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自强背景下的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开展路径

作者: 雷振勇

[摘 要]开展国际化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广西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顶层设计不够、师资力量不足、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等。文章探讨了在文化自信自强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路径,提出完善顶层设计、搭建文化自信体系、重视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构建多方联动协同育人体系以及构建国际化的实训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举措,为加快构建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提供广西智慧。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国际化教育;广西;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5-0144-05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向国外输出文化信息,其中就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1]。开展国际化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在开展国际化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将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2]。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生效,为广西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广西高职院校应该遵循我国教育强国目标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完善国际化教育策略,在发展好传统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国际化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国际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助力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传承与积淀中造就了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并深深地根植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为国民自信自强奠定了基础。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教育是顺应我国对外开放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广西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国际化教育是推动工业强桂战略和“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深入实施的迫切需要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西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必须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4]。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和“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加快建设西部制造强区。因此,培养国际化应用型技能人才是推动工业强桂战略和工业振兴行动有效实施的迫切需要。广西提出要加快构建产教集聚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广西高职院校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中开展国际化教育,不仅能够推动院校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用好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助国际力量搭建教育平台,提升自身办学成效,而且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促进国际化的产教融合,共建国际化、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机构,为广西培养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国际化应用型技能人才。

(三)开展国际化教育是提升广西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举措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升级,部分中资企业要到国外投资办厂,需要大批懂外语、会技术的国际化应用型技能人才。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国家开放的“桥头堡”,更应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国际化教育,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让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形成创新意识,获得跨文化交流经验,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宽生存发展途径[5]。通过国际化教育,使学生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习俗,了解并掌握相关行业国际交往准则、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市场行情,可以在国际就业舞台上施展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日益深入,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错误社会思潮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因其处于成长发育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别有用心者的蛊惑和煽动。大学生是意识形态斗争争夺的主要对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如果不在文化自信自强背景下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就容易被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所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四)开展国际化教育是推动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指出,广西一些领域发展欠账较多,特别是科研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平台、场景少,领军型人才匮乏[6]。广西要改变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各高职院校就必须在加强文化自信自强的同时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广西特色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化教育方面不断尝试“走出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人员培训,为桂企“走出去”输送优秀毕业生及开展员工培训,向国外输出职教标准、提供技术支持,积极与海外院校合作办学并设置海外分校等。但是和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教育仍处于起步发展期。截至2022年12月20日,广西高职院校通过本地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仅14个,很多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所培养的人才仍未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国际化教育顶层设计和具体教育教学措施有待优化

一是顶层设计有待优化。广西有些高职院校对开展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承担起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主体责任。比如有的学校认为自己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国内,没有必要开展国际化教育;有的商科院校虽然认识到开展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将国际化教育跟国家、自治区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缺乏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措施。二是教育教学措施有待优化。有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化教育时缺乏创新,教学形式老套,内容单薄,没有根据校情制订国际化教育培养体系。比如通常开展大班课堂教学和大型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不够,国际化教育效果一般。

(二)教师往往缺乏海外研修经验

本研究对广西高职院校80名教师的海外研修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对教师海外研修效果进行测量,具体情况见表1。调查发现,目前广西高职院校许多教师缺少国际学习和教育经验,其国际视野比较窄。尽管有些教师参与过短期的海外高校交流考察,但由于时间短,所学内容深度不够,产出效果有限。可见,广西高职院校教师普遍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培训。

(三)没有搭建起协同育人体系

一是学校课程设置缺乏文化融合。在当前的国际化课程中,广西有的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存在中西文化比重失衡问题,西方文化的内容太多,而且没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及广西红色文化相融合,不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西化。二是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力。广西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在国际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学校与外界缺乏合作。广西有的高职院校不善于借助社会力量,不善于甚至不知道如何整合利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者行政部门的资源去实施国际化教育,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四)广西范围内生源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国际生规模小

国际化教育课程需要用外语进行授课,但广西高职院校生源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在外语听说、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国际化教育发展状况也体现在国际生的规模上,广西不少高职院校在校留学生所占比例一直很小,留学生规模小。

三、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开展路径探析

(一)完善顶层设计,搭建国际化教育文化自信体系

1.加强党对学校相关工作的领导,理顺国际化教育运行机制。广西各高职院校党委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部署,树立国际化教育意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健全“以学校为主导,院系、学科和基层学术组织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为关键,国际化项目为依托,学科建设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国际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归口管理部门统筹规划,院系具体实施,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架构。

2.搭建文化自信载体,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作用。一是要从学理厚度和实践强度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百年历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桂林抗战文化史等,引导广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文化自信自强意识,在走出国门时能够自觉传播中国好故事[7]。二是将国际化教育理念融入通识课教育。将世界文明、可持续发展、跨文化能力等内容列入国际化素养培养通识课程模块,最大化利用各种优秀文化资源。文化包容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俗习惯是有效融入跨文化生活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国际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介绍各国的风俗习惯,注重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辨思维,理性、客观地看待不同文化,以宽大胸怀包容不同文明,以谦虚态度学习各国优秀文化。

3.构建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在国际化教育课程设置上,广西高职院校应将学校课程与国际标准相结合。一是要对标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围绕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重建课程结构,制定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突出广西区域特色,面向东盟,紧盯“一带一路”国际化教育发展趋势,形成动态、先进、有效的课程体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在网络资源平台中开设专门的国际化信息资源库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开发远程培训课件,为教师提供教学案例库、思政元素库、名师课程视频库等教学资源。二是完善胜任力导向。学校在选择教育培养方式方法、营造国际化能力培养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兼顾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教育[8],实施分级分班教学改革,提供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服务,有的专业还可以探索制订个性化和订单式的培养计划。三是推广“东盟国家语种+职业技能”项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型人才。四是注重专业建设国际化,开设与跨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

4.搭建国际化教育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来弥补传统国际化人才培养形式的不足,开展在线教育,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平台,扩大资源辐射范围,开展联合授课、联合科研,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构建专门的分享与交流模块,让学生不出国门即可获得国际化教育资源。

5.建设完善的国际化教育第二课堂。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中国文化的厚重,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信心。二是以外语角、学生公寓等为平台,以中外学生为活动主体,以跨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打造“文化融合+”系列第二课堂品牌活动。三是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以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阅读节和社会实践报告等为载体,围绕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打造“一系一特色”的国际化校园特色品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