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 王艳丽 李林波 吴兵 马万经 王玲

[摘 要]交通运输类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对于交通强国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交通运输类专业特点和育人需求分析,提出了交通运输类一流本科课程螺旋递进式的建设路径和要素,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交通管理与控制为例具体阐述了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和思政要素融合设计、教学与评价方法、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等关键要素的具体设计方法,并归纳总结了课程特色和创新要点。

[关键词]交通运输;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0-0016-04

引言

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我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流课程虽然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但其产生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沉淀。在党的十六大后,教育部提出开始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2018年,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采用了“一流本科课程”的概念,将“金课”内涵进一步明细化[3]。

对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很多教师展开了研究。如陆国栋[4]、张红伟[5]、刘斯文[6]、汤智[7]、谢幼如等[8],从建设路径、逻辑过程、建设范式和方法等方面,在宏观上对一流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并给予了具体指导。然而,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学科、专业以及课程定位密不可分,故还需要结合具体专业才能体现特色和创新。目前,相关文献中有针对理学类课程——大学数学的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9],也有针对物理类课程——光纤光学构建的三段式教学模式[10],还有针对语言类课程——大学英语的基于产出导向的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实践研究[11],但对于工科中交通运输类一流本科课程的实践和特色研究较少。

交通运输不仅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交通强国等多个国家战略的聚焦点,具有服务特性且涉及人因,而且是快速发展的综合、复杂巨系统,涉及多学科交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时代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素养,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对交通运输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本文基于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和育人需求,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交通管理与控制为例,具体阐述交通运输类专业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路径和要素设计方法,以期为工科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思路。

一、与时俱进的课程目标与始终如一的课程定位

(一)课程体系应时而生

课程的创建是时代发展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大街小巷开始出现私家车,对原来的道路交通产生了冲击。于是,同济大学从1986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并开设了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设立了专业认知实验,试图培养具有分析和解决交通问题能力、能够对小汽车引发的道路交通问题进行管理与控制的人才。

(二)课程目标与时俱进

随着世界交通科技和我国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从1990年开始,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智能交通时代。从2000年开始,随着交通日趋综合化、复杂化,本课程更加注重学生“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的培养。随着交通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益扩大,本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具备处理复杂交通系统管控的工程实战能力、快速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持续学习能力、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和优化资源的领导能力等的交通工程领域战略科技人才。

(三)课程定位始终如一

交通管理与控制作为核心专业课,其培养目标虽然一直在迭代,但始终在为课程定位服务。本课程主要讲授如何科学地采取基于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各种交通治理措施来提高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性,维护交通秩序,促进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在更新,但目的始终在于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交通管控理念,全面掌握交通管控理论、方法、技术、法规,树立正确的交通工程实践观。

(四)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断革新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堂空间延伸以及打造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二、德才兼备的教学团队与思行合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一)多样化教学,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根本。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是由我国交通工程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杨佩昆教授最先开设并讲授的。杨教授在教书育人、实践探索、开拓创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行业发展,课程内容不断丰富,除了设置实验实践环节外,还实施小班化教学,开设全英文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及方法,本课程逐渐形成了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统一教学理念,团队协作共同提升

教师队伍建设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遵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路径,采用“老带新”、“传帮带”、以新促老增活力共成长的方式,定期进行团队交流与讨论,在团队教师心中不断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育人理念,秉承人格与能力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四结合”)的教学理念,探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进以及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提高教师修养,言传身教做好示范

一方面,团队教师积极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通过参加各种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的研讨和培训,提升自我修养,学习思政教育的方法和举措;另一方面,团队教师积极开展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能力,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渗透应用到教学中。团队教师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以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知识、阅历、智慧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基于“三个面向”的教学内容与“四模块”的教学体系

(一)结合时代与社会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将课程融入时代发展和全球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课程内容和思政教学的整体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交通管控“小问题”背后的“真原因”,进而培养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大创新”的综合能力。在教授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世界先进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和实践应用探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知识对于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指导意义。基于“四结合”的教育理念和“三个面向”的教育需求,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置了16讲内容,教学团队按知识点对每一讲内容进行详细的单元设计,并对每一讲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形成了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专技与思政融合,模块化思政教学体系

将课程思政教学要点融入专业知识点中,精心设计30余个课程思政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包括交通行业先进人物事迹、实际交通事故案例、优秀交通设计或管控案例,以及实际交通问题分析案例等,在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怀、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12]。结合教学单元和知识点,将思政教学划分成“协同管控思想与战略思维方法”“管控规则与法治意识培养”“管控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控实践与责任担当”四个模块(“四模块”)。

四、全方位多层次回路式主动式教学方法变革

(一)采用结合实验和实践的案例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注重在具体的案例中阐述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原理与作用,针对一些难点问题,采用“从课堂走出去,从现实提出来”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实际的道路上进行现场观摩、调研、研讨。例如,让学生以步行通过交叉口并进行延误调查等亲身体验的方式,理解行人过街控制、右转交通控制等实际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在体验和调查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普遍现象中思考一般规律、寻找共性问题、思考科学的解决方法。这样,在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教书育人效果。针对实际应用,邀请一线交警进课堂,在传授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充分运用现代仿真技术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识别问题并构思解决方案和沟通交流等能力。

(二)采用全生命周期课堂的系列教学法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采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教学、课堂测验、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论文交流等7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全生命周期课堂教学法,形成了提问式的知识回顾法、思考题的课堂预习法、案例式的知识点讲授法、讨论式的特征分析法、随机式的要点抽查法、调研与应用式的作业布设法、验证与探索结合式的实验分析法、论文汇报式的理论应用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并结合线上平台提出了在线问题热点交流法。

(三)建立全过程综合考核体系

科学的课程评价与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改变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根据全生命周期课堂教学法的理念,实施了与课堂提问等7个教学环节相对应的7要素相结合的全过程综合考核体系。各要素及对应的分数占比分别为课堂回答问题(5%)、思考题交流(5%)、期末考试(35%)、课堂测验(5%)、课程作业(10%)、课程实验报告(10%)、课程论文交流(30%)。该评价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交流与协作、表达与操作、发展与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考查。

(四)构建“四方式八途径”互动反馈机制

在学期前中后,教师有机结合问卷调查、课堂提问与思考研讨、课程论文汇报与师生点评、课程作业与发表学习体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教学需求、学习效果和教学建议,并给予适当反馈(详见表1)。通过科学评价和互动反馈,可以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学生对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三个层次的需求,形成课程教学良性循环。

表1 课程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互动方式 互动途径及目的 问卷调查 开课前,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适当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感想、收获以及不足等,以便改进。 课堂提问与思考研讨 课堂前5分钟提问,了解学生对上一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回顾要点。 通过课堂最后10分钟的思考题研讨,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或者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思政教育的效果。 课程论文汇报与师生点评 通过论文内容与表达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并培养其交通管控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意识。 通过学生相互点评了解学生的看法,教师点评则有助于学生针对性提升交通管控优化能力、坚定可持续发展理念。 课程作业与发表学习体会 通过课程作业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应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在作业后设置开放环节并让学生发表学习体会或建议,促进学生总结思考和反馈。 ]

五、深耕教学资源建设,在沉淀实践中创新

(一)立足课堂,不断更新教材

同济大学的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团队特别注重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课程最初创设时,杨佩昆教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其参编的《城市道路与交通》、翻译的英文版《道路交通分析与设计》第三篇“交通信号控制”,以及其自1977年以来陆续完成的20篇专题报告汇编成的《交通工程技术资料》。课程开设后,杨教授开始编写并于1995年出版《交通管理与控制》教材,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教材。随着时代和世界交通科技发展,教学团队对教材进行不断更新,及时将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材中,平均每四年更新一次,使教材内容更为系统、前沿,目前已更新出版到第六版,其中第二版至第六版均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