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规范研究
作者: 高晗雯[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对高校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理性、科学的价值观,构建协同、民主的制度体系以及高效、精准的行动体系,有效引导与规范高校网络舆情,有助于培育时代新人、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规范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7-0013-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高校等各个领域,为不同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思路。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规范工作作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是否“善治”的重要衡量标准。从现实来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对高校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规范工作不容忽视。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校园事件或与自身利益相关问题的态度、意见与情绪的总和,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在以知乎、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上发声,而校园热点问题又是他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这类短时间内的围观与热议,一旦成为热点话题就很容易形成舆论场,进而通过“短时爆炸”的形式发酵并在网络上形成舆情,进而得到社会面的关注与讨论。因此,高校治理现代化不能忽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规范工作。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
由于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除了具备突发性、情绪化等共性特征,还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一)理性思维欠缺,晕轮效应现象显著
晕轮效应指在人们的交往沟通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客观了解,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现象。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正处在价值观的成型成熟期,维权意识强烈,但是他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因而,在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中,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言论的影响,形成主观性强、以偏概全的认知,在发声时非理性地给某个事件的双方贴上标签,由此衍生的言论和争端更易将双方推向对立面。
(二)“同类聚焦”突出,羊群效应现象突出
羊群效应是一种社会性趋同心理,指在示范者或“领头羊”的带领下,人们跟随大多数人的认知或行为。大学生彼此年龄、爱好、关注的话题都比较相近,价值观也比较相似,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中,“同类聚焦”、羊群效应现象非常突出,因此,部分大学生易形成从众心理。加之一些网络媒体为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会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最大限度迎合用户需求,加速了信息茧房效应。部分大学生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在群体的压力下偏向意见的“沉默螺旋”。
(三)群体活跃度高,蝴蝶效应问题凸显
在网络舆论传播中,有时一个非常明显的微小变化,在各种媒体、网民力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会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大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接受新鲜事物很快,是网络中的活跃群体。他们在网络上迅速围观高校的热点话题,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互相之间就会产生观点的碰撞并产生共鸣,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情绪化表达倾向严重[2],这导致高校网络舆论将可能因蝴蝶效应而被激化和扩散,在舆论演变期呈现出舆论转移、舆论兼并等特征。
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从大环境来看,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媒介的逆向性传播是其重要的外在因素。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部分高校各部门存在本位思想和信息孤岛的情况,导致育人主体权责模糊、相互衔接不顺畅、育人目标不明确、育人方式和内容不科学的问题。从大学生来看,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思潮和自身情绪的影响,缺乏治理主体的意识。因此,高校实现治理现代化转型是引导和规范网络舆情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因。
(一)治理主体的价值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价值理性的缺乏。不少大学生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他们的法治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在网络平台上,他们易受到网络弱者伦理和泛政治化心态蔓延的影响而失去判断力,加之受平台融合互动不足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表现为盲从、群体极化甚至脱序的“群情激奋”,助推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二)治理的制度体系问题
传统的高校管理制度很容易限制大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方式和渠道,部分高校甚至没有学生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有效渠道,对学生的意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部分学生转向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泄自己的情绪。在部分高校中,各部门的本位思想和信息壁垒导致育人工作中出现敷衍塞责、衔接不顺畅、权责不明确、信息不共享等问题。
(三)治理的行动机制问题
当前,部分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简单地采取封堵、冷处理的方式,或者在舆情危机扩大化后才发布信息补救,扮演了“控制者”的角色,这暴露出高校行动机制存在应对被动迟缓、手段不灵活、法治水平不高等问题。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和相关的应急预案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引导方式也偏简单粗暴。因此,高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网络舆情的管控风险。
基于网络舆论会产生晕轮效应、羊群效应、蝴蝶效应等,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也呈现出突发、联动并发等态势,可能去造成学生“认识偏差—情绪化—行为失范与价值扭曲”的风险,容易造成高校“舆论被动—管理失衡—形象与公信力危机” 的风险。高校需以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做好引导与规范工作。
四、引导与规范高校网络舆情的目标
(一)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意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高校治理是高校实现自身目标和发展的治理价值、治理制度和治理实践的总和[3]。高校治理现代化是高校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在新发展格局中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大学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全过程。高校治理现代化既反映了国家治理的逻辑,也是高校内在发展的自然延伸。
1.辩证认识高校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逻辑
高校治理现代化既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牢牢把握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又要遵循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焕发高校的现代活力。因此,在治理实践中,高校需辩证地把握“制”与“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校治理之道,为国家的人才和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正确把握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思维
高校治理是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外部治理而言,治理主体为政府、高校与社会;就内部治理而言,治理主体为党委、行政部门、教师、学生等。各治理主体在平等参与的基础上共筑治理共同体,由过去分权、闭塞、分治的管理模式转换为合作、开放、善治的治理体系。
3.科学遵循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生成性原则
关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呈现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特征[4]。因此,高校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治理现代化,持续进行理论整合和实践创新,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二)引导与规范高校网络舆情的目标
高校治理现代化应立足时代背景,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具体落实到行动中,最终实现“善治”。为此,高校需要实现治理制度、治理行动现代化,客观回应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诉求,充分体现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目标的辩证统一。
1.价值体系的理性、科学
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就意味着作为治理主体的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法治思维。因此,高校应借助育人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筑牢他们的价值基石。
2.制度体系的协同、民主
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以协同、民主为导向,创新制度体系的耦合。在治理进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正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推进治理主体之间在合理的制度体系下开展良性互动,保持适度平衡[5]。
3.行动机制的高效、精准
高校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举措在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实现高校治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消除以往行动体制存在的“时间差”。同时,优化校内外资源的分类与配置,搭建与政府、社会的积极互动框架,发挥资源最大效益,保障行动机制的高效和精准。
五、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规范
新媒体时代,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呈现出易发多发、敏感热点多、内外联动等趋势。高校网络舆情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更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要积极探索创新网络舆论引导与规范的价值理念、制度建设、行动机制,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规范。
(一)培养大学生的价值理性
大学生作为治理主体参与高校治理,是推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实现“善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价值理性是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规范工作的内在要求。
1.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重塑大学生主体性自觉
思想自觉和行动自律是培养大学生价值理性的驱动因素。第一,增强学生主体判断力,提升其价值观自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等第一课堂上,教师应营造宽松平等、包容性强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用”,如何“反思”,在掌握知识点的思维训练中提升判断力和鉴别力,形成理性的价值观和思辨能力。第二,增强学生主体执行力,提升其意识自觉。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竞赛科研等第二课堂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和调研,鼓励学生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问题的切入点,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研究和探讨;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追求自觉意识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三,增强学生主体完善力,增强其情绪自觉。以“和而不同”为原则,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沟通协调存在的问题,整合多元化的观点,消除不合理的意见和相互间的隔阂,增强他们的情绪调节力,使他们保持情绪相对稳定,不断完善自我。
2.从信息渠道到新媒体矩阵,全面融入育人工作
利用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的理性认知、合理归因和审慎选择能力。第一,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6]。高校宣传部门、信息技术部门、二级学院等应共同部署规划,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工作放到育人工作的重点领域,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与网络信息甄别、检索能力。第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高校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展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推动大学生将法治精神贯穿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微电影、微课等竞赛模式,打造一批有深度、有热度的网络法治作品,通过品牌效应扩大法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第三,发挥网络社交平台的功能。要利用网络平等和交互等特点,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比如在校园社交平台上,学生可以提问,教师可以解惑,或者师生可以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育人模式,师生之间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育人工作打破时空的界限,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能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