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教育视角的研究生学风建设实践研究
作者: 黄光亮 谢春晖[摘 要]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根基,良好的学风将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文章分析了学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构建思政教育多样化、课程思政专业化、立体管理协同化和朋辈教育“示范化”的模式,探讨思政教育视角下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思政教育;研究生;朋辈教育;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124-04
学风是一所大学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落脚点集中在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上。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中都要求遵循规律,严格制度,强化落实,整治不良学风,遏止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大思政育人的背景下,构建优良的研究生学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思政教育建立研究生优良学风,不仅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而且可以整体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学风建设是整个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风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基于不同的学风主体,学风内涵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共性与典型性的思想行为倾向。广义指高校学生的学风、干部管理人员的政风、教师队伍的教风以及后勤辅助人员的服务之风等内容[1-2]。本文主要是基于广义上的学风建设,提出基于思政视角的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实践研究,着重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和课程思政设计等方面提出构建优良学风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一)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对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投入略显不足。一是部分高校对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支持和关注度不够。部分高校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没有按照比例配足辅导员,存在研究生管理“真空”状态。二是部分研究生的政治意识、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思政教育未能跟上时代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学风建设成效不够理想。三是部分高校对于研究生学风建设还仅仅局限于学生学术规范等的管理上,对研究生学风内涵建设和相关培养较少。这就要求高校在今后研究生学风建设中要立足学校特色、深挖学校文化内涵,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学风建设为契机,培育更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管理错位
高校中从事研究生直接管理的核心人员主要是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进行指导,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也会关注其学业和生活情况,但是在部分高校中,三者的管理工作职责存在重叠和职责不清的情况,特别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会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研究生的学术生涯和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导师的影响,学业规划和日常生活受班主任影响较多。三者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应该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从思政教育的视角看,三者的职责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之间无法替代的。
(三)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效果欠佳
高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条件。目前部分高校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没有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或是融入思政元素有限,导致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未能形成,未能全面发挥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同效应。二是思政教育形式单一,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生学业压力较大,特别是理工科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科研实验,在此情况下,部分高校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以班会、主题报告和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开展,大部分都是单调的理论宣讲,缺少生动性和感染性。三是部分研究生“躺平”式的心态给思政教育带来挑战。部分学生在考上研究生之后,会出现对所学专业方向不感兴趣、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职业发展无规划等问题,而在学术科研过程中急功近利,过度地依赖现代电子设备,这严重影响了其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能力的发展[3]。更有部分学生存在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情况[4]。
二、基于思政视角探讨加强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思政教育多样化,正确引导立学风
加强思政教育是建设优良学风的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正确引导高校研究生树立优良学风。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是随着时间与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针对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更要结合时代要求去开展教育工作。结合当代高校研究生特点,思政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措施。
使用“理论+实践”的思政教育方式去营造优良学风氛围。通过组织主题班团会、宣讲报告会、专题分享会等活动,组织研究生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广大研究生树立崇高理想。学好理论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育,通过成立研究生实习实践团队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等,让广大研究生走进班级、走进党支部、走进社区进行宣讲和实践,引导青年勇担时代责任。
采用“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方法加快优良学风建设。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线上思政教育资源,采用线上自学和线下集体讨论学习的方式,使研究生能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增强研究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开设研究生思政教育公众号、官网专栏等方式,鼓励研究生在省校院等平台上发表学习感悟,将所思所学所悟分享给更多的人。组织开展班会、辩论赛、宣讲团活动等,将学习精神以丰富多彩的方式传达给更多的研究生,使研究生能学以致用,并在运用中继续学习,营造你学我赶的学习势头,加快优良学风建设。
利用“校校联合+校企协同”的思政教育模式加强优良学风建设。通过与其他高校进行党建共建、党团共建和团学联谊等活动,增加各高校间研究生接触互动的机会,通过高校之间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达到共同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进企业,邀请知名学者、企业人士和劳动模范代表等到校开展思政教育,举办学术和创新创业讲座等,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程思政专业化,知行合一塑学风
强化课程思政专业化建设有助于开展学风建设,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塑造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专业化人才,需要加强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促进其同向同行,这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5]。高校研究生课程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课程内容枯燥且学习难度较大。为改善研究生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成效,更好地培育时代新人,思政教育需要和专业教学融会贯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一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研究生成为课程的主导者,鼓励研究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开展案例分析。采取多种形式的讲解方式,由专任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增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要把简单的内容讲透彻,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难的内容讲明白。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的规划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化、碎片化。要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结合的“金课”[6]。三是完善师生评价体系。高校要开展双向课程评价体系和多阶段评价体系建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进步的方向;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建立多阶段评价体系,课前师生制订初步的课程学习预期目标;课中师生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评价;课后师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复盘总结。通过全过程的跟踪评价,促进最佳教与学效果的实现,进而获得最佳的课程教学质量。
(三)立体管理协同化,精细管理正学风
建立“辅导员—导师—班主任”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协同管理机制。立体化、精细化、过程化管理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优良学风建设保驾护航。部分高校存在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辅导员负责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团学活动和就业指导等,班主任则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和指导,三者相互独立与分离的情况。当研究生遇到一些问题时,较容易出现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职责不清的问题,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上,普遍认为是辅导员的责任。“辅导员—导师—班主任”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协同管理机制,主要聚焦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高效及时的信息互动和沟通交流,共同致力于做好研究生优良学风建设。针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高校需要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协同管理机制,辅导员主要结合理论和实践教育加强思想引领,引导研究生自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班主任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业规划、课程安排和班级建设中,做好教学计划;导师要将中国梦、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和专业培养、科研指导与论文撰写等结合起来,引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
(四)朋辈教育“示范化”,先进模范领学风
打造一只模范党员学生队伍,培育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团队,培养一群乐于助人的学生干部,在朋辈中树立榜样,通过朋辈的影响引领优良学风建设。朋辈榜样利于激活学生的内生动力,促进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内涵式发展。朋辈榜样的遴选是朋辈教育的关键,也是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先进模范应该以德为先,可以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具有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品质的学生,也可以是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学生,抑或是积极帮助同学、无私奉献的学生干部,这些朋辈榜样都是贴近学生本身的榜样,更有助于推进优良学风建设。高校要将榜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朋辈导师帮扶机制,成立党员先锋队来调动广大朋辈榜样的积极性,借助主题班会、志愿服务、专项奖学金报告会和主题事迹宣讲等活动,让更多的研究生能够向先进模范学习,营造优良学风建设氛围。
三、结语
高校研究生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持久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全体研究生管理人员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构建思政教育多样化、课程思政专业化、立体管理协同化和朋辈教育“示范化”的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模式,共同助力高校研究生思政育人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文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79-81.
[2] 张晓岚.从学生主体视角探讨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6):128-129.
[3] 黄容,张湘明.“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探析[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17):22-24.
[4] 管健.当代青年思维方式及认知的提升[J].人民论坛,2022(8):32-35.
[5] 周萌,董哲,王晶,等.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22(52):14-18.
[6] 左方敏.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6):88-92.
[责任编辑:苏祎颖]
[收稿时间]2023-06-13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思政教育视角的研究生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教育实践研究”(2021JYXM27);武汉工程大学基层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2022DJCXYB05);湖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课题“新时代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2023ZX017)。
[作者简介]黄光亮(1991—),男,湖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