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路径研究

作者: 黎国芳

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路径研究0

[摘 要]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工匠精神。英语教学法是培养准英语教师的一门关键课程,将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该课程符合时代、社会以及准教师的培养需求。在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合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元素,创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师配置,从教材、教法、教师等方面引导学生认知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领悟工匠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质,以达到提升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质量的效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教师。

[关键词]教师;工匠精神;英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079-04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是教育领域的工匠。对于教师工匠精神的含义,学者们也做了相关的研究。王加强指出要为“教书匠”正名,教师应重拾工匠精神,真正的“教书匠”即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1]。可见,教师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理念、职业追求。蔡婧等从匠心、匠行、匠品三个维度总结了工匠精神六个方面的内涵: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匠心),专注坚守、传承引领(匠行),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匠品)[2]。邓宏宝等将中小学教师工匠精神的现实含义归纳为“忠诚履职的态度取向、通精达致的能力取向、好学乐业的情感取向、走向卓越的目标取向”[3]。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工匠精神的内容囊括了技能和品质两方面,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技艺的培养及教学技能的提升,还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新时代的“匠师”应具有立德树人的职业理念、爱岗乐群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以及勇于创新的职业追求。其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以生为本、为国育才;爱岗乐群是指教师对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不仅具有强烈的从教意愿、为教育奋斗终生的情怀,而且能从工作中体验到乐趣,同时拥有共享共赢的职业精神,乐于分享,共同成长;精益求精及勇于创新是指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打造品牌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法课程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的重要课程之一,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符合社会及行业需求的准教师。仅凭良好的教学能力是不足以满足社会及行业的需求的,因此将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法课程有其必要性。

(一)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法课程符合新时代以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做信仰“高”、修为“深”、学识“实”、育人“智”的“大先生”,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充分反映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视以及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为新时代教师培养指出了新方向。在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对教育提高了要求,而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社会以及学习群体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教育行业的招聘信息看,对教师的任职要求,并非仅限于具有相关学历、资格和经验,“热爱教育行业”“具有敬业精神及团队精神”“思维灵活”“富有亲和力、耐心、责任心”等要求在教师招聘信息中出现频率极高。这说明了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会教、善教、乐教的高素质教师。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以及社会对教师的需求所呈现的教师特征与教师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二)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法课程是教师专业内涵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环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学习—练习—反思,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潜心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前提,练习是教师进步的必经途径,反思则是教师走向卓越、创新的阶梯。因此在准教师的培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理念和意识,不断学习、潜心训练、积极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为未来走上教师岗位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法课程符合新时代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内涵发展的需求。新时代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牢固掌握英语学科知识,还要拥有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以及良好的教师品格。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也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准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理念、职业态度以及职业追求。

二、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路径

英语教学法课程是一门包含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专业教育课程,涉及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语言和语言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特别是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国家课程标准、国内外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和新理念,掌握备课、课堂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将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法课程,可从教材、教法以及教师三方面入手。在实施中,要注重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教师工匠精神,让学生感知教师工匠精神;创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践行教师工匠精神;优化课程师资配置,让学生领悟教师工匠精神。

(一)融合课程知识与教师工匠精神元素,引导学生认知教师工匠精神

英语教学法课程内容知识丰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布置实践活动或任务,将教师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感知以及体验课程中所蕴含的教师工匠精神。

1.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教师工匠精神元素,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和重点

英语教学法课程除了涉及基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知识,对教师的角色及教师专业发展也有相关介绍。如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习理论”除了介绍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还涉及优秀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等内容;第五章“外语课堂管理”也涉及教师的角色。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内容,将相关内容作为课程介绍来讲解,让学生在接触英语教学法课程的第一节课就了解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专业技能以及个人修养,引导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通过新时代优秀教师的案例,分析新时代教师的角色与品质,以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敬重感,让学生乐于从事教育行业。

2.梳理和总结课程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道理

如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习理论”中介绍了三种语言观(结构主义语言观、功能主义语言观、交互语言观)以及四种语言学习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和特点。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对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的特点和发展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新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的产生和发展蕴含着人们对经验知识的批判、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了解批判、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创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践行教师工匠精神

如果说融合教学内容和教师工匠精神元素的课程讲授让学生从思想上感知教师工匠精神的含义,那么创新教学模式则能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践行教师工匠精神。英语教学法课程一共32个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践课16课时。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高效学习,本课程改变了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上的时间并拓展课下学生自习时间。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共享共赢的团队精神以及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本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 理论学习重探索

在理论学习方面,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采用“课前学生提问探索知识”“课中讲解课程知识”和“课后巩固知识”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程知识目标,自主探索知识、提出问题、交流信息、分享想法,促使学习小组成员都愿意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课中,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教师努力营造氛围轻松、师生平等、认真聆听他人发言的学习环境,促使全体学生乐于交流、分享和评价,使学生从中获得存在感以及他人的肯定,最终形成乐群的品质。在课后,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巩固知识和强化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探究与创新精神。

2. 实践教学重打磨

英语教学法实践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打磨教学技能的过程。教案撰写、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教学技能,还能培育学生的教师工匠精神。

以教案撰写与修改为例,一方面,学生通过教案撰写与修改活动,不断深入学习和研读教学材料,不断推翻或改善原来的设计,这其中涉及对教学文本材料的反复研读和分析、对教学目标表述及设计的反复推敲、对教学重难点的提取和确认,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每个细节的认真推敲,最终完成自己满意的教案,在教案修改和打磨中提高撰写教案的水平,同时体验专心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教师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教师与学生间对问题的讨论,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形成全新的思想,从而实现创新。

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Moudule 4 “Life in the future” Unit 2 “Every family will have a small plane.”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修改情况为例,学生对教学目标表述不断推翻、修改、打磨用词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设计教学目标的水平,同时也展示了外语教师的工匠精神,即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丝不苟、对细节的反复推敲、对极致的不懈追求[4]。

下面是学生写出的教学目标第一稿:

(1)words such as air, land, job, machine, rain, traffic jam, etc.

(2)enable the students to read,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 correctly.

(3)teach 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the future tense.

下面是学生写出的教学目标第二稿: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master the words such as air, land, job, machine, rain, traffic jam, etc.

(2)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an article about future.

(3)express one’s imagination of the future by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the future tense.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表述方式设定教学目标。在第一稿中,学生设计的第一个目标只展示了要学习的单词,没有任何的行为动词,将教学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第二、第三个目标中的行为动词enable(使得)和teach(教)的主体是教师,而且设计的目标与现实生活脱离,没有体现“用英语做事情”的理念。从第二稿中可以看到,三个教学目标都有了行为东词,而且行为主体改为了学生,但是行为动词master(掌握)和 understand(理解)缺乏可测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