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马越峰 梅蕾

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0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基于学情分析,文章从构建课程思政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思政能力四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研究生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97-04

2022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365.36万人,比2021年增长9.64%,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1]。2020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科学指南[3]。研究生虽然相较本科生在心理状况、价值观、政治素养等方面更成熟,但仍然需要通过价值引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培养创新意识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之一。有效的研究方法训练对于研究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非常重要。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是管理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管理研究过程的有效路径和程序,即研究逻辑和研究规范,可以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的效率和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本课程教学团队深入挖掘该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载体平台的协同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管理研究方法是内蒙古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核心课程,共48学时,受众面较广。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独立研究的创新能力,通过学习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掌握管理科学研究的要求、逻辑、常用方法和技能,为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和完成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打好坚实基础。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其理论性体现在课程内容包括科学研究过程、理论构建、论文写作等方面,实践性体现在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常用软件(如Spss、GaBi、Anylogic等)的使用方法等方面。

2020年,教育部提出管理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3],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管理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生的核心学位课程,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凝练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观、爱国情怀等主流意识传递给研究生,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二、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及目标,其实施路径包括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四个基本要素。

(一)构建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目标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2]。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反复论证,在教学目标顶层设计中纳入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核心要素见表1。

(二)挖掘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作为隐性知识分散在不同层面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并将其显性化、聚合化,通过知识共享融入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目标。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内容包括五大部分。课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论证各章知识点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向学生提供沉浸式思政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育人过程。

课程第一部分为管理研究方法概论,包括管理研究及基本要素,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及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详见表2。

课程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包括管理研究设计、研究选题设计及研究方案设计,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及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详见表3。

课程第三部分为理论构建,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及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详见表4。

课程第四部分为资料收集与分析,包括文献检索、调查访谈、实验研究、文献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及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详见表5。

课程第五部分为论文写作,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及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详见表6。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前发放问卷,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情感、价值观、本科专业学习内容、未来拟选择的研究方向、就业规划等学情进行调研,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基于学情分析,立足实践采取以下多元化的思政教学方法,通过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将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学生。

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利用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智慧课堂和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开展混合教学模式,课前在线上平台推送课件、微课、慕课、教学参考资料、课程文献、案例以及作业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零散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让研究生寻找资料、案例,补充到课程思政案例库,提高研究生的课程参与度,增强其学习成就感。课中注重教学设计,利用信息化新媒体、新技术,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趣味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将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提升课堂吸引力,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有效课堂教学范式。课后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小组作业,让学生分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完成任务,从而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案例教学

将专业前沿热点问题、文献作为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还可以把学院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中尚未完全解决的开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讨论素材,为研究生提供具体的研究切入点,锻炼其辩证思维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反馈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炼新的研究方向、申请新的课题,真正实现教研相长。例如针对“双碳”研究,可结合我院教师承担的项目“推动内蒙古工业节能降耗与‘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支持研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政策,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情境仿真研究。

在学术诚信思政教育中引入警示案例分析并进行深度解读,例如分析2023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8起科研不端案件,引导学生了解学术不端定义及相关文件规定,明确科学研究及学术伦理的红线和底线。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人因工程研究方向,依托 ErgoAI 人机交互智能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开展感悟体验型实践教学,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神经营销学研究;在精益绿色制造研究方向,结合稀土产品生命周期评价项目,指导研究生用GaBi软件进行相关操作学习;在系统仿真研究方向,指导学生运用Anylogic软件对内蒙古能源碳排放系统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通过以问题探讨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四)提升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思政能力

在思想政治层面,课程教学团队系统学习了国家政策法规和重要精神,不断提升政治素质、思政理论素养,强化思政育人意识。在具体实施层面,参加国内课程思政研讨会,学习交流研究生心理教育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理念及方法,增强思政育人的自觉性。每学期参加3次以上课程思政专项培训,提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及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的能力。定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观摩,使教学研讨交流机制常态化、程序化。积极申报思政教改课题,本课程教学团队已获批3项省部级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以上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方式,本课程教学团队整体的思政教学水平有了较显著的提高。

三、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成效

通过进行课程思政问卷调研以及一对一访谈可知,本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初见成效:(1)研究生政治素养明显提升,主动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精神;(2)研究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讨论积极踊跃,教学氛围浓厚,教学效果明显,课后小组作业的完成质量较高;学生积极申报我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已连续3年有学生获批此项目;(3)学生综合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多位学生获得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奖学金;(4)学生学位论文质量有较大提升,多位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获校级及自治区级优秀毕业论文奖。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指在传递显性知识的过程中将国家意识、品德修养等价值引领融入教学活动中,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适应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特点,其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及实践逻辑还需进一步总结、完善、升华。本文的研究可为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23-03-23)[2023-05-1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sfcl/202303/t20230323_1052203.html.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3-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M].3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5] 葛扬,等.经济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