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钢琴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

作者: 张绮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高校钢琴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当前钢琴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教育;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142-04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还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由此可见,在高校钢琴课程教学与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钢琴课程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发之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进行了认真的宣传、学习和贯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从高校钢琴课程思政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某些不足,如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钢琴教材未能很好挖掘利用思政资源、创新性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环节欠缺等,亟须高校钢琴课程教师加以解决。

本文结合钢琴课程教学实践,就课程思政在钢琴课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当前钢琴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浅谈拙见,求教于方家。

一、课程思政在钢琴课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以专业教学为切入点,将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中,以达到育才和树人同步的教学效果。钢琴课程作为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而师范院校钢琴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德艺兼备的中小学教师或文艺工作者,这就意味着钢琴课程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在钢琴课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之所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因此,钢琴教学中如果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戏曲元素等,就可以让学生对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所了解,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有所感悟。而通过钢琴西方弹奏法的教学来传承和发扬中国独特的音乐文化,更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二)有助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指出:“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钢琴课程既是专业课程,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载体。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又锤炼其品德修为,使其成长为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二、当前高校钢琴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主动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不强

部分教师在钢琴课程教学中,侧重于单纯向学生讲授钢琴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入。比如,教师只注重向学生灌输音级、音程、节奏、速度、和弦、曲式、调性等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训练顺指法、穿指法、跨指法、扩指法、缩指法、连奏法、断奏法等各种指法;指导学生完整地演奏一部钢琴音乐作品或为某一歌曲编配钢琴即兴伴奏。教师在专业技能培养中却忽略了通过以上这些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精神,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领悟音乐作品蕴含的家国情怀,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讴歌美好生活的正能量因素;更有甚者对钢琴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不是怀着仁爱之心去鼓励和帮助,而是以恨铁不成钢的口吻去责怪。因此,这样的钢琴教学就很难做到育才与树人相统一。

(二)教材未能深入挖掘利用思政资源

钢琴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西洋乐器,因此在钢琴课程教材中收入西方钢琴作品无可厚非。然而,从目前的高校钢琴课程教材来看,明显选用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比例偏大,而选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比例偏小。笔者目前正在使用的钢琴教材中,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二,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只占到了三分之一。倘若从钢琴音乐作品的特征和文化意义角度进行考量,无疑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会更具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而当前高校钢琴课程教材存在的中外钢琴音乐作品比例失衡的现象,不利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更使思政资源白白浪费。

(三)创新性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环节欠缺

实践能力是钢琴课程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钢琴课程的教学方式来看,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训练指法和技法,要求学生课后反复练习,极少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尤其是创新性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外实践活动。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无法达到渗透思政教育的理想效果。

以上三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课程思政在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开展,需要高校钢琴课程任课教师和有关教学主管部门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

三、高校钢琴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提高教师对钢琴课程融入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020年5月,教育部专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设计和部署,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并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课程门门讲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局面。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不仅不能置身事外,而且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寓思政教育于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之中,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思想上,而是要认真落实到行动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朝着思想、人格、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针对钢琴练习的长期性和艰苦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克服困难,做到持之以恒,养成坚毅的学习品格;针对钢琴在演奏技法和演奏技巧上的高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训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钢琴曲的华美乐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钢琴音乐作品蕴含的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思政元素融入钢琴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方式等。特别是对一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能责骂他们,更不能对他们冷嘲热讽,而是要耐心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包括给他们提供额外的辅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建立人生目标,并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最终成为思想品德过硬、专业技能过关的合格人才。

(二)丰富钢琴课程教材,增大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比重

如前所述,现有高校钢琴课程教材中,西方钢琴音乐作品占比远大于中国,且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长期接受西方钢琴技巧训练过程中,潜意识里或多或少认为钢琴更适合弹奏西方音乐风格的作品,而不太适合中国音乐作品。久而久之,学生对西方音乐发展史了如指掌,而对中国本土音乐发展史比较陌生,这很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不利于在钢琴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因此,在钢琴教材的作品选择上,除了保留必备的西方音乐作品外,还需增加取材于中国民族乐曲与传统戏曲的钢琴音乐作品、有关中国革命历史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原创钢琴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均具有较强的思政兼容性,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又体现了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由琵琶名曲改编而成的钢琴音乐作品《十面埋伏》,在采用常规钢琴演奏技法的基础上,模仿了琵琶的演奏技法,使“金声、鼓声、人马声”声声入耳,不仅把民族音乐的特征与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也生动地表现了楚汉相争之“垓下之围”的激烈场面,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进行思考,以达到以史为鉴的教育目的。

又如,由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改编而成的同名钢琴独奏作品,塑造了梅花高洁清廉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古琴借物抒怀、虚实相济的韵味与魅力,从精神层面歌颂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品格,教师可从中启发学生只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再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国早期一首用自由无调性的手法创作的经典作品,被誉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作者融合了维吾尔族的民歌《牧羊人之歌》、哈萨克族的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和藏族的民歌《亚拉苏》的民族元素,在小调的和声色彩衬托下,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还有反映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革命战士风采的钢琴音乐作品:《共产儿童团主题变奏曲》《快乐的女战士》《解放区的天》《红星闪闪放光彩》《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保卫黄河》等经典红色主题作品。而由经典传颂歌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红旗颂》等迈向新篇章、唱响新时代的金色旋律,不仅充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文脉,更是对高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接受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钢琴教师要牢记使命,在教学中把这些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思政教育、党史教育结合起来,在强化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开展红色基因的传承教学,帮助学生在钢琴音乐中塑造英雄形象、诠释英雄事迹,学习作品中的精神力量,牢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缅怀保卫国土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人物。钢琴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做新时代的英雄传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 创新性开展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活动

1.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练的常规,让学生课前便对将要学到的钢琴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该作品的作者生平、创作历史背景、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学生应从中得到何种启示等。教师可在课堂上要求某位学生面向全体师生进行作品讲解,再接着进行讲评,这样可达到学生自我教育、教师正面引导的目的。

例如,钢琴独奏《保卫黄河》的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学生介绍作者生平: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

第二步,学生介绍创作背景:钢琴独奏《保卫黄河》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钢琴协奏曲《黄河》则取材于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抗日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伟大祖国,充满无限激情和宏大气魄,成为我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音乐巨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