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路径探析

作者: 李秀华

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路径探析0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特有的精神财富。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文章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设计问卷开展调查,抽取2255名学生为样本,在了解广西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通过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培育专业教师团队、完善课程标准体系、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等方式探究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有效路径,旨在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

[关键词]广西红色文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5-0118-05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探寻本土红色文化闪光点与学生需求点的最佳对接方式,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形式,搭建思政课独特的教学载体,这能为广西高职思政课注入新鲜活力,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

一、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概况及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一)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红色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态、制度、行为及心态[2]。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积累的特有的精神食粮,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知识宝库。广西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广西儿女的革命足迹基本遍布广西全境,他们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力量。广西14个地级市中有11个市记载了红色革命历史,在空间上形成了以百色市、桂林市、梧州市为三角,相互延伸,东连粤西、北接湘西、西连云贵的广西红色文化富集区,共有84个县被列入革命老区范围[3]。

(二)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价值三向度

1.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特点,厚植热爱八桂情怀骨气

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来源于广西本土,本土红色文化与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高职院校思政课与本科院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教学形式上因生源基础而各有其自身特点。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用广西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广西英雄人物故事弘扬广西红色文化,传承广西红色文化基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自信。

2.遵循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目标,筑牢职业理想信念底气

新时代高校的德育目标蕴含政治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三个维度辩证统一,融为一体。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需精准定位德育目标。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科技报国、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引导其遵循职业道德,锤炼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红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鲜活素材,是历史沉淀的重要底气,是激励学生的重要载体,有效应用红色文化资源,能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广西先辈在推动国家发展、广西发展过程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功勋后,激发对职业的自豪感、荣誉感,通过价值引领达到情感认同,筑牢职业理想信念底气。

3.遵循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趋势,激发建设壮美广西志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发展取得了较多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人才紧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广西的发展在全国发展水平中相对滞后。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受学历影响,向广西以外的省份求职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毕业生会扎根本地寻找就业机会,其也成了广西人才梯队中中等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学生,他们能较快了解自己家乡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在其继承了广西人民纯朴、勤劳、务实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用广西红色文化熏陶、感染、激励年轻一代建设广西的意志有天然的民族禀赋和现实基础,便于激发学生建设壮美广西的蓬勃意志,为广西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启注入新生力量。

二、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家乡所在地市,就读学校所在地市等;第二部分是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对广西红色文化的了解概况、感兴趣程度、了解渠道,广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深度、融入形式、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等。问卷包含18个题目,包括1个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意见建议的开放题。本次调查抽取广西十余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广西科技职业学院、北海职业学院、百色职业学院等,发出问卷2255份,收回有效问卷2255份,其中男生占比37.47%,女生占比62.53%;大一学生占比87.1%,大二学生占比11.22%,大三学生占比1.69%;广西籍学生94.02%,非广西籍学生5.98%;生源具有广泛性,本次调查中参与问卷填写的学生生源地覆盖广西14个地市(见图1)。

(一)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基本情况

1.学生对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感兴趣,认为有必要融入思政课

在参与调查的2255名学生中,有87.63%的学生认为广西的红色资源较为丰富,98.36%的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兴趣,96.41%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必要,92.95%认为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广西红色文化课程有必要,说明学生对红色文化是感兴趣的。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问卷调查显示,91.13%的学生认为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广西高校思政课能坚定理想信念,92.06%认为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怀,88.51%认为能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认同,79.42%认为能激发建设广西、服务广西热情(见图2)。

2.思政课教师有意识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但是融入深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是有意识地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但是融入的深度不够,内容不够丰富。调查显示,有73.2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较为重视在课程中融入广西红色文化,25.68%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重视。93.8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思政课中融入广西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但有6.12%的学生认为不丰富且较为枯燥。30%左右的学生对广西的韦拔群、李明瑞、黄日葵等红色人物了解比较多。对于广西学生军、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百色起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红色事迹,62.48%的学生表示大部分听过,36.1%的学生表示听过一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没有听过,这说明教师融入红色文化的深度有限(见图3)。

3.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与生源本土化关系紧密

广西本地的学生比外地学生更了解本地红色资源,说明学生在红色文化了解方面受本土文化影响。通过交叉分析,河池市生源地的学生有81.62%听过韦拔群的故事,而在全区的调查数据中,平均数仅为54.81%,而贺州市生源地的学生听过韦拔群事迹的仅有42.86%。在调查学生主要从何处听说红色人物事迹的情况时,51.75%的学生表示由爷爷奶奶等前辈讲述(见图4)。在问及学生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程度是否跟其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多少有关系时,56.63%的学生表示关系很大,36.36%表示有一点关系,只有7.01%的学生表示没有直接关系。

4.红色文化融入路径比较单一,学生对创新教学方式有期待

思政课教师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中多采用视频播放、案例讲授等传统教学方式。调查发现,学生对创新教学方法有期待,从图5的词云看,学生更喜欢实践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教师融入广西红色文化的方式85%以上主要为案例讲授法、观看相关视频影片等。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有期待,在问及学生喜欢思政课通过何种形式融入广西红色文化时,选择情景剧扮演的占39.96%,选择搜集资料完成相关作业(如微视频、调研报告、绘画等)的占44.66%,选择参观红色场所、红色纪念馆的占67.54%,选择虚拟仿真VR体验教学的占22.93%,选择观看影片视频的占86.87%。说明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课堂,对亲身参与、亲身实践、灵动立体的教学有较高需求。  <D:\张毅\张毅20230728\大学教育202305\5d17-1.jpg>

(二)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有意识、有主动性,也具备一定创造性,但是融入的深度、角度、新意、高度尚未形成规范,造成深度不够,衔接度不精准、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等问题(见图6)。

1.深度不够,缺乏有力团队引领

在全国扎实推进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教育的大背景下,目前大部分思政教师能有意识融入广西红色文化,但是部分学校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机制不够健全,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健全,缺乏有扎实学识的学科领域专家,教师主要在自身学识的基础上各自探索融合方式,尚未形成合力。部分教师存在应付检查、“为融入而融入”的情况,对红色文化一知半解,缺乏系统学习的背景,在片面化、碎片化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教学只能浮于表面,进而出现“就故事而讲故事”“就史讲史”的情况,甚至出现解读偏差、解读错误的情况,存在意识形态领域风险。

2.角度不准,教学资源库匮乏

目前广西红色文化未形成比较权威的教材体系,教材不够全面,教学资源库匮乏,需要教师通过多方渠道搜集资料上课。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学习备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有的资料甚至不够权威。老教师在教学中尚有一定积累,但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学识、阅历、经历尚浅等原因,难以找到有效的与思政课对应衔接的点,出现就故事讲故事、就人物讲人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讲史情况,案例脱离教学内容实际,远离教学目标,未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学深悟透,真信真懂,影响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3.高度不够,缺乏规范课程标准引领

全面加强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学习教育,旨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思政课教学需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理论知识目标、价值认同目标、情感取向目标。调查显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还是比较表面的,红色文化教育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哪些属于教学重难点,要达到什么样的价值认同或者情感目标,皆没有清晰的规范,造成学生听过就过,难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启发、人生价值引导、心灵冲击等情感、价值目标。

4.新意不够,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创新

目前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案例讲授法、观看相关影音视频等方式开展教学,诸如参观纪念馆、小组合作探究、多形式体验等教学方式使用较少。传统教学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说教式”“填鸭式”弊端,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抗拒、反感心理。教师在选用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可以多维度考虑部分高职学生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强、大胆活跃等特点,选取一些学生较为喜欢的实践研学、虚拟仿真体验、微视频制作、红色故事大家谈等学生参与感、体验感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情意行的逐步转化,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体验感。

三、“五力”齐发助推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可通过激活感召力、夯实引领力、厚植影响力、增强吸引力、提升践行力“五力”齐发,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培育专业教师团队、完善课程标准体系、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等途径,助推八桂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