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调查研究
作者: 李双 宁祎祯 杜建括
[摘 要]为了了解地方高校专业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文章以陕西省某高校师范专业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从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情况、渗透方式和学生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对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公民素养和理想信念等层面的思政元素渗透认可度总体较高,但不同层面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教师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式是多样的,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有待提高,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感知度、巧妙度、有用度和满意度的评价总体偏高,除不同年级对课程思政效果的感知度存在显著差异外,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和是否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无显著差异。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三个具体措施:丰富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师范生;教学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100-04
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应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随着“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的发布,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和研究蔚然成风。李波等研究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提出应建立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和整合机制三个方面来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1]。张树焕等基于课程观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需要从机构、理念、平台和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2]。黎秋名基于“三全育人”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教学改革措施[3]。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国家对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张琼和马孟伟等针对药理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构建了思政教学评价体系[4-5]。徐妍艳通过指标权重赋值评价了某高校五个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6]。赵宝江从多元评价主体、多维评价内容和多渠道反馈方式入手,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新体系[7]。总而言之,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构建多层级评价体系,包括学校、专业、教师、课程等方面,而立足于学生视角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相关研究较少。
教师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涵盖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因素,共同决定教师教育工作的质量。教师应具备职业特征,如恪守师德伦理、坚守理想信念和富有教育情怀。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规定,师范生教师应具备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和自主发展等基本能力。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对培养优秀教师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文章以高校在读师范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视角了解高校师范生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渗透情况。
一、调研概况
(一)问卷编制
问卷从基本信息、课程思政开展情况、渗透方式、学生评价四个方面,调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具体内容和赋值如表1所示。其中,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和政治面貌,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包括学生对教师渗透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公民素养的认可度,渗透方式包括教师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学生评价包括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感知度、融入思政内容的巧妙度、思政内容的有用度、思政内容的满意度。
本文对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和学生评价进行信效度检验,其中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Cronbach's α系数值和KMO值分别为0.966、0.956,学生评价的Cronbach's α系数值和KMO值分别为0.899、0.826,总体Cronbach's α系数值和KMO值分别为0.974、0.962,表明该调查问卷符合测量的目的和要求,问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二)样本描述
本文以陕西省某高校师范专业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为91.6%。在性别分布上,男生占33%,女生占67%,与师范专业学生的实际性别比例大致相符。在年级分布上,大一至大四学生的占比分别为28%、32%、25%和15%。此外,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的占比分别为20%、72%和8%。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课程思政开展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的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知,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认可度均值差异不大,但在具体的认可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对教师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精神融入课程表示非常认可和比较认可的学生占比较高,其中对教师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表示非常认可的占比最高,达35.5%。尽管在理想信念和公民素养方面的渗透均值较高,但非常认可和比较认可的占比相对较低,特别是对教师将理想信念融入课程表示完全不认可的学习占比最高,达11.3%,表明部分学生对教师渗透理想信念思政元素的认可度较低,理想信念融入课程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这可能会影响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信念,难以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精神内化的驱动力。特别是对于师范生来说,他们未来将成为教师,因此更需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教师职业精神的渗透。
(二)思政元素渗透方式
对教师渗透思政元素的方式进行多重响应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教师在实践活动和问答与讨论环节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占比较高,而通过案例分析和直接讲授的形式进行思政元素渗透的占比较低。同时,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教师结合专业课知识点以案例式、情景式的方式讲授课程思政内容,其次是喜欢教师以思政元素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点,以在专业知识讲解中引发思考。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倾向于教师通过实践和问答与讨论等途径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和交流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教师应在确定可行的方式方法后,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三)学生评价
调查显示,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评价为非常好的学生占比为52%,而感知度和巧妙度相对较低;在评价为比较好的方面,感知度的占比最高,满意度最低;在评价为一般好的方面,巧妙度和满意度的占比较高,而感知度和有用度占比相对较低;在评价为比较不好、非常不好的四个层面占比均较低。部分学生表示能够理解教师讲授的思政内容,并认为这些内容具有实用性,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辩证思维能力。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方式略显生硬,总体上,多数学生非常认可或者比较认可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但教师仍需要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渗透的巧妙度。
(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差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探讨不同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以及是否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差异。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渗透思政元素的感知度、巧妙度、有用度、满意度的评价在学生性别、政治面貌、是否担任班干部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巧妙度、有用度和满意度的评价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在感知度、满意度和有用度方面存在差异(P<0.1),其中感知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在感知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在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P<0.1)。这可能是因为大一的学生学的专业课程较少,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素养水平还不够高,容易在“最近发展区”获得较大进步。
(五)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影响强度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构建学生对教师渗透思政元素满意度与感知度、巧妙度、有用度的回归模型:满意度=0.256 + 0.305*感知度 + 0.133*巧妙度 + 0.430*有用度,其中P值=0.000,拟合优度R2=0.575,表明自变量(感知度、巧妙度 、有用度)与因变量(满意度)存在显著关系,可以解释满意度57.5%的方差信息,同时也说明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的因素较多。此外,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均是正向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筛选有价值的课程思政元素,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育人途径。
三、结论与建议
学生对课程思政开展情况整体上较为认可,特别是对文化自信渗透的认可度最高,但部分学生对教师渗透理想信念的认可度较低,难以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精神内化的驱动力。部分学生认可教师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交流的效果不理想。学生更喜欢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的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检验分析显示,在性别、政治面貌、是否担任班干部方面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四个评价层面(感知度、巧妙度、有用度、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内容的感知度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丰富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梳理课程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凝练出知识、技能和素养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教师应自觉关注并挖掘学科或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针对理想信念、公民素养渗透不足的问题,师范专业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上应注意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分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全过程。师范专业应注重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和个人修养的培养,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二)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
最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是“自然生成”,即在课程知识点中顺理成章、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针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与效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讲授、主题研讨、作业实践等全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设计,以引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将思政育人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教师需要因材施教、个性化育人,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情况调整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三)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关注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过程考核应考查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结果考核则应考查学生在任务报告中对思政元素的践行程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以了解学生对教师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通过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结合学生的教学评价,反思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措施,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波,于水.从“碎片化”到“整体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8):140-144.
[2] 张树焕,冯维刚.基于课程观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理论前提、核心要素与实施途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36(4):25-31.
[3] 黎秋名.基于“三全育人”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3):16-18.
[4] 张琼,罗亚,陈丹,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0(43):34-35.
[5] 马孟伟,王茜,金莉,等.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2,37(1):6-10.
[6] 徐妍艳.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测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7(12):20-25.
[7] 赵宝江.借力“课程思政”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新体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2):173-175.
[责任编辑:梁金凤]
[收稿时间]2023-06-04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KCSZ202111、KCSZ2208);陕西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G2⁃
225)。
[作者简介]李双(1985—),女,山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测量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