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放优秀”到“精准适合”: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的跃升之路

作者: 包永伟

[摘 要]新时代,在教师教育高质量涵养体系中,地方师范院校是下得去、留得住与教得好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找准自身定位,逐渐向综合化、同质化方向发展。在教师专业认证与协同提质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应走“精准适合”之路,因为“粗放优秀”师范生未必适合从教,而唯有精准适合才能教好学,精准适合应是地方师范院校衡量自身教师培养质量的中心标准。要实现这一目标,地方师范院校应继续在专业认证倒逼与协同提质的联合助力下,在“选”的一次“出列”、“流”的二次“出入”与“养”的三次“出成”上下功夫。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粗放优秀”;“精准适合”;协同提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0-0116-05

2022年11月,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发布了《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告[1]。《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也提及,要建立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2]。对此,舆论热烈,但不管如何解读,其中一点是共识: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给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思路。新时代,在教师教育高质量涵养体系中,地方师范院校是下得去、留得住与教得好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找准自身定位,逐渐向综合化、同质化方向发展。纵观当前地方师范院校一些变革如选拔体系、课程体系、人员参与体系等,在师范专业认证与协同提质基础上的革新不乏一定效果,但整体思路仍是围绕“粗放优秀”师范生的培养来展开。因此,地方师范院校的新发展路径唯有转向基于OBE理念的“精准适合”师范生培养,才可能有所突破。

一、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育“追寻点”不止于“粗放优秀”

当前,“优秀”成为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育追寻的热点,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在“优秀人从教”理念下,进入“粗放优秀”的误区。

(一)众多“优秀师范生从教”的深沉执念

“优秀人从教”的认识一直存在,“优秀师范生从教”则由此发展而来。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如建立长效机制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推进免试认定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任教,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等。同时,“优师计划”的出台也助推了“优秀师范生从教”理念的发展。

202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中提及,教育部重点支持一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等建设,整体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3]。同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4]。这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优秀师范生从教”的要求。

(二)大多“优秀师范生培养”的粗放筛选

毋庸置疑,地方师范院校“优秀师范生从教”的认识合情合理。从倡导“优秀人从教”大环境,到追求选拔优秀生进入师范院校,使其在师范院校中成为更优秀的师范生,鼓励他们选择教师行业、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既符合教育本身的诉求,也符合多方主体的利益,更是师范生自身的期许。

但是,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对优秀师范生的培养止于粗放筛选及培养阶段。一是从招生“选”看:不少地方师范院校在学生主动或被动(受家长、朋友甚至招生人员等强烈建议,尤其是公费生政策等影响)的志愿填报基础上,均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只有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直接招收初中起点的师范生。二是从培养过程“流”看:部分地方师范院校虽具备师范专业群与非师范专业群的条件和规制,但却存在不少限制因素,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两者的合理流动空间。同时,部分师范生因缺乏合理的认识自我、听从他人指导规划等主动放弃进步的机会。三是从培养终成“去”看:不少地方师范院校愿意积极调配与整合适合优秀师范生成长的各类有限优质资源,如对优秀学生给予更多平时参赛、指导与实习机会等,但最终部分优秀师范生却选择升学或流向其他行业,而那些真正符合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大趋向的学生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可以说,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目前追寻的“优秀师范生从教”仍处于粗放筛选及培养阶段。

(三)部分“优秀师范生选教”的犹豫

实践证明,地方师范院校粗放筛选及培养的优秀师范生具有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特点。有研究对我国832个脱贫县和64个中西部陆地边境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仅就上述地区的教师结构看,存在高层次的部属与省属师范大学毕业生“下不去”、非师范教师比例不断增加但流动性偏大、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但近年比例有下降趋势等现象[5]。可见,总体上地方师范院校已彰显其优势。

不过,就长远来看,部分粗放型优秀师范生依然存在选教前后的犹豫心理,甚至心生“逃离”念头。第一,从在读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看:部分师范生尤其是艺术类师范生不愿成为教师的现象不容忽视,这从日常交流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实际情况反馈中可获知。公费师范生中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当现实和最初希望不符时,其原因虽多样,如部分学生不得已流入地方师范院校、师范院校的综合化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师范院校体制机制限制等,但部分学生犹豫乃至不愿是事实。第二,从已选教的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看:有研究表明,地方师范院校大部分公费师范生都愿意履约从教,但是部分公费师范生在合约期满后继续从教和终身从教的意愿逐渐减弱[6]。可见从长期看,这些师范生存在逃离倾向。公费师范生如此,本身流动性相对较大的非公费生更如此。因此,粗放优秀师范生仍存在诸多不足。

二、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植“着力点”更在于“精准适合”

行走在改革浪潮中的地方师范院校究竟如何走出粗放优秀培养道路?王安全先生曾言,“最适合教学的人做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7]。受此启发,地方师范院校整个培养模式的着力点应在于追求“精准适合”。唯有精准适合的师范生才可能成为坚守基层又不断自我学习赋能的好教师。

(一)“粗放优秀”师范生未必适合做教师

成绩好的师范生未必适合做教师。一是成绩好一般指高考成绩及其师范学习成绩好,而这仅能表示学生智商较高,却难以充分展现其德、体、美、劳方面的素养,也难以展示其气质、性格和行为方式等。因此,以成绩论师范生是否优秀易造成遮蔽假象。二是优秀师范生即便各方面成绩优秀,但由于追求不同,最终也可能选择非教师行业。如此看来,成绩好至多是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之一。

被动选择师范专业的师范生未必适合做教师。地方师范院校仍旧火热的公费师范生政策,师范专业可作为志愿填报安全项,家人、同学、朋友等的合力劝说等原因,使部分学生以被动方式进入地方师范院校,这在起点上便为其不愿选教埋下伏笔。加之部分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群内的流动限制,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发展缓慢,他者指导流于形式或缺失,甚至部分同学、老师的反作用力牵引,使部分原本就被动的学生或由主动变被动的学生不愿意选教的念头愈加强烈。毕竟他们作为被动存在很难充分激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别说成为中西部基层优秀教师了。

(二)“精准适合”师范生才有可能教好学

值得注意的是,“精准适合”异于“粗放优秀”,也区别于“会和胜任”。优秀师范生未必适合从教,恰似成绩好的人不一定适合从教。适合多指符合,适合做什么即主体具备做什么的已有或潜在能力,其中的能力不仅表现为主体具备,同时也涉及做什么的客观要求。有鉴于此,适合教学通常指教学主体身体系统(身体健康等外部系统、思维反应等内部系统)、动力系统(动机、愿望、兴趣、需要等)、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与教学客观实际需求均保持一致、和谐统一[7]。因而,有身体问题、思维缺陷、无教学兴趣和意愿、不善言语等的人难免不适合教学,相反具备甚至精准匹配上述适合教学特质的人更能在教育教学中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并能扎根地方发展。而止步于当前所谓“粗放优秀”或“会和胜任”的教师难免在适合教学的教师面前相形见绌。

因此,地方师范院校“精准适合”师范生才有可能下得去、留得住与教得好。试想,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如果在具备“普通适合”的特点外,还具备这些“特殊适合”特性——“风霜雨雪毫不惧,十指能沾阳春水”的基层野性身体素质,“踏访乡间我清醒,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基层知性慧识,“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的山中自然深情与“走得近群众、靠得近孩童”的基层融入能力,那么下得去、留得住与教得好的要求就不难实现了。

(三)“精准适合”师范生是塑造质量标准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标准有很多:有不同年级,如大一至大四甚至研究生阶段的教师教育质量标准;有不同学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数学的教师教育质量标准;还有不同类型,如全科与分科的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等等。但所有标准均应以是否有益于地方师范院校“精准适合”师范生培养为主。

从年级看,选拔出适合某学段的师范生,若他们能接受合适教育,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有利于师范生自身的发展。如自愿成为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基层教师而选择进入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加之合适的教育,其培养效果最佳。同样,本科阶段的师范生如有能力且适合,可进入地方师范院校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将更有助于其发展。若适合某学段的师范生没有接受过对应合理的教育,显然不利于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学科和专业看,数理类、艺体类、社科类、语言类等科目和专业对适合师范生的要求也不同。对某些学科适合、擅长的学生若能如其所愿,显然有助于其发展;反之极可能表现逊色,甚至误人子弟。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对于那些喜好教育、愿意为师的人便是最适合也必不可少的。

从培养类型看,不同培养类型对适合师范生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而言,基于现实中小学学生发展阶段特征和客观中西部基层大环境教育不平衡、不充分背景,小学和学前阶段多提倡以全科教师为主,而其他阶段多以分科教师为主。因此,师范生自身若相对全能,可考虑对其加以全科培养,如此对师范生适应将来地方师范院校主流目标匹配工作较为有利;同时,部分主要以分科为主的师范生,适当接受全能训练也是合适的。

当然,就评判合适与否,其主体应当多维与变化发展。地方师范院校在围绕该质量标准开展工作时应实事求是、灵活地在不确定适合中把握确定适合。

三、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成“生长点”肇始于“协同提质”

地方师范院校“精准适合”师范生塑造究竟如何实现?其真正实现又需要多久?当前,地方师范院校正处于专业认证倒逼质量提升与迎来协同提质改革互融互促的浪潮中。受此启迪,“精准适合”师范生的培养可通过协同提质,同时以精准适合为质量标准来实现。

(一)从“选”上下功夫:“精准适合”师范生的一次“出列”

尊重学生“自选”可贵性。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自然,学生自由选择是其自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适不适合选择教师职业这一问题上,学生有绝对发言权。

克服家长“推选”功利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后,家长更加有权利和义务引导和帮助孩子规划未来,不过功利和短视的指导对孩子来说有害无利。如在公费师范生政策火热时,部分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从教,即便孩子对教师职业毫无兴趣,这使孩子容易心生厌倦。

分析其他“助选”舆论性。关于教育、教师职业等各种舆论认识充斥着各渠道,尤其是在每年招生季。此时学生、家人难免会受到舆论影响。对此,家长和学生应当理性分析,合理选择。

增强校方“遴选”主动性。地方师范院校精准师范生遴选不仅受学生、家长和其他舆论影响,更受院校自身主动性影响。当前,地方师范院校的招生应在以高考成绩为筛选条件和初中毕业考试推荐的基础上,实现多渠道补充。地方师范院校应在招生宣讲环节多投入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在宣讲中,招生人员应实事求是、换位思考,提供客观事实让学生自由选择,而非一味以招到学生为主要目的。地方师范院校还可以选派专家亲自到招生当地组织遴选,从适合做教师的几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显然,地方师范院校前期主动通过多渠道在入口关对招生质量的把控,对后期精准适合师范生的培养起关键作用。因此,除去学生、家长和其他舆论外,校方更应主动行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