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导向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研究

作者: 樊怡菁 李乐凡

[摘 要]信息素养是学术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石,以研究为内驱力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能促进信息素养能力与学术探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文章讨论研究生学术导向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意义,梳理信息素养教育的国外理论研究和国内实践进展,分析国内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研究即探究、检索即战略式探索的核心理念,提出研究生学术导向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路径。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学术导向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融入研究生学术研究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发挥着系统效应。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学术导向;学术探究能力;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4-0034-04

学术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要义。信息素养作为学术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石,在助力研究生获取和把握研究动态、捕捉与发现前沿热点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本上是通过科技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来实现的,但课程大多局限于资源和技能导向[1],以检索技巧及数据库使用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游离于真实的学术情境之外[2],且培养过程短暂,与研究生教育“学术探究”的本质属性要求尚有差距。

本文旨在探索能够融入研究生学术研究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以学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教育为引领,依托学术情境分析逐步引入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将信息素养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与学术探究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之间构建起清晰的脉络。

一、研究生学术导向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背景及意义

(一)支撑研究生教育“学术探究”本质的实现

学术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体系。目前,部分高校面向研究生开设的研究方法类课程不够全面,在研究生学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上还缺乏一个有高度的、全方位的架构。融入真实学术情境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将为研究生学术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将信息素养与科研、学术等概念和思想融为一体,强调信息素养与科研的紧密结合[3],讲授真正在学术研究中有意义的理念和技能,以契合研究生教育要求、支撑研究生教育“学术探究”本质的实现。

(二)有助于研究生学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目前,以科技文献检索课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知识本位”,即注重研究生知识的获得,而不是思辨和认知能力的发展[4],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素养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学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改革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将有助于形成“问题导向”的课程范式。以科研规训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于渐进中融入研究生不同阶段的学术活动,有助于确保课程教学以最短路径触及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能力培养,让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成为培养研究生学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沃土”。

(三)帮助指导教师从普及科研通识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融入研究生真实学术情境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围绕着学术研究各阶段对文献信息的不同要求,有层次地利用问题引出各个研究节点所对应的信息理念与能力达成要求,将学术探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让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学术研究所遵循的一般路径和基本规范。这于专业指导教师而言,可以帮助他们从普及科研通识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5],从而将精力和时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指导上,提高工作效率。

二、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国外理论研究与国内实践进展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在国外被提出,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近年来,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国外相关机构相继发布多份有影响力的信息素养教育文件,其中,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于201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在构建整体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框架方面贡献突出,在理论层面引领各国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框架》将学术研究视为一个与信息相关的、开放式的探究过程[6],强调信息素养教育应融入科研过程与学术情境。《框架》的颁布是信息素养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在高等教育领域颇具前瞻性和指导性。各国也随之开展了基于《框架》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

在国内,学者洪跃等对国内545所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课率仅为24.58%[7]。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在延续资源导向、技能导向和图书馆导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1],只有少数一流大学将信息素养的培养重点从纯粹的技能层面上升至对学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较为典型的有:中国科学院大学构建的以支撑科研与创新素养能力为核心的泛信息素养教育体系[3];清华大学围绕科学研究需求设计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必备的信息方法与技能[8];南开大学开展的融入学生不同阶段学术活动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针对研究生开展的科研素养培训中将数据库利用、项目申报、论文写作、投稿等内容放在一个课程体系中[9];上海外国语大学构建的面向研究生的,融入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直至投稿发表等论文写作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10];福州大学以科研工作流程为主线,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维度重新组织信息素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信息素养学习中提升科研能力[11]。相较于国外,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多以实践为先导,以上高校基于《框架》理念开展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二)存在问题分析

学习过程的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要义,这一本质属性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应集中外化为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所蕴含的学术性、探究性和创新性[4]。然而,传统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与这一目标要求之间具有明显差距。

从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来看,传统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本以科技文献检索课为实施载体,内容大多局限于对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技能训练以及专业文献的查找与分析,在教学理念上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导向,无法超越“技”的层面上升到“道”的高度,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形成[12]。同时,现有的科技文献检索课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通常还会与真实的学术情境和科研脱节,导致研究生在后续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因缺乏与自身学术情境相匹配的信息理念与能力而无法解决在各个研究节点上遇到的信息问题。此外,科技文献检索课一般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课程内容虽有助于其掌握基础的专业文献检索技能,但对于学术层次和研究阶段各异的研究生来说,研究态势分析、潜在知识挖掘、学术成果交流等进阶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则无法以连续性的方式融入他们的学术研究。综上可见,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无法满足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以知识内容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过程缺乏开放性和探究性,缺少让研究生参与和研究的机会。学生虽然都记住课上讲授的检索平台、检索方法和检索技术,但后续还是无法将其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科研过程。

三、研究生学术导向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思路及实践探索

(一)改革思路

1.课程建设以“研究”为架构,加强教学内容与科研内容及情境的协同

研究生超卓的学术探究能力得益于遵循研究规律所进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4]。因此,改革需要通过对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及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更新来彰显信息素养课程对学术探究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是更新教学理念,确立“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将突破传统的方法技能课的定位,在教学理念中融入《框架》的核心概念——研究即探究(Research as Inquiry)和检索即战略式探索(Searching as Strategic Exploration),不再狭隘地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搜索能力,而是将其理解为利用已有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将教育导向根植于研究生认知和思维层面的能力培养,将培养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二是建立进阶教学目标,拓展课程内容体系。入学第一学期,研究生迫切想要了解查阅资料的方法和技巧,这个阶段可继续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在原有的各类信息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的内容基础上,增加对所获信息的正确认知、甄别以及判断等方面的内容,强调检索过程的探究性,此为研究生学习信息素养基础知识的第一阶段。第二学期,研究生普遍进入思考论文选题的学术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开始思索查阅资料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表现出对自身所处学术研究阶段的探究欲望。此阶段将增设新的信息素养进阶课程,课程内容依托学术情境分析逐渐引入,围绕研究选题确定、研究态势分析、文献综述撰写、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研究成果发表等任务需求和研究场景,讲授与之关联的信息发现、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跟踪的工具、方法等,将课程内容融入解决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的实际应用中。上述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对应不同核心能力的培养,遵循研究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满足研究生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2.课程范式以问题为导向,突出以科研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范式,能够发挥真实问题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让研究生直接参与到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问题情境中,促使课程教学与学术探究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可采用面向研究问题解决的信息及分析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引用科研实例,让研究生在真实的科研问题引导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还原检索思路及知识发现过程[13]。目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多由高校图书馆开设,其教学团队成员同时为高校图书馆的专业馆员。得益于在图书馆从事情报分析、科技查新及定题跟踪等服务的积累,教学团队谙熟信息检索及信息素养知识对科研工作各环节的支撑作用及规律,可从受理的大量科技查新和定题跟踪项目中筛选适宜的研究课题案例,经润色和整理后建立各学科的教学案例库。通过案例和情景教学法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学习任务中的现实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热情[14],为研究生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探究、体验等方式完成对学生的思维建构。

(二)实践探索

2020年和2021年秋季学期,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面向研究生开设了“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修炼”系列专题讲座。开设此系列讲座的构思积淀已久,来源于多年来教学团队对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和对教学效果的主动观察。经调研和凝练,教学团队将讲座主题确立为讲授在学术研究中有意义的理念和技能,以期对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讲座的各分主题有“如何提出一个还不错的研究选题”“文献高效阅读的正确‘姿势’”“文献综述那些事”“参考文献轻松get”“玩转文献查找:3招技巧一课解锁”“有效利用专利文献,为科技创新插上翅膀”等,提供包括如何通过文献调研确定研究选题、文献高效阅读、文献综述撰写、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规范、专利文献检索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见表1),将文献检索之外的更丰富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科研活动部分节点的学术情境中。两期讲座参与者四百余人,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少量博士研究生也积极参与其中。讲座收获不少研究生的正向反馈,参与者回头率高,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较高,还有研究生导师向教学团队发出为其团队单独举办讲座的邀请。

表1 讲座主题和教学内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