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内涵、境遇和路径
作者: 张天锋 聂积[摘 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当前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存在“全员”上参与性不足,“全程”上维度缺失,“全方位”上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不足等问题。高校应该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强化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机制和顶层设计,加强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通过把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校内外人员纳入文化育人体系,提升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全员参与性;通过覆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达到新时代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高等教育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文化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111-04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内涵
(一)“三全育人”的概念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大思政”格局形成的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2]。全员育人指的是高校的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全程育人指从学生初入校门到毕业,在其在校的学习、生活、文娱活动的全过程中开展育人工作。全方位育人则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如校园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勤工俭学工作等,构建综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方面,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
(二)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
对于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概念,目前未见有学者做专门研究和明确定义。过往学者们针对高校文化(建设、育人)以及文化共同体的研究相对丰富,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综合得出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
1.高校文化
高校文化是指以高校校园内广大师生为主体,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水平,在大学整体的空间范围内,以特有的大学精神和固定的生活方式为特点,所创造出的一切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4-5]。高校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激励鼓舞功能、凝聚团结功能、辐射带动功能,这些功能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6]。文化是思想根植的沃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
2.文化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是基于共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是一种特定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反映在组织层面上的有机统一体[8]。文化共同体是有共同理想和相同文化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
3.高校文化共同体
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建立在“文化共同体”以及“高校文化”概念的基础之上。参照王高敏、张亚席等分别对社区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定义[9-10],本文将高校文化共同体定义为以高校校园为地域基础,以各类文化共同体为主要建设内容,意在形成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用以维系高校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师生凝聚力及团结力的有效群体组合。高校文化是让高校师生产生身份认同感的重要符号。运用层次分析法,可将高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文化共同体也可对应分为四个维度:物质文化共同体、精神文化共同体、制度文化共同体、行为文化共同体。因此,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包含物质文化构建、精神文化构建、制度文化构建、行为文化构建[11],并有机融合成一套全体师生员工都认同的思想与行动的价值观与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具有参与性、持续性、广泛性等特点[12]。综合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内容定义[13-15],可得出高校物质文化共同体、精神文化共同体、制度文化共同体、行为文化共同体的内涵。
物质文化共同体是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是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第一个层面,是精神文化共同体、制度文化共同体、行为文化共同体对象化的具体体现,由高校师生共同构建与维护,主要包括高校的物质环境、实验实践基地、基础设施等内容。
精神文化共同体是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由高校办学使命、校训、校风、师生文化等文化要素组成。高校精神文化引导着师生价值观念的塑造,是各高校的核心精神内涵,也是区别于其他高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制度文化共同体是高校文化共同体的规章制度,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中体现的思想和理念内化为高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观念。制度文化需要与高校精神、价值观念、共同目标等一致,是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师生具有一定约束力,是高校文化共同体的保障。
行为文化共同体是师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在校园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是高校文化共同体最直接的表达。
(三)“三全育人”与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关系
“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在“全”。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关键在“共”。“全”和“共”是相互统一的关系。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若没有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参与,就不可能实现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共同促进和融合;高校若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共同繁荣和发展,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环节必有缺失或漏洞。“三全育人”的全员育人要求与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全员参与性一致,全程育人要求与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持续性一致,全方位育人要求与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广泛性一致。
二、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境遇
笔者根据研究需要,走访调研了广西十余所本专科高校,通过查阅文献和记录、走访同行等方式,发现高校在文化共同体构建方面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不足:
(一)“全员”上参与性不足
一是部分高校未能做到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全部门”参与。目前,各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主要由三个部门的人员主导,一是学校宣传部,二是学生工作部,三是后勤处。学校宣传部主要对国家、学校的重大事件、政策进行宣传,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学生思政教育宣传、文体活动宣传、奖勤助贷偿政策等的宣传,后勤处主要负责学校食堂宿舍日常管理、基础设施设备日常建设维护等。三个部门会涉及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宣传。一些部门如教务处、实验室、保卫处等,仅涉及本部门的职能和专业工作,较少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导致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出现文化要素的缺失,以及某些重点文化的建设不够充分。
二是部分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认识不足。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些科任教师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上课和科研上,对于学生思想成长、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较为轻视、忽略。而部分其他非学工部门的教职工则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其本职工作无关,对于其岗位外的事务参与不多。
三是学生对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意识大多比较淡薄,认为自己只是学校的被教育者、被管理者和被服务者,学校的校园建设和文化形成与自己无关。其实,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本身的一言一行和思想展现也无时无刻不在构建着校园文化。
(二)“全程”上维度缺失
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工作没有抓住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没有实现全过程构建高校文化共同体,这是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入学适应阶段
入学适应阶段,主要指学生大一刚刚入学的阶段。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到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生活,从未成年时的家庭生活到成年后独立的异地集体生活,从枯燥的应试教育到专业和通识教育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较难适应、迷茫和混乱。对走访调研的高校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3%的学生表示学校在这一阶段缺乏针对新生的校史文化、专业文化等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教育,优秀杰出校友或优秀学长榜样示范教育等行为文化教育,以及成人人格、独立精神和技能教育等精神文化教育,这是导致他们入学阶段迷茫和混乱的原因之一。
2.大二、大三年级成长关键阶段
大二、大三的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进入了三观养成、专业技能提升、心理素质锻炼等方面素养提升和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然而,在进入大二、大三之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渐全面展开,各类考证考级压力增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活动参与度下降,对学校制度和纪律开始熟悉并“钻空子”,对除自身学业以外的事情关注度下降,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共同体对学生的“浸润度”下降。
3.毕业就业阶段
毕业就业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大四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已经逐步进入收尾阶段,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基础已经形成,需要做的是寻找工作机会或者做好继续升学的准备。然而,由于近些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升学竞争也较激烈,部分高校在对学生挫折教育、就业观念转变教育、校友传帮带等方面的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方面做得相对不足。
(三)“全方位”上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不足
高校一般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文化建设的部门,高校文化共同体育人一定程度上处于“无领导状态”,这说明高校对于文化共同体能够发挥的功能效用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在“全方位”上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不足。在文化育人方面,按照一贯以来的职能部门分工,学院、职能部门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解和工作节奏自发推进,共振合力不足。如宣传部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主要负责宣传报道,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参与不够,没有将需要体现的学校意志和文化思想浸润到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又如学生工作部门主办学生文化活动,虽然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总结全过程都有参与,但因为其在校内只是一个和众多部门平行的部门,仅在学生管理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把控力,对于像学科竞赛、后勤管理等方面的文化融合又参与不够。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策略
(一)强化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机制和顶层设计,保障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在“全方位”上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
1.明确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目标机制
中国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开展。
2.从顶层制定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长效实施机制
高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把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纳入学校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应制订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实施长效方案,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梳理各管理部门、岗位的文化育人元素,明确各部门、岗位的文化育人职责,整合学校各部门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3.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保障机制
制定支持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政策,鼓励教职工、学生投身校园文化建设,支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切合学校学科特色的各类科研项目、课程改革、文体活动开展,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
4.形成校园文化共同体舆论宣传机制
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宣传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没有有效的宣传,再好的文化也无法展现和继承,更无法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高校应该大力做好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室外美陈、网络广播、新媒体平台等方式,着重展现以学校的校训、校风、师生文化等文化要素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教学科研成果、校园风光等文化要素为核心的物质文化,以校规校纪、奖助学贷等文化要素为核心的制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