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态学视角
作者: 沈自友
[摘 要]长期以来,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党建提升的一大顽症。破解“两张皮”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党建与业务关系的正确认知。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将党建与业务视为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而非机械的简单组合,从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认知逻辑、生态因素分析、生态模式构建三个维度系统完整地剖析了组织、人员、环境三个生态因素对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作用、影响和路径。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支部;业务;深度融合;党建生态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05-05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九条规定,“高校院(系)级以下单位设立党支部,应当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对应”。党支部的设置决定了党建与业务的融合乃应有之义。高校基层党支部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职责,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又要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对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各高校基层党支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了党支部建设质量全面提升。在实践中,高校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党的建设质量提升的一大顽症。如何破解“两张皮”问题,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校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首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关系的认知逻辑
党支部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关键节点和“最后一公里”,是引领和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1]。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内涵了党建与业务的双重属性,彰显了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因此,党建与业务是内在的天然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割裂的机械组合。近年来,用生态学的原理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进行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2]。这种关系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思维去分析则更容易透视其本质。
(一)党建与业务的生态属性是关系认知的基础
生态常用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同时,生态学本身也是研究动物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组成了生态圈。生态圈内的生物彼此间都会相互影响,生物与其环境也会发生相互作用。用生态学的视角观照党建与业务的关系,用联系和动态的观点去把握这种关系,就会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规律性认识,就会超越一般认知意义的直觉,进入生态文化的自觉过程。党建与业务可视为党建生态系统的两种“生物”,同时受外部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党建与业务的生态位界定是关系认知的关键
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位是指人对环境的需要及环境对人的作用程度和方式。在党建生态系统内,党建与业务也存在着生态位的问题。党建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是推动业务工作的主体,发挥着能量产生和运输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之源。业务是党建的载体和具象,也是良好生态系统的“物质”产生,那就是高质量的事业发展。如果用一棵大树来比拟,党建是树根,业务是树叶,根深才能叶茂。这就是党建与业务在党建生态系统的生态位。
(三)党建与业务的生态环境是关系认知的重点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都需要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和交换。党建与业务并非孤立的,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也需要对其环境要素产生或多或少的需求。这些要素可称之为“资源”。比如学校对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支持力度,包括经费、人员编制、办公条件等。同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正向的激励,如国家项目经费的支持、企业产学研合作等;也有负向的影响,如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潮,躺平、内卷的心态等。生态系统也是不断进行演化和自我调节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时空中不断发生着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建与业务工作也会自适应地去实现新时代的目标[3]。
二、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态因素分析
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同时,生态系统又处在一个不断前进、变化与自我调适的生态过程中[4]。在党建与业务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存在三个主要的生态因素,分别是组织、人员、环境。其中,组织是因变量,人员和环境是自变量,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组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载体
组织是由若干个人或群体所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对于高校基层组织而言,组织是指党支部、教学科研机构、管理服务部门等。组织不仅有明确的组织目标,而且有多层制的领导及其明确的责任与权限,有着正式的组织结构。高校通过组织机构,将党建与业务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和小集体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在这些组织中,党支部又扮演了领导核心的作用,担负着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教学研究机构既是一个教学实体又是一个管理实体,是院(系)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研究、规划、组织、评价以及提供科技服务等诸多职能,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教法研究、科研活动等,保证科研产出质量、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层的实体组织。管理服务部门是为学校育人育才的目标实现提供各类保障的基层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5]。因此,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二)人员: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纽带
组织建设与发展的其中一个关键生态要素就是组织成员,包括党员、非党员的教工。党员中又包括党支部书记为首的支委成员和普通党员。党支部书记是支部的核心人物,是政治方向的掌舵人,是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对党支部的全面工作有着重大的责任和积极的带领作用。一个党支部是否具有坚强的战斗力、能否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得力的党支部书记。因此,要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管理服务等部门的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这都是为了突出领头雁的带领作用。除了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的支委班子。只有班子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发挥整体最佳效能。同时,党支部的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的身份意识和党性修养直接关系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而非党员教工,是实现事业发展目标的生力军,是党员需要密切联系的群众,也是党员发展的重要后备队伍。高校应通过宣传将党的主张和决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环境: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系统
本文所指的环境主要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内部与外部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是指主体以外,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并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6]。从内部环境看,生态环境就是组织文化的体现。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7]。现代学者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其任务是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共同的行为准则[8]。因此,内部文化对于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从外部环境看,生态环境主要是来自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输送,包括各种经费、项目的支持和人员的投入等,保障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态模式构建
在党建与业务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中,要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状态,推动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就必须从加强党支部组织建设,配备精通党务、熟悉业务的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入手,构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同心圆生态模式,如图2所示。
(一)以高质量党支部建设引领和保障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9]。高校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1.把党支部建成战斗堡垒是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关键。党支部的最大优势是组织优势,要发挥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这些业务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结合起来。引导党员教师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辩证统一,坚持做“人师”与“经师”相统一的思政“大先生”,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唯此才能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提出要“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基本制度,提升基本能力,落实基本保障”。当前,部分基层党支部建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没有跳出“党务抓党务、业务干业务”的怪圈。这就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全面遵循《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把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党支部工作做出全面规范,既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又体现基层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对标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的“六个过硬”“五个到位”“七个有力”创建标准。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10] 。
(二)配备精通党务、熟悉业务的党务干部队伍
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著名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重要论断。因此,要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就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1.选优配强支委班子。党支部书记作为“班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调研发现,一些业务能力很强的党支部书记对党务不够精通,再加上业务考核愈加严格,就把党建作为了“副业”;还有些党支部书记能够意识到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重要性,但缺少有效应对方式。究其根本,是对党建与业务的关系认知还不够深刻和全面,仍然把党建与业务工作割裂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党建与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11]对于如何处理好党建与业务的关系,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了详细阐述,用生态学的思维来认识党建与业务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一种崭新的党建生态观和方法论。
2.提高党员身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12]。当前,部分党员身份意识淡薄,宗旨意识、奉献精神弱化,忘却了对党组织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13]这是提高党员身份意识的最好“药方”。各支部要充分利用好主题教育的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理论武装,进一步激发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意识,时刻牢记党员的第一身份,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入融合上走在前、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