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
作者: 王栋[摘 要]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前几分钟这段非正式上课时间应加以充分利用,在精心设计准备的基础上,结合教学预习、复习等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在以灌输或启发的形式开展课前几分钟思政显性或隐性教育中,无论是以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或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还是以社会热点、时事、校园周边的大事为融合点,都能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更有利于正式上课后的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更易为学生接受和认同。
[关键词]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128-03
当前,在部分高校的作息时间表中,上午与下午的第一节课前分别安排有5~10分钟的预备铃环节。预备铃的作用是为了提醒师生尽快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及时进入即将开始的教、学状态。通常情况下,高校师生都能提前进入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预备铃这一环节的存在,使高校师生对上课的准备更为充分,保持提前到教室、早做上课准备的优良习惯。
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每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2]。因此,不仅要在上课铃声响起、正式开展课程教学时才开展和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这段非正式上课时间,结合教学准备,开展思政教育。本文主要探索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一、预备铃期间或课前几分钟的四类常见情况
实践中,对于课前几分钟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语言类教学较多地用于开展口语或听力练习,体育类教学更多地用于自由活动、热身,实习实验等,实践类教学主要用于实践准备或注意事项讲解等。总之,课程类型多种多样,利用方式也不一而足。但对大部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而言,课前几分钟的利用主要有以下四类情况。
(一)直接进入授课环节
本着惜时如金的观念,授课教师根据到课学生规模,直接开始课程的讲解。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加长授课时间,便于更充分地讲授教学内容。
(二)组织学生开展复习或预习
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回顾上一次或前几次课程的知识点,对已授教学内容进行课前提问、梳理课程理论知识体系、进行知识内容阶段性归纳总结,或讲解即将开始的当次课程的教学安排、介绍教学难点与重点、提出教学要求、抛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无论是组织学生复习,还是引领预习,都是为了更好地承上启下,做好课程前后接续,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生。然而,可以将复习或预习环节设计安排至正式授课之中,使课程讲授的整体性更强、结构性更为严密。
(三)与学生开展交流或组织学生活动
在实践中,授课教师出于关心爱护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积极地与学生就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也有授课教师结合自身近期感悟,主动与学生分享;还有授课老师为做好学生上课前的身心准备,因地制宜地根据现实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眼保健操、颈椎操等放松身心的活动。以上这些方式,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关心爱护学生,就是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思政教育的一种表现。然而这种方式针对性不强、目标性不明,没有形成清晰的课前几分钟育人目标。
(四)无组织、无引导地等待上课铃
这是实践中较为罕见的一种状态。授课教师在自身做好授课准备或完成考勤后,师生静待上课铃响起再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情况既未开展教学准备,也未组织教学预热,更未对学生进行任何教育引导,是师生割裂的表现。
二、做好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的三个要点
(一)思政教育要有充分的准备,有明确的目标
一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深入开展学情分析,特别是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思想动态[3],便于有针对性地因情施策、因人施治、因病施药。
二要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凝练思政育人元素,结合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特点与相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准备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微教案。此外,在“短小精悍”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完善、修改、打磨,打造出潜移默化效果好、启发引导作用大、同频共振响应广、振奋鼓舞人心强的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微教案,做到既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又不占用上课时间。
三要采用适宜的方式,结合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微教案,精心设计、充分安排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
四要确立思政育人目标。根据前期准备、学情分析,不仅要明确整门课程的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总目标,而且要结合教学反思,明确每一次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的具体小目标。
(二)思政教育要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有组织
无论在课前几分钟这段非正式上课时间内组织开展复习或预习活动,还是采取其他形式的思政教育,都要做好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之间的时间分配与过渡衔接,做到有机融合、互为支撑。授课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参与者的角色,合理设计、组织安排好课前几分钟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互结合,引导与启发同时发力。
一要做好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课前几分钟的思政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正式上课后的教学工作。因此,要预先做好设计,使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与之后的教学活动前后呼应,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最终实现课程教学与育人目标。
二要做好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的组织工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灵活使用教育技术,准备好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要及时做好思政教育教学反思与总结
课后,教师应结合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并积累经验。要注重推陈出新,通过进一步进行学情补充分析,扩充思政教育资源,凝练思政元素,完善教育目标和教学设计,修正和完善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的微教案,不断积累、完善、扩充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优秀案例,完善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
此外,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是课程讲授前的“开胃菜”“餐前酒”,是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对课程教学起辅助作用。开展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在重视并充分发挥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作用的同时,仍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时间用于正式的课程教学。
三、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的两种导入方式
(一)以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或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
通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或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和扩大显性教育的效果[4]。如在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弘扬民族精神[5-6]。在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带领学生吟诵古诗词,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等,引导学生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立强国志,效报国行。在重阳节、儿童节等节日引导学生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讲孝道等思想精华。在国家宪法日,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在世界森林日、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等,对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全国爱眼日、世界卫生日等,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爱护身体、注意心理卫生等。在学校校庆日,带领学生回顾校风、校训等。
这种思政教育的导入方式,因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或重大历史事件等所在时间节点的固定性,加之可获取的宣传教育资源和素材较多,更便于教师收集、整理、使用,因而准备起来相对较为容易。同时,因为时间节点的周期性,每年同一时间都可以开展相同的思政教育,也便于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后的表现与反馈,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内容、改进思政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二)以社会热点、时事或新闻事件、校园周边的大事为融合点
以此种方式为导入途径进行课前几分钟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启发性教育,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4],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启发中得出结论。如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举办期间,通过成就介绍,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开放文明的大国形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5]。在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之日,介绍神舟十三号创造的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引导学生感受、思考祖国的伟大、国家的强盛;通过介绍航天技术的新突破、新进展或科学家取得的新成就、新贡献,激励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在诺贝尔奖颁奖日,介绍获奖人的生平事迹、贡献成就,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勉励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锲而不舍。通过新冠疫情期间诸多丰富、鲜活、感人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此种导入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突出优点:一是在思政教育时效期内,可以面向不同授课对象进行思政教育;二是发生类似事件后,思政教育备课简便、便于例证的叠加和论据的加强等。此种导入方式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在事件的思政教育时效期之外,不宜再利用相关事件开展思政教育或其思政教育效果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由此,授课教师要对事件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较强的敏感性,及时收集和准备材料、开展思政教育备课,尽早在能对学生起到较好的教育成效期内开展思政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事件的思政教育效果。
实践发现,通过课前几分钟的思政教育,辅之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获得学生较高的认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在正式上课开始后,授课教师也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学生听讲更为认真、课堂互动更为活跃、课前复习或预习的承上启下作用更为流畅有效,教学效果更为突显,课后作业完成度更好,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课前几分钟这段非正式上课时间,时段虽短,但也可以用来开展育人工作。教师应看到其宝贵价值所在,结合教学预热与准备,科学合理地加以应用,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在全过程育人中用好、用足每一段时间。
此外,不局限于课前几分钟,只要有师生同在的时空,都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课堂这个育才阵地,把握好阵地的每一分钟,做好教育引导。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7(3):4-5.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3] 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4] 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人民教育,2019(7):6-8.
[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3)[2023-06-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 韩震.教育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1(22):4-5.
[责任编辑:黄紧德]
[收稿时间]2023-07-18
[基金项目]2022年度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TDGJSZ2203);塔里木大学第二批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TDKCSZ22102);塔里木大学草地学线下一流本科课程(TDYLKC202304)。
[作者简介]王栋(1982—),男,山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