青年、青少年,显然很难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

(二)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不够

自蒸汽机发明以来,历次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居所、家具、家电、交通工具等都较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社交模式的深刻演变也极大冲击了地方特色文化及传统习俗的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所根植的社会基础已发生改变,在现代社会中传承这类文化或习俗变得困难重重。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他们对民族服饰、民俗活动、传统艺术等的诞生、演变过程缺乏了解,因而也很难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将其传承下去的意义。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简约、便捷的事物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在特定传统节日中进行展示、表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多,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多的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旁观,参与度较低。大部分地方特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难以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仅勉强维持一种形式化的传承。此外,为赢得更多的目光,获得短期的社会效益,部分群体将传统文化作为噱头,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应用有庸俗化、娱乐化之嫌[3]。

(三)新媒体技术运用力度待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由此导致行为习惯上的巨大变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发生了“文字→声音→影音”的演变,传播工具也经历了“书籍→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的变迁,传播技术则实现了“纸质→有线→无线”的飞跃。美国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之说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社会责任之一,即为传承社会遗产。”[4]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造就了当前各类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且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传统文化诞生之时已有了天差地别。快餐化、碎片化的内容逐渐流行,而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则难以适应这一特性,在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方面未能跟上流行的步伐。因而在当前的传播方式下,通过各类新媒体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与日渐丰富多彩的现代娱乐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形式也比较单一,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十分有限。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娱乐活动已形成深厚的产业化基础,随着技术进步、城镇化率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消费群体。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则缺乏这样的产业化基础,这也意味着开展高质量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远高于现代娱乐活动,且受限于现实条件,可选择的形式较少。这是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组织或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和时间,只能选择较为简单的形式,但这显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五)学生个体主动学习意识不足

由于传统文化并非大学阶段的必修课,与未来的工作也无紧密关联,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驱动力较弱,仅凭兴趣爱好自学或为了学分选修是大部分学生的常态。部分经历了多年应试教育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仍难以形成为理想和情怀而学习的意识。在就业压力日渐增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学生往往无暇研究学习体现着理想与情怀的传统文化。而在课余时间,学生又面临各式各样娱乐活动的诱惑,鲜有学生选择放弃娱乐和休息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因而,在现实主义哲学的影响和巨大的学业、就业压力之下,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和意识。

四、新时代提升广西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策略

(一)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舆论宣传中的话语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行、持续演进的精神内核,其传承至今的许多内容都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理念,即使在其诞生千百年后的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舆论宣传中的话语权,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展示,而应该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中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探寻其与现代人文理念的共振频率,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传承制造广泛的心理共鸣。如果我们细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通之处,不难发现诸如宽仁慈爱、悲悯苍生、天下大同等思想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极高的契合度。因而在宣传的表现形式上,应减少以空洞的说教和宏大叙事来讲述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中的体现等方式,宜突出对人的关怀,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对灵魂的洗礼和对人的教化,进而拓展到民族和国家的构建,增强现代社会中的广大民众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

(二)因时制宜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和传统习俗能否在现代社会中更广泛地传承,关键在于其能否因时制宜地做出必要的改良。应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在保持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对地方特色文化和传统习俗进行形式上的改良,摒弃过于烦琐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广大居民当前的生活条件、日常习惯,抓住新一轮文旅产业大发展的契机,改良地方特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提升其便利性、可操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促进其从“艺术品”向“生活用品”转变,并逐步产业化、市场化。相较于只能束之高阁、仅供观赏的“艺术品”,“生活用品”无疑更亲民,更容易在民众中普及。只有融入广大居民的生活中,地方特色文化和传统习俗才能形成持续传承的驱动力,乃至发展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具备一定市场规模的文旅产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