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张锋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育人成效是检验思政课“德法共育”的根本标准,高职院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找准“德法共育”的新定位,落实“德法共育”的新要求,构建“一体两翼三化四融合”的思政课“德法共育”新路径,为培养“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赋能增效。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107-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1],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思政课“德法共育”工作,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又是培养“德法兼修”时代新人的现实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的新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德法共育”新形势,把“德法共育”放在学校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遵循“三因”理念,找准思政课“德法共育”的着力点,明确思政课“德法共育”的新定位,全面提升新时代思政课“德法共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从“法制”到“法治”,折射治国理念的新升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实现体系化,大致经历了过渡时期法制、社会主义法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等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3]。从“法制”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内涵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制”主要是指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法治”则是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法治”需要以“法制”为基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是治国理念的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让法治意识入脑、入心、入行,引导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仍需广大思政课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

(二)从“三德”到“四德”,呈现道德发展的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崇尚修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就开始着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全体国民的公德。改革开放后,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应运而生,成为全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6],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公德“五爱”要求的发展。进入21世纪,公民道德建设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着力点的基础上[7],新增个人品德建设内容,把“三德”变成“四德”,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从“各育”到“共育”,见证德法课标的新变革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承载着高校“德法共育”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根据时代要求不断调整,经历了从“98方案”到“05方案”再到“20方案”的过程。1987年11月,《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设置5门思想教育课程,其中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课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设。1998年6月,《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设置为两门必修的思想品德课。2005年3月,《〈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标志着“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从“各育”走向“共育”。2020年12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的新要求

高校是“德法共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是“德法共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8],为高职院校推进思政课“德法共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找准“德法共育”的着力点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9]。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6]。“德法共育”是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机融合,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德法共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确立“德法共育”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道德教育而轻视法治教育,出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合不紧密的现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觉承担培养“德法兼修”人才的重任责无旁贷,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德法共育”[7],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养“德法兼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德法共育”的获得感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10]。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1]。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有的学校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12]。高职院校要重视实践育人,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德法共育”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入脑、入心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而且能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达到“双赢”。思政课“德法共育”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辨是非,增强学生“德法共育”的获得感。

(三)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重塑“德法共育”的新生态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13]。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4]。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提升在线教育支撑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5]。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要紧扣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与特点,依托“互联网+”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变革思政课的学习方式,丰富思政课的学习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德法共育”数字化转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重塑“德法共育”新生态。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1]这一重要论述对办好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构建“一体两翼三化四融合”的思政课“德法共育”新路径,提升思政课“德法共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体”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即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化”即理论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考核评价多元化,“四融合”即德育与法育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显性与隐性相融合。

(一)夯实“一体两翼”,打造“德法共育”高地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6]。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要打通课堂、网络、实践育人的壁垒,拓展“德法共育”的时空范围,构建“主课堂+”的多维立体课堂,培养“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聚焦“德法共育”提质。课堂教学要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上下功夫,筑牢思政课“德法共育”主阵地。一要在知识传授上下功夫。“德法共育”要以鲜活的案例吸引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以透彻的理论说服学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话语体系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实现行动上的“共振”。二要在价值引领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德法共育”的热难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打造“互动课堂”,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以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两翼”,聚焦“德法共育”增效。思政课“德法共育”要紧扣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依托“互联网+”打造线上教学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变革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思政课“德法共育”的吸引力。通过新技术助力思政课“德法共育”在线课程建设,开发优质配套且适合碎片化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精心打造“掌上课堂”,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实践形式,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庭审现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进行观摩、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学、思、悟、行的有机统一。强化实践导向,积极打造“行走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知,提高思政课“德法共育”获得感。

(二)聚焦“三化改革”,创新“德法共育”发展

要做好新时代“德法共育”工作,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落实好[17]。高职院校要聚焦难点,打通堵点,着力推进理论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考核评价多元化的“三化”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德法共育”的实效。

第一,理论教学专题化,优化“德法共育”理论供给。高职院校要以问题为导向,将思政课“德法共育”的理论转化为现实问题并呈现出来,设计问题式“德法共育”理论教学专题,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促进“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一要吃透教材,提炼教材主题。在深入剖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思政课“德法共育”的目标和要求,把握教材重难点,形成教材主题。二要悟透学生,设计成长主题。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困惑点,确定学生的成长主题。三要强化引领,打造教学专题。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材重难点和学生关注点相结合的基础上,围绕教材主题和学生的成长主题,优化教学设计,打造前后衔接又相对独立的思政课“德法共育”问题式理论教学专题,实现“教材—教学—价值”体系的转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