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探索
作者: 康信煌 邓春梅 温艳梅 张国光
[摘 要]课题组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为主导,以强化工科专业的实践工程教育为根本,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制药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以集中、多点、顶岗、双向管理、严格要求与考核方式,确保生产实习安全、顺利、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改革提升了制药工程专业的办学与就业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制药工程;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134-05
在发达国家实施“新工业化”战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工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新工科建设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建设的积极响应,旨在满足国家和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同时是适应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强调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3],引导各地各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多元探索。
制药工程是以化学、药学、工程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是以培养在医药企事业单位从事药品生产与管理、质量分析与控制、科技研发与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的领域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学科[4-5]。制药工业聚集着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热点。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医药质与量的要求更高,这使制药工程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满足行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与行业单位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生产实习是工科专业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8]。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实地了解与掌握药物或药品生产的工艺与管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药品销售等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独立操作工作能力,培养正确的时间与劳动观念等。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生产实习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单位是否来校招聘,并进一步影响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一、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认识不足、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对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认识不足、观念落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高校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把实习碎片化,即课程实习多不成系统,有些课程实习甚至是到行业单位“走马观花”地参观,流于形式,未能达到专业生产实习的目的与效果,严重影响了工科专业的培养质量。
(二)实习单位落实难
实习单位难落实是目前实习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从实习时间上看,一是实习时间短,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习时间为4周,这使很多医药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二是学生实习的时间段恰逢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各种认证或检查,如GMP认证、FDA检查等,不便于接收学生实习[9]。从企业单位的角度上看,追求效益、提高质量是生产与经营单位的重要目标。学生进入单位实习,不仅不会给单位带来效益,还为实习单位增加食宿、安全、培训等负担,有时还会影响生产。尤其是制药及药检单位有它本身的特殊性,涉及高标准、高质量、责任感、无菌要求、高度保密技术、高温高压及易燃易爆环境等方面,因此大多数制药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进厂实习。由于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不能保证接收实习生,高校只能因地制宜,选取一些规模偏小、地方偏僻或不完全符合专业要求的实习单位,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佳、管理困难,学生在毕业后也不愿意去实习过的单位就业。
(三)学生的积极性不够
大部分学生在实习中表现良好、积极性较高,听从指导教师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按时完成任务。但有一些学生积极性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只是把实习当成完成学分的一项任务。有些考研的学生只顾复习考研,对实习工作不上心;有些学生的时间观念不够强;有些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足、适应社会能力不足;有些学生因外出实习费用增加而抱怨;有些学生被安排在较单一的岗位上实习,如药品的包装岗位,学生感觉和专业内容吻合度不高,有过多简单重复的劳动;各个实习单位的福利待遇及管理制度的差异,使有些学生不太适应,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制药车间一般都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危险环境,有的实习单位不会让实习学生到车间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只能听取讲解、观察或做些简单的工作,导致动手操作能力无法提高,影响了实习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生产实习经费紧张
生产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生产实习经费紧张会限制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的开展。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有些实习单位难以免费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甚至有些实习单位还要收取实习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指导教师往往就地就近选择实习单位,以降低学生住宿和交通上的费用,实习时间也尽可能缩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五)指导教师缺乏
现在很多本科院校招聘的教师一般是博士,他们的成长路径是由学校到学校、由理论到理论。尤其是无工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工科专业的工艺或工程知识,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影响实习指导效果。另外,有些教师的专业和实习学生的专业不一致,对一些实习学生专业上的问题束手无策,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达不到实习预期的效果。
二、生产实习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培养方案的修订
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新工科教育的工程特性体现在“回归工程”上:既彰显工科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又突显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导向,更突显工科人才培养的工程规范、工程伦理——即“质量至上、以人为本”“产出为导向”“学生就业质量”等。新工科人才培养,以学校为主体、政府的政策鼓励和经费资助为基础、行业单位的参与为动力、满足政府和行业单位的需求为目标。大学与政府、行业单位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互相合作,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体系,形成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的工程教育新生态。高校、政府、行业单位都要正确认识与充分肯定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共同推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
其次,要与行业相关单位交流与沟通,听取学生对生产实习的反馈意见,学习相关院校的经验与方法。学校在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主要以必须学习的课程与综合实习为主,避免“单一碎片化”的实习形式。专业实习的环节有:化工制图课程实习(CAD,1周,校内集中,大二)、制药工艺学课程实习(车间设计,4周,校内外集中,内容为认知与知识综合应用,大三第一学期末)、生产实习(8周,校外集中,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大三第二学期末)、毕业实习(4周,校外分散,结合就业需求,大四开学初),选择单一课程—课程知识综合应用—实地适应社会—结合就业的专业实习路径,实现效果提升。这样的实习安排基本可以满足实习单位对时间的要求,也为学生接下来大四第一学期的校园招聘奠定基础。
(二)生产实习就业基地布局
第一,要主动走出去,与制药及相关行业单位进行交流,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包括地域、生产规模、人才需求、是否接纳生产实习生、实习的大概安排情况等),并了解实习单位是否能安排学生住宿等,向实习单位介绍制药工程专业的办学情况、生产实习需求及实习时间安排等。双方在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确定生产实习事宜。较为理想的实习单位是就业前景较好的单位,因为实习单位不光只是接纳实习生,也想招聘到合适的专业人才。学生实习结束后签约实习单位,高校可以因此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实现生产实习与就业、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使学校专业与行业单位取得双赢。
第二,要请进来,让实习单位实地考察和了解学校及专业的办学情况,以增进了解和信任。
第三,要先选择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其药企、第三方药检、药品销售及相关产业单位多,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学生就业的薪资相对较高,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然后考虑到管理的方便、有限经费的使用问题,也可选择“一地多点(单位)”“多地”与“就业去向”布局。如湛江有廉江市台兴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湛江食品药品检验所、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粤西大区);佛山有国药集团德众(佛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东方澳龙制药有限公司;东莞有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广州有广东怡翔制药有限公司、广州国标检验检测有限公司、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广东销售部;深圳有在坪山工业园区内的多家药物与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企业等。根据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制药及相关行业为主,可选择药企(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兽药、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企业)、药物检验检测单位、药品销售单位等。实习单位的多样化满足了学生的实习、择业倾向与要求。
第四,要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保障专业的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又能使基地单位招聘到满意的人才,促进学生生产实习任务高效完成,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三)生产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
生产实习是工科专业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制药企业、药物或药品检验检测单位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主要、重要的实习去向。因此,应建立高质量的、稳定的、长期的实习就业基地,保障学生有效完成生产实习,满足行业人才的需要。校企双方在签订实习就业协议的基础上,就生产实习的制度与流程进行商讨(如图1所示)。实习场地(包括学生实习的住宿、培训教室、具体的实习场所等)主要由实习基地单位提供。学校聘请实习基地的工程师为专业的外聘教师,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为专业学生开设教学讲座。学校可以为企业单位提供员工培训和专业的继续教育,同时加强与基地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与基地单位一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共同研发新产品等,相互增进了解,争取合作共赢。校企双方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交流(除实习时间外),就单位的发展、行业人才需求、专业办学、实习场地、人员安排、实习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座谈,以保障生产实习顺利开展。
(四)生产实习的实施
第一,时间确定:制药工程的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后8周,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习就业基地单位的需要,协商延长实习时间。
第二,生产实习单位及岗位数的确定:根据合作协议,每年在生产实习前一个月与实习就业基地单位人力资源部或办公室人员进行沟通,确定生产实习的人数与岗位及其他事项(实习待遇等)。
第三,生产实习学生安排:根据汇总的实习单位及岗位数,组织学生选择实习地点与单位(每年6~7个地点,10~15个实习单位),填写实习志愿,系里再适当调整安排(根据志愿、生源地及学生其他要求等),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就业倾向的要求。合适的安排是保证实习顺利和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实习就业实施小组建立:根据实习地点,系里用心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带队指导教师(有责任心、管理与沟通能力强等),并成立实习领导小组与实施小组(由每个实习点的带队教师、基地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人员及实习指导教师组成)。带队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及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工作,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具体实习指导工作。
第五,实习动员:实习时间前一周,系里安排实习动员,公布实习计划,讲解实习目的、要求与内容等,特别强调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劳动观,要有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第六,实习过程管理:实习实施小组负责每个实习点(一个或多个单位)的安排和具体的实习实施(包括行程、住宿、安全管理,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学生的思想工作,指导检查等),实习单位安排实习培训并提供具体岗位给学生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点的实施小组进行现场跟踪管理,负责和三方(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基地人力资源)及时沟通。
第七,检查与交流:学院或系在学生实习期间与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学生及单位座谈,交流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及实习状态和校友工作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