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与培养对策
作者: 杨维 李茜 覃艳[摘 要]语言能力是国际交流信息传达的基本保障。思维品质是文化融合认知模式建立的必备条件。学界有关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研究聚焦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等,而培养对策研究聚焦于学习内容重难点、培养模式等,虽然涉及面较广,但存在有关要素界定不清晰、实践内容较缺乏、培养路径需拓展、系统价值受局限、培养策略较常规等问题。文章采用思辨法、定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案例法,从实践路径出发,研究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层面的表现形式、实践内容、实用模型,从培养对策入手,研究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在学习重难点、基本策略等层面的具体反映、实践内容、培养路径。
[关键词]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大学英语;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6-0120-07
大学阶段语言教育的基本性质影响着语言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语言素质能力培养的普遍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育应契合我国战略发展需求,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外国语言、通晓国际事务、肩负全球使命的国际化人才。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外语应用能力、通晓文化交流准则、擅长学科思维模式、具备良好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1]。其中,工具性涉及在真实情境下运用外语,即重视语言技能的实际应用、交际功能的体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人文性则“以人为本”,即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人文精神的培育与情感态度的塑造。学界普遍认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大要素构成[2]。语言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是语言理解、表达[3]与赏析的动力源泉。思维品质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突破口[4],可从思维形式[5]、思维性质[6]、思维方式[7]等多个角度描述,是情感态度形成与品德素质塑造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学英语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及培养对策,对促进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换升级、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改进、学习内容的界定更新、培养策略与培养模式的拓展实施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一、研究思路述评
对于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与培养对策,学界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一是从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着手。外语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亟待重视[8]。有专家提议,要以核心素养的四要素为起点,考察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内容[9]。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国际化趋势[10],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成为核心素养国际研究领域的四大主题之一[11]。以上研究表明,核心素养研究既符合产业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趋势,又反映课程要素重置、学科素养实践的迫切需求。
二是从核心素养的研究意义着手。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视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全球竞争力[10]。核心素养研究必须重视支撑体系建设,表现为核心素养的学科实践与实际应用[12]。搭建多学科、跨学段的课程体系,就可充分、持续发展核心素养[13]。然而,核心素养的学科实践应用严重缺乏,在大学阶段发展核心素养,要从培育路径、评价标准等入手[14]。上述研究说明,核心素养研究要重视实践途径与培育策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既是教育高质化的时代要求,又反映核心素养的学段性与跨学科性。
三是从实践路径、培养对策的学理依据着手。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素养实践最重要[15]。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途径为教学实施、主动学习[16]。学科教学内涵又包括目标、内容、活动与评价;教学培育对象即素养,素养体现途径为教学[17]。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是为拓展课程深度、转变学习模式[18]。以上研究表明,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两大要素的实践路径、培养对策是核心素养质变的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等又成为实践路径的关键内涵。
四是从实践路径的教学内容着手。英语阅读教学内容要呈现文本寓意、探究文化内核、揭示思想内涵[19]。通过以文学作品内容为依托,研讨文学话题、讲述历史文化,哥伦比亚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素养有了提升[20]。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论证新命题即知识创新,可补充、修订旧命题,或者证实新命题[21]。论证也要表述观点、明确意图、审视立场,这也促使语言能力形成[22]。通过运用搭配策略、比较词组用法、了解语境限制,泰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搭配能力得到了提升[23]。上述研究充分表明,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应涉及话题研讨、观点辩驳、寓意发掘、品格评鉴、文化剖析等。英语写作教学内容应包含论据寻求、立场论证、思维拓宽、命题求证等。
五是从实践路径的教学策略着手。无论是学生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24],主动性发挥、学习兴趣关注[25],个性表达[26],还是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介入[27],教师角色转换、活动与情境教学比重调节[28],个体知识形成[29],都说明教学策略至少应考虑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学习过程个性化与教学形式多元化。
六是从实践路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着手。无论是知识讲授与传递、学科专题探究[22],还是高阶思维运用、内容深入理解[25],探究式、参与式教学[30],或是生活体验、情境关联[31],交际任务布置、语言合理使用[32],作业完成与测试参与[33],都反映实践路径的教学模式至少应包含课堂授课、项目研究、交际体验、语言实践与自主学习。论据评判、论点提出、论证实施[22]则说明,实践路径的教学流程要建构主题知识、发展理性思维。
七是从实践路径的内在价值与跨学科迁移着手,学科知识迁移属于新世纪人才必备能力[10]。知识若与现实脱节,则难以转为能力[18]。国内外语评价系统较为偏重语言知识,不够重视思维品质[34]。以上研究说明,就语言能力而言,能力层面重视程度远不及知识层面,并且知识转为能力受阻。对比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关注度偏低。
八是从培养对策的学习内容重点与难点着手。就学习内容重点而言,卡里米(Karimi)和韦伊西(Veisi)发现,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教授有助于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35]。这表明学习内容重点要涉及思维性质。就学习内容难点而言,无论是知识筛选、构建及应用[30],知识探究与获取[36],情境互动、意义表述、信息交流[20],语言应用、知识探索与想象[31],还是中西意识形态差别[19],品德、人格[8],社会认知、价值实现[37],都说明培养对策的学习内容难点至少应涉及探究能力、品德、人格、应用能力、适应力、意识。
九是从培养对策的学习策略着手。学科核心素养要触及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38]。通过英语阅读,学习者又可审视文化冲突、传承民族文化[19]。新世纪人才还必须具备创新思维[10]。然而,高校部分实践类课程却忽视创新思维培育[27]。综上所述,培养对策的学习策略至少应涉及语言知识、文化素质、思维性质、思维层级。
十是从培养对策的学习模式着手。使用网络平台,可构建线上学习社区[14]。无论是实体课堂还是虚拟社区,都是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形式,均可视为语言实践场所[39]。上述研究表明,培养对策的学习模式至少应包含学习社区(线上)和实体课堂(线下)。
综上所述,学界已从不同角度研究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及培养对策,可为之后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借鉴。但是,在以下几方面,现有研究或鲜有触及,或缺乏学科实践性,或需要要素内涵支撑。一是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实践路径应有要素层面的具体示范。二是教学策略应充分体现学科特性,教学模式要形成完整体系,模式间区分度要高。三是内在价值与跨学科迁移的实践路径需突破原有语言认知模式、反映高阶思维形式,避免思维方式局限性。四是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多个层面在学习内容难点与学习策略上的具体反映需加以描述、培养手段需扩充。五是学习模式要扩展基本内容、构建逻辑体系。
二、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教学施行与学习育成:实践表达、方式示范与策略实施
本研究聚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与综合培养对策。对于实践路径,以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为切入点,重点探究上述两大要素的表述方式、实践反映、案例示范、教学实施与价值凸显。对于综合培养对策,以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模式为切入点,着重关注上述两大要素的实践内涵、学科表达、实例说明、模式拓展与育成手法。
(一)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
1. 实践路径的类别与内容
大学英语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两大要素的实践路径是课程教学。从指导方针来看,需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性质与核心目标;从教学案例来看,要以两大要素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与具体反映为切入点,研发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案例;从教学内容来看,需以语言能力或思维品质的某一层面为突破口,探究教学内容在话题、主题、观点、品格、文本等方面的要点策划、次序编排与情境构想;从教学策略来看,需从教学内容上述方面着手,重点研讨教学策略在授课形式、教学理念等方面的设想、开发与实施;从教学模式来看,需以语言能力的知识、素养或思维品质的思维形式等为抓手,研究教学模式在讲授、演练、示范、应用、实践等环节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与实践意义;从教学流程来看,要以语言能力的能力层面或思维品质的思维方式等为着力点,研究教学流程在环节模拟、路径安排、节点排序等方面的设置与评价;从两大要素的内在价值与跨学科迁移来看,要以规避现阶段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实践路径的显著缺陷为目的,凸显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对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价值及思维性质的跨学科迁移,并重点关注诸如观点、想法等思维产物在核心素养体系内的表层化与石化问题。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
2. 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的实践路径
以阅读能力的教学内容为切入点,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可包含以下内容:话题的分析、认识与总结,主题的联想、整合与发散,情节的重述、改写与讨论,观点的提炼、分析与检验,文本寓意的呈现、评判与审美,以及品格的透视、宣扬与升华。
以写作能力的教学内容为切入点,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可通过以下实践路径发展:主题的解析、转化与定位,素材的搜集、筛选与整合,写作思路的建构与梳理,内容在结构或语篇层面的创造、组合与评判,观点的提炼、架构与辨析(即针对有矛盾的观点进行提问,就有争议的观点展开辩驳,对有局限性的观点进行补充,对有新意的观点进行论证)。
以词汇知识的教学内容为切入点,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如图2所示。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普遍存在的短板有词汇语境较贫乏、词汇核心意义不明确、词汇用法概括不全面、词汇讲授与实际应用脱节等,因此可创设场景丰富、语料真实的语境;可构建概念模型用以提取词汇意义,并通过归纳、类比、联想、推理等思维形式,把词汇核心含义压缩至2~3项;可在真实语境下生成词汇例句、列举常见搭配、解析表述习惯,将词汇用法简化并分类概括;可创建情境鲜活、内涵丰富的文本,或构建主题明确、角色多样的交际场景,使词汇意义、用法在不同语境下灵活体现。
3. 以教学策略为切入点的实践路径
以教学策略为切入点,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如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即注重个性化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发展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需以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发展为核心,使教学措施兼顾不同语言能力水平及语言认知策略,同时要考虑学生在能力、水平、目标、兴趣、个性、策略等层面的个体差异,就授课内容、讲授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相应调整。例如可采用讨论、提问、答疑、辩论等教学环节:可就语言的综合应用展开研讨,以深入理解语言知识;可就教学难点提问,以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设置答疑环节,以解答文本特征、思想价值等方面的疑惑;还可就有哲学高度的观点进行辩论,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